APP下载

创意,这回事

2008-09-22coral汪利亚康占海

舒适广告 2008年9期
关键词:艺术

coral 尹 璐 徐 然 汪利亚 康占海

有这样一则寓言——上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承诺说,“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我自己的解法规则。”他抽出宝剑,一剑将“高尔丁”死结劈为两半。于是,他就成了亚洲王。但凡寓言,总有万种解释。如若用现代的一个流行词汇来诠释这则故事,那就是——亚历山大是个有创意的人。

中国人得了创意匮乏症

我们身处创意时代,商人、摄影师、艺术家……人人都在谈论如何做得更加富有创意,虽然没人提出非议,但每年1月的科隆家具展和6月的米兰家具展上,不少厂商对于来自中国的参观者心中总会持有怀疑态度:是不是又来抄袭设计?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向来缺乏创意。即使是在第13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也有部分展商可能以种种理由谢绝中国人入场参观,ASIADES,LUXMAN两大家具展商用5米多高的黑布将自己的展台围得密不透风,只留下一个可供一个人出入的小门,即使有国内观众想进入展台参观,工作人员也会客气地说“我们只作外销,谢绝国内经销商。”

其实不但家具业如此,汽车行业同样遭受如此尴尬境地。曾有报道说,在去年博洛尼亚国际车展现场,一位记者遇到了一件令作为一名中国的汽车人“尴尬不已、羞于面对”的事。当他路过第32号展厅意大利石油集团API的展台时,被展台上的一辆ABARTH所吸引,于是过去拍照,展台的一名工作人员一直拿着话筒在说话,开始的时候还没注意在说什么,到了最后才发现原来那个工作人员是用英语在对我们说:“It isan Italiandesign,Don'tcopyit!”

与创意最为相关联的广告业似乎更是“抄袭”声不断,“依葫芦画瓢”似乎已经成为众多广告人获得新思路的捷径,大到汽车广告的宣传用语,小到饮料包装的外观设计。或许,你会说——是创意就难免会撞车!但究竟是创意巧合还是创意抄袭,很值得寻味。

创意在中国

四大发明,华美丝绸,让人惊叹的青铜和瓷器,沿着历史一路走过,千余年来我们的发明创造精彩纷呈。那如今又何为创意?中国最前沿的创意发展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正在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V&A;)举办的“创意中国”(China Design Now)展览能给我们些具体的解释。

“创意中国”(China Design Now)是英国第一次举办有关当代中国迅速发展的最新创意设计的展览。中国3个发展最迅速也最具创意的城市,沿中国东部海岸线由南到北——从深圳经上海,最后到达北京:深圳的平面设计和视觉文化(深圳是中国平面设计运动的发源地),上海的时装和生活方式,北京的建筑和城市。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张洪兴博士表示:“在过去20年中,当代设计在中国变化巨大,超出人们的想象。现在,人们开始谈论‘中国设计、而不仅仅是‘中国制造。”同样劳伦·帕克也认为:“目前的中国确实存在着一股充满激情的设计浪潮。”

从建筑、时装、平面设计、电影、摄影、产品和家具设计到青年文化和数字媒体,近百名设计师,其中95%以上为中国人。像中国建筑师朱锫和他设计的信息中心——数字北京;马岩松、王晖、大舍建筑工作室(Atelier Deshaus)和标准营造事务所(Standard Architecture)等中国著名青年建筑师的作品;过去20年来“后毛泽东时代”的设计先锋及新一代设计师的平面设计等等,他们尝试运用最新的技术和国际潮流进行创意设计。中国时装设计领军人物,如韩枫、陆坤,马克、王一扬和张达等人的作品,其中既有展现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风情,又包括当今的前卫款式。而位于长城脚下的精品spa酒店——长城脚下的公社,它包括12栋别墅,是亚洲著名建筑师的杰作。当代富有创意的消费者杂志和生活方式杂志等,也一并讲述着属于中国的创意产业及文化。

中国前沿创意设计的代表人物不仅包括这些设计师,还有一系列商业和影视方面的代表人物:建立中国第一家化妆品公司的靳羽西;引发人们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情趣、浪漫和时装怀旧情怀的电影《花样年华》的导演王家卫;中国在商业上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家陈逸飞和中国领先的私人房地产开发公司SOHO中国等。

显然,不管是设计师、艺术家,还是商人,他们都深深坚信“不创新毋宁死”,创意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创意是为了满足中国人精神。设计和美学的追求,我们不会在为了取暖而想尽办法钻木取火,或许我们会去买个壁炉,但现今我们一定会挑选一个有创意,设计符合我们审美的产品。而今,一些企业为了满足大众对于这些设计的追求不断推出具有创意的产品,彩绘冰箱,艺术厨卫,我们不但要生活,还有生活得有创意。

现今中国的创意设计发展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维多利亚NtA特博物馆馆长马克·琼斯(Mark Jones)表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并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在建工程在数量上也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这一惊人的发展速度激励了新一代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创造着当代中国都市的时装、产品设计以及城市规划。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百分百设计周”便是世界级的100%Design在世界的第三站,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今天(看看米兰家具展吧),中国艺术火热发展的今时,100%Design明智地选择了中国上海作为其全球第三站。这里拥有中国最为多元化的创意产业和国际商业机构,中国上海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设计师最新且最具商业活力的新选择。入口大厅前方的装置艺术“Night watch”也十分吸引人,在水晶球内画制了各种各样的眼睛,灯光一照,水晶球就会发亮,精彩逼真。

本土的创意活动同样层出不穷,像著名的“创意市集”便吸引了不少创意达人的关注,并且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创意市集”打破了公众观看艺术和设计的常规性思维习惯,这种表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表现,整个市集体现的是艺术、设计、文化,商业等多元的融合和碰撞时的写真,吸引本土中坚艺术创意人士前来参与。它正逐步发展成一个针对本土创意力量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展现本土在艺术,设计、创作方面的新思潮和内在动向,彰显创意人群在社会文化中的先锋地位。

创意·修行

这是个讲究创意的年代。无论是设计师、艺术家、商人或是企业,如果无法保持不断地创新,都将使一切创造越来越吃力。台湾创意人赖声川曾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中引用Daniel Pink的话说:“创意是人类最向往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却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采访拥有它,专家学者预测,世界即将从‘信息时代转到所谓的‘概念时代,创意也将成为新时代中最重要的工具,最大胆的预测还认为MFA-艺术硕士

(Master of Fine Arts)将击败MBA,成为商业社会中最受欢迎的学位。”

创意从何而来?似乎只有那些创意天才在灵光出现时,才会进发创意;而对于一般人,创意是可见而不可及的,更别说什么源源不断的创意了。创意似乎成了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密”。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什么能够启发我们的创意?对于艺术家、设计师、广告人而言,或许一句诗、一个电影画面,大自然中的一个现象就会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对于他们而言创意无所不在,就连一个普通的办公别针也能成为获得广告大奖创作元素。对于商人和管理人而言,创意同样不可缺少,能够促成他们的商业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或许创意并非无处可寻。当我们在创意的道路上“走投无路”时候,各位创意大师们能够给我们指条“明路”。

赖声川认为创意和修行一样,在佛法修行中,只懂苦修、念经是没办法得到真经的,只懂实用方法的修行人犹如一个机器只知道照搬程序,这样的修行人忽略了智慧的运用。同样从事创意工作如果只注重方法技巧,或许能创作出炫人耳目的作品,却无法入心,也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所以说智慧和方法两个方面都不可少,创意要内外兼修,内功和外部技巧都不可少。台湾著名广告人林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并没有说创意的经验和技巧,而是启发我们如何积累自己的人生能量,你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创意,其他的创意功夫和技巧都是从人生和生活中来,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在创意的时候厚积薄发,产生人人想要的Big Idea。人生中的一切都能成

一个创意·一个理由

在这个充斥着越来越多创意元素的时代,他的创造始终秉承着自己的特点——和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方式,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创意渠道让消费者接受商家。创意遇到了商业,这在很多全心从事创意的人来说,多少掺杂着一些“不纯洁”的形态,然而这一切在阚昕创意过程的行进中,一切都变得纯而实在。阚昕自话……

服装设计科班出身,在中国广告刚起步的1991年阴错阳差进入这个圈子。7年间,他的“创意思维”分别在国际广告界享有盛名的Y&R;、DDB、JWT、BBDO以及大型媒介投资管理集团OMD、Mindshare留下印记。对于创意圈子的门外汉,通常很难了解那一连串字母组合下的公司究竟是谁,但是单看阚昕参与服务策划的行业就可以大概了解他在创意界的不同凡响。

阚昕的创意涉及高科技,电信、航空旅游、快速消费品、奢侈品、医药、出版、汽车等等。营销策划的品牌更是缤纷繁多,从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到香奈儿,人头马干邑,再到箭牌口香糖、宜家家居、新加坡航空、Diesel、奔驰汽车等……如今作为尚扬媒介的中国区总监、北京执行总监的他,在作品获得戛纳广告奖提名的那一刻,阚昕得到的肯定会比他得到的薪水充盈N多倍。

在尚扬这样一个媒介公司,我们的实体工作是区别于传统的广告公司。在现代传播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每一个消费者的信息来源都非常多,这已经告别了传统的4大媒体,消费者有更大的主动性选择自己需要、想要接收的信息,而后他们又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对于产品和信息的评价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去,继而影响其他的消费者。就是发现了消费形态的改变,我们是从传统的媒体公司转到了传播渠道的策略公司。有人问我,在你们的公司里,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马上告诉你,是创意。

创意在我们看来,是一个big idea,它需要整合我们可以得到的所有的资源,使消费者参与到营销活动里,这当中需要很多创意的内容。绝不是传统广告所能传达出来的,譬如广告要怎么做,讲什么故事,最重要的是idea应该是什么。

创意,不存在太多的界定,每个人都有想法,每个想法都有成为创意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即便它再不着边际,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你要相信,每一个创意都来自于某一时刻的灵感,这个灵感能够产生,或者说一个人之所以能产生一个想法,就一定伴随着一个出发点和动机。当然对于那些太过天马行空、不可实现的想法,我会找到它的局限性,能改良就改良,不能改良也可以找到能够借鉴的元素。

以现实情况来看,创意远远还没有达到一个无拘无束的时代,我们不要把创意想得多么与众不同,但就创意这件事,其实它并没有什么,只是那么结果是令我们惊喜的。任何事情都是要受到一种约束力的,比如画家会被材料限制,作家会受到故事情节的限制,一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这种商业创意项目来说,最终的目的是要替厂家赚钱,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对消费者进行洞察,观察他们有什么“可趁之机”,寻找到消费者的“软肋”。这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再去想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和消费者进行沟通,idea会是一个怎样的形式体现,它可能是电视广告,可能是网络上的竞赛活动,还可能是自拍视频进行展览,形态是各种各样的,但一定要符合出发点。

很多人问我,这些年来,你的创意来源始终源源不断,怎样能保持着创意灵感不枯竭。我不知道别人的创意来源,对我个人来说,我的来源来自于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一场电影,一本书、一杯茶、一个朋友、一次旅行,以及生活中我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东西,从我认识的人里找到创意来源,这其中都有太多可以让我吸纳的灵感,将灵感转化成创作元素。

COMFORT:您认为创意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吗?

阚昕:从一个角度说,创意是可以被训练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是怎么训练也没办法做到的,它更像是一个你看事情的方法,或者说总结你周围世界的方法,关键问题在于你自己能不能用一个开放的视野去看,最后把它再创作出来。

COMFORT:您眼中的创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阚昕:这个问题曾经纠缠了我好长一段时间,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办法总结出来。创意不能抽象地来看,要和当时具体的环境来看待,它不可能抽离出所处的大氛围里。通常情况下,我会用逆向的方式去想一个创造性的方法,尽可能地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要让大多数人接受。

只想尝试“创意”,却一发不可收

台湾的棒球在国际上小有名气,游富钦小的时候在台湾是打篮球出身,后被棒球教练看中,经过训练,有幸在台湾有名的“荣工队”打棒球,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上初中时,腰部的一次意外受伤让游富钦与成为棒球手无缘,其他体育运动也不能参与,运动员这个行当是做不成了,他的心里开始慌慌地,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再做运动员了,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就在这时,学美术的姐姐建议他学画,他想学学试试吧,中考时没想到真的就考中了高中阶段的美术学校,于是开始与美术真正结缘,每天拼命地练习,果真成就了今天的游富钦,让他成为赫赫有名的北京电通公司的创意总监。

爱上“创意”纯属偶然,起初只是想尝试,没料到却一发不可收。2000年从台湾来到北京,游富钦就进入了电通,自己也没想到能在这里执著地做了9年,成为北京电通公司第二事业本部创作部的副总监。

初进电通时,电通还是不到100人的小公司,9年中大客户

逐渐地增加,员工也来来走走带来新的思想,就像血液一样更新着,经过不断地发展,现在的电通已经是800多人的大公司,由他负责的客户类型也丰富起来,从原来服务的家居客户到后来的数码产品,再到方便面,饮料……客户的类型慢慢地丰富起来,从中不断尝试新的内容,与不同的行业打交道,这些都成了游富钦的乐趣所在。有了乐趣,工作也越做越有意思,爱上“创意”工作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COMFORT:你觉得从事不同内容的创意有什么不同?

游富钦:其实看着很繁杂的一件事情,做起来并不是很难,因为无论什么产品的广告创意,从广告策略到广告概念,再到广告表现基本上是有个套路的,但是要把握不同品牌的特点和产品的特点却是关键。

COMFORT:你的创作灵感通常来自什么?

游富钦:生活的体验对我来说很重要,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去体会,记住每个美好或是难忘的时刻,这些都会对自己的创意工作有所帮助。想把一份创意做好,生活是最贴切的表现,作为创意,只是用广告的手法给予表现。这种创意也容易让消费者理解,只有让消费者理解,才能打动他们,最终产生购买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做的康师傅茶系列饮料的广告,就是根据这一系列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特点,再根据系列每种不同的饮料不同的口味思考如何做创意,而这一系列产品的创意又都是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因为我觉得这一系列茶饮料都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这种感觉就像恋爱刚刚开始时的那样美好,淡淡的、清香迷人。所以,无论从代言人的选择还是拍摄场景也都是围绕爱情这个主题。

COMFORT:描述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广告创意。

游富钦:在一本英国出版的某商业资讯类杂志上看到了一个关于自己杂志的宣传广告。广告上一幅很简单的手绘画,画的是一个人脑,在左脑里面放了一本他们自己的杂志。其实广告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很有意思,也很有创意。广告所表达就是人在用右脑思考的同时也可以用左脑关注他们的杂志,这样能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

COMFORT:创意是否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游富钦:我认为是可以的,天才必定是少的,很多人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我对美术并没有什么喜欢,更没有什么概念可言,学画画时觉得很辛苦,很枯燥地练习素描,就是从不断地练习中开始对线条,对画面,对美有了认识。有了这些基础的训练对日后的工作大有用处。

COMFORT:喜欢音乐或是读书吗?能从这些娱乐中有所收获吗?

游富钦:当然喜欢,可能是工作太累了,身体需要调理,而且现在做很多关于快速消费品和食品的广告创意,图书和音乐对我在广告的拍摄和食物的运用上都会有所帮助。

COMFORT:你会和别人讨论你的想法或是创意吗?

游富钦:会的,我觉得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每个人对产品的特点还有创意的把握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团队中,交流是件好事情,能够激发人的更多灵感,让创意更有新意、更合理、更完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想法的不同发生争吵,但是这是善意的。在一个团队中让每个人充分地交流,发挥每个人的思想和作用是必要的事。

COMFORT:你觉得整个创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最为艰苦?

游富钦:每个环节都很累,无论是从创意还是作品的拍摄表达,或是推广,但是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看到作品出来,就会觉得很欣慰。

在创新中继承传统

生于香港,辗转纽约,上海、北京、柏林,之后“落户”北京奥美,至今已有7年。幽默风趣,一个每天都会和创意打交道的广告人,却笑称:做不成艺术家才做广告人,如果不做广告人呢?“那就做厨师”——这就是邹浩扬。

话说邹浩扬……

身处几乎每天都创新不断的广告行业灵感很容易就“山穷水尽”,那时候就要松弛神经,看电影,看画展,听音乐。邹浩扬说这些都要平时积累,不是到时候需要了再四处找。他对艺术领域有着自己的偏爱,喜欢艺术家刘野的作品,收藏宜兴紫砂茶壶,邹浩扬觉得不管是从设计还是从艺术修养来说,宜兴紫砂茶壶都是很高水平的,一个很简单的茶壶里面就有很多中国的技艺在里面,这是很传统的。而他认为在创意创新中,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是极其重要的,这样才能打造中国独有的创意版图。

几个不同的旧元素糅合在一起,加入新的元素变成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意。但创意与潮流是两回事,潮流完全是炒作出来的。创意要有自己的东西来表达,用自己的想法表达,而不是翻炒,不是翻炒潮流里的东西。创意必须从生活中来。不管是艺术家、广告人还是音乐人,因为最终的目标都是想让作品来打动人,如果作品离现实或是生活脱节很远,作品都不会很打动人。像广告或是产品设计这些商业化的创意,必须考虑到现实中终端使用者面对的问题,不然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创意是没有边界的,创意能卖钱当然很好,但如果什么都从商业角度来出发的,那创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中国并不缺乏创意人才,但目前我们为什么会在设计上会输给别人,为什么creat in china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其中很大的因素是我们太容易放弃我们古老传统的东西。传统去哪儿了?为什么很多中国本土的品牌做不出那么好看的东西,很大的因素在于我们很多品牌的设计在模仿国外。我们可以进口国外的材料,我们也可以模仿国外的样式,但在精雕细节上我们却没有加入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工艺,最终出来的作品不中不西。日本为什么那么厉害,不管是服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因为他们自有一套源自于传统的、民族的审美眼光,文化一下子就可以体现出来,一看就知道是日本设计生产。而我们却太容易丢弃旧的东西,总觉的新的才好。那什么叫新呢,没有旧哪儿来新?日本在战后也在模仿西方,但他们不甘于模仿,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而且会加入日本的元素,我们缺乏加入我们自己的东西。

COMFORT:您认为创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邹浩扬:我觉得天生的是性格,还要有这个兴趣,好奇心是很重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必不可少。但我觉得还是性格的问题,没有这种兴趣就没法培养。

COMFORT:您认为北京、上海、香港3个城市的创意氛围如何?

邹浩扬:北京的音乐人,艺术家,设计师都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努力,而不光光是为了钱;上海本土创意者很有才华,但出发点会更加商业化一点。而我个人觉得香港不是太重视艺术这方面,而是更加注重设计的潮流等,当然这也是普及艺术的一种方式,而纯粹的从艺术或是音乐的角度来讲北京是单纯一点的。

COMFORT:您所了解的中国创意现状是怎样的?

邹浩扬:其实不管是创意还是设计,我们的出发点在哪?无论是产品还是广告,我们很容易忽略最终面对的人。很少考虑到这个终端使用者的感受,这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贴心。我认为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最能体现创意这件事。他们会考虑到想让全世界的人用他们的产品,而我们就很容易会想到这个创意或是这个产品合不合算。其实国外很多理念和品牌都是围绕着为市民做事情,他们做生意是因为真的喜爱,为自己的爱好、为市民做事情。

COMFORT:您认为中国目前在哪些领域的创意表现比较突出?

邹浩扬;艺术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艺术品炒得很高,当然这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投资渠道,但要是从水平上来说,我们的画挂到国外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输给别人,这个领域是很突出的。

广告行业还是和国外有差距,相比较而言国内做一个案例的时间会比较短,国外可能会花两三个月或是一年半载做个案例,我们可能两三天、一个星期就做完了,预算也不够多,如果达到国外预算的70%~80%就是天价了。

刘野发现美的另一种可能性

走在世俗美的反面

容颜衰老的米老鼠、自杀的罗密欧、泪眼欲滴的阮玲玉、拿着皮鞭的女教师……这些绚丽色彩的背后,那一丝丝“邪恶”与“情色”,不仅从画作内容的细节流露出来,也在细腻的光源与色调的营造上散发出来。驻足在刘野某幅作品前稍作停留,就能够发现这个“看上去很美”的画作里蕴含着更深层次、更具内蕴的世界,这个世界的规则,并不足儿童画的简单,在这样一种稚拙形态之下,刘野追求更深层面的艺术表达。

COMFORT:您觉得国内外的艺术环境有什么不同?您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创意氛围如何?

刘野:国内的确在形式上和观念上有些滞后,这跟我们改革开放的程度肯定是分不开的。但是显然是越来越好吧。但是,我觉得环境都是由每个个体的人做出来的,艺术环境是由每个艺术家自身做出来的。不应该去适应环境,好像环境少点什么、国外有点什么,我就做点什么。应该真正从内心出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自然就会有一个表达的艺术载体来适合这个表达的内容,不必要进行违心的创作和哗众取宠的艺术行为。

COMFORT:您如何看待现阶段的中国创意形态?

刘野:文化创意成为产业,肯定有个成熟度的问题。现在还是很新生的,但是会逐渐完善起来,会给艺术家更多体制上的保护,更能够保护艺术家创作的纯粹性。我对于环境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也可能是一直属于学院派到后来与艺术产业顺利接轨的关系,只是在专心做好自己的创作。很多人在坚持艺术表达的时候,充分感受到了产业不成熟,画家权益不受保护。我觉得,如同我现在四十多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画更纯粹一点”,当产业真正充分发展的时候,年轻的二十几岁的画家,开始考虑“如何保护自己初生的这种纯粹”的时候,创意产业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

COMFORT:如何定义创意?或是说您眼中的创意到底是怎样的,能用几个词概括吗?

刘野:创意就是将所想的表现出来。

COMFORT:为什么你的画作呈现出这样一种充满童趣、类似“卡通”的形态?

刘野:首先强调一下,类似“卡通”,但我画的不是卡通画,我的油画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我也希望观众能够以古典主义的审美眼光去观赏它、阅读它,甚至审视与评判它。这不是蜜里调油的卡通作品,卡通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而我接受的美术教育和创作态度,都是古典主义的。有些人觉得我的画似乎跟那些小画家和设计师的作品有些相像,甚至有人觉得我的讨巧之处也在于此。但仔细看,其本质是不同的。

COMFORT:你的作品里常常在平淡中又有离奇之处,甚至在氛围营造和内容上有阴暗一面的成分,这是为什么?

刘野:我的作品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美,一面倒式的好看,那种看起来没有缺点、什么都是好的所谓“美”,难道不是有点虚假吗?真实的事物都是有两面甚至多面的,艺术美是一种趋向极致的美,这种美是有阴暗面的,甚至是残缺的,当人们面对这种美的时候,反应并不仅仅是客观标准在起作用,而是能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化学反应。我希望自己始终走在世俗美的反面。

画家的加减法

刘野的作品看起来是个自成一体的世界,平淡中略有惊奇,并不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世俗的批判性。这正是刘野所刻意在其作品中避免的。

1986年进入中央美院,1989年去德国留学,1994年回国,国内外中西方美术的正统教育与多方面跨国界的艺术流派影响,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刘野的艺术创作方式上,他并没刻意回避,但对于内心自我的坚持,让他的画作呈现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态。这正是他所想要的,不彰显、不标榜、不堆砌、不叠加。他对于国内外艺术流派与潮流是关注的,但却从心底不轻易接受种种流行的影响,与中国当代大多数前卫艺术家喜欢与社会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不同的是,他的作品首先是取悦自己,其次是感染他人。在他看来,“社会批判”仅仅是艺术的功能之一,而他更乐于发展的是“寻找内心自我”这一并不具有世俗目的的艺术功用。

COMFORT:你的作品风格非常统一,这是你的有意坚持吗?

刘野:自然是有意的,我希望自己在创作状态的时候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而到了我这个年龄的画家,更需要去有意识保护这种风格的纯粹性。如果说20岁的时候是尝试,30岁的时候是突破,那么40多岁的时候就该要坚守了。现在我不是在做加法,而是在做减法。对于艺术来说,叠加似乎是最容易的,但是要消减、简约化,则是最难的。

洪磊观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洪磊置身于自己的展厅,随手指着其中一幅摄影作品,讲解其拍摄的过程,包括运输费用及置景花销、蝴蝶仿真标本的质地,以及与其新作品相对应的古代国画。洪磊的这些以松柏、莲花、古亭、马、兰花、竹子等中国古典画作意象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采用对于传统经典重置的方式,颠覆了经典。

从1996年开始,画油画的洪磊开始以摄影作为一起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他的成名作《花园》,他将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与自己创作的装置用Photoshop合成拼贴在一个画面中,并在画面上压了一个问句“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体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滴血的动物形象、中国画意象及拼贴式的创作手法成为他主要的创作标签。后来,在1998年的《仿马麟<暗香疏影图>》、《仿赵括<枇杷山鸟图>》等一系列对于经典的戏仿与颠覆,确定了其颠覆古典意象的创作思路。

传统艺术是已经死了的文化

这次展出的洪磊2007~2008年的新作品打破了他以往拼贴式的创作方式,对活体动物的影棚拍摄,以及蝴蝶苍蝇等仿真标本的直线悬挂,采取了直接记录的方式。雪白的影棚与无影灯的运用,抽离了原有的古典国画作品为背景的方式,保留了其主体景物——动物或植物的构图方式,并且以滴血的效果沿袭了他以往凄艳的创作风格,而悬挂的苍蝇与蝴蝶标本则轻松加入了作者关于动植物的个体记忆。

这些摆拍的作品甚至没有进行任何的技术性处理,而采取完全的直接记录方式。洪磊在这样一副装置摄影作品中,想要探讨的是摄影本体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古典传统的再审视。

COMFORT:您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创意氛围如何?

洪磊:我从1998年开始以摄影的方式做艺术,以前装置艺术还是比较少见的,很多人关注我的作品,有很大成分是因为对新生艺术的猎奇心。现在显

然比我更新的艺术形式人们也已经司空见惯,而且我的作品创作本身也在发展,多元化的创作环境,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灵感,采取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了。

COMFORT:您认为创意能通过训练获得吗?

洪磊:可以,不过大部分还是靠天赋吧。

COMFORT:您如何看待现阶段的中国创意形态?对于中国艺术家生存现状,您怎么看?

洪磊:同行的或者都是搞艺术的人,肯定有很多可交流的东西,艺术环境自然是个共同的话题。谁有展出、最近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会交流一些对作品的看法。普遍感觉是艺术氛围好了,有想法的人更能够出来。可能年轻一点的画家还是会对体制和行业有所抱怨,但是不管是一个产业还是一个人,最初的时候都是最艰难的,这也无可厚非。我表达出来了,如果体制不成熟,没人看到,也没关系。我搞我自己的创作就好了。坚持下来,自然有人看到,这是一个艺术家和一个艺术行当普遍被认可的过程。

COMFORT:您如何定义创意?或是说您眼中的创意到底是怎样的,能用几个词概括吗?

洪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COMFORT:你的作品向来在颠覆传统,而这一次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洪磊:在我看来,传统艺术是已经死了的文化,如果我们现在的画作,仍然同明清时候一样,那为什么不去看明清时候的原作?这与我们所谓“保卫京剧,“保卫国画”的口号的道理是一致的。我向来左张恢复传统,而我的作品希望能够表达的正是这种对于传统的态度。

摄像的记录性与还原性,催生了一个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我觉得现代人的眼光就是对于传统的一种“观看”,而摄影机镜头正是这样的一种观看,而对于传统,我们正是在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观看,抽离了其背景,只保留了其符号,譬如京剧,譬如国画。如同我这幅作品一样,这三只羊的位置和构图与古典作品一致,没有变,我把山坡换成了一块白色模块,与白色影棚的背景融为一体。现在,我们对于古典的审视就是这么的抽离与破碎。

马里奥·索兰提怀念未来

浪漫的艺术家

是秉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所延续下来的艺术精髓吗?还是时代与时代环境如何分裂看待这个问题被提出?在马里奥·索兰提庞大。多样的作品集里,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不仅是这位艺术大师本人,更多的还是他已经创作出来的艺术内容。伴随着更加细致的审视,在一种更为宽广的意识状态下,人们认识到了一个包含着诸多世界的世界。

马里奥·索兰提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他吸收了过去20年的价值变迁和光辉时刻,如果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对于马里奥·索兰提来说,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他得以成功书写历史的最主要原因。

索兰提出生于1971年,意大利的浪漫充盈了他的童年,就在思维意识尚未成熟的少年时期,他开始了纽约的生活。欧洲与美洲内核里存在着的巨大文化内涵的差异,使得他的一生从大西洋的一岸延伸至另一岸,经历了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过渡,经典到现代的跨越。

创意的真谛

索兰提的人像作品具有油画特质与雕塑感——极易让人想起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然而就在同一时间所产生的能量与诡异感,又极具纽约客的意味。18岁时,他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凭借着超高的悟性以及意识中始终存在的艺术之情,在他年仅21岁那年,马里奥,索兰提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在上世纪90年代,当全世界都以纽约风格作为美学品位的最高参照时,从某种程度上讲,马里奥·索兰提就是当时美学潮流的代言人。索兰提超越了时间的秘密,作为一个时代的摄影家、艺术家,他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而现代的悖论中——他的作品使我们不得不去怀念未来。

他无法不艺术,他无法不波普,他无法不去拍时装和明星,以及自己临终前的弟弟。事实上,马里奥,索兰提作品的标志是指向了某种在过去20年影响并启发了流行摄影的美学品位;而另一方面,他的天赋使他能够改进那种美学品位,将其升华为某种更崇高更普遍的东西。

有人说,马里奥-索兰提是最后一个在艺术文化领域里值得我们致敬的艺术家,究其原因——在索兰提的年代,一切还没有被数字化,照片还叫做“照片”,而不是“图像”或“影像”,摄影还在努力思考与艺术的关系,而不是被商业化为单纯的“内容”。或许连索兰提本人也不会想到,在他21岁那年为Calvin Klein自摄成名后仅15年的时间,他的作品唤起的已经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那是一个随着技术、信息和网络的普及而一去不复返的年代。

COMFORT:您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创意氛围如何?

马里奥·索兰提:很宽容,很国际化。

COMFORT:您如何看待现阶段的中国创意形态?

马里奥·索兰提:涌现了很多的年轻艺术家,老一代的在接受着新鲜的事物,年轻人在大胆尝试着从未有过的创新,这就是中国现在的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夏小万三维立体颠覆传统平面

山水中尽显乾坤

在夏小万的中国山水画作品中,尽显出来的特质依然明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层层叠叠的山峦与巅峰,却在你转向一个90度后,全然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描述对于没有亲眼目睹夏小万作品的人来说,总还是过于抽象的。最为简单的说法该是——在12片、14片,甚至22片的平行玻璃面上进行抽拉式绘画,画面从此便不仅停靠在平面上,在拥有强烈质感与虚幻意念的作品中,他将一种如核裂变般的颠覆给了我们,告别了传统的现实感知,驻足于此的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画,怎样才能变得立体?若干年前,这是一个没有人思考的问题,因为从古至今数千载,有谁可以改变这一平面的定式?在如今的艺术界,可以被挖掘的、可以拿来发挥想象的素材,早已被——利用,艺术创新的可能性似乎进入到了黄昏期。

“我也去采风,去少数民族、去祖国的边境,但当所有的艺术家们都去那几个固定的地方寻找灵感时,作品的雷同性就没办法避免。所以对我来说,现代艺术就是对以往的一种重述。”重述——一点都不假!

在直观中寻觅

夏小万的作品里,不存在让我们发散第六感思维揣测的抽象,无论是山水还是人像,眼睛所接收到的最直观的信号,就让我们可以直接地判断出画面上最真实的触觉。夏小万显示了各种看似相悖的主题,譬如生命和死亡、身体的腐朽和回归胚胎的状态。他经过不断地实践,突破了绘画的边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看画的方式;他站在特立独行的角度上,挑战生活和事业上的一个个目标。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问题;每完成一个作品,少则半个月,多则两个月,他都在倾尽全情地解决掉了一个问题。同样出自于夏小万之手的作品,他以不同的解决方式进行着回应,迥异的风格甚至让他迷失了长久以来的风格。“风格对我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要求我的作品里不能出现任何一次的重复。”在追求艺术的重述与拒绝作品的重复之间,夏小万也以“浪漫”、“灵魂”、“生命”、“个体”等名目被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史。如果从物体的质感或是大众接受的

美学标准来看,他的作品中轻盈如空气般的主题是没有形态的,它们代表了一种不断的转换。这些主题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隐喻性的借用,也是对于世界和万物存在中各种同时发生、互相冲突的力量和其循环往复的性质的表达。“非写实”的语言和超现实的画面氛围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

COMFORT:您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创意氛围如何?

夏小万:非常好,时代的开放度足够我们吸纳很多新鲜的元素。现阶段的中国创意形态可用两个词来形容:丰富、多样。

COMFORT:您眼中的创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夏小万:创意其实就是一种改良,能够被运用到的元素对现代艺术家的这个庞大群体来讲,都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可以在变数中寻找创意的灵感。

COMFORT:您的作品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夏小万的‘看法,比起学院经典的‘看法,是更为原生的方式。”我们该怎样理解?

夏小万:经典的“看”,往往都是被筛洗清理过了,但在我的素描里它们却得到“恣意”的生长。这里所讲的身体,除肉体外还有社会,文化、实践等丰富的意蕴。我对于最动人、最有原始生成力的生命状态的追逐。以及他对人之存在(being)、人之生存(1iving)的关切,将自身引导至身心整体的“看”与“问”。平常我们天经地义地认为人离不开意识,在我的画中,人体可以是躯体和心灵的一种原本的结合。

COMFORT: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在宋庄创作,已经形成艺术气候的宋庄,会给您怎样的灵感?

夏小万:灵感是在创作中产生的,它绝不是创作之前按部就班就能安排妥当的,但有一个大想法是必要的,特别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雏形后,下一个想法就变得特别重要。宋庄的艺术气息似乎是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传播开的。对我个人来说,创作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不管我身处在哪里,只要进入到创作,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会被暂时搁置。

时晓凡创意“storvtelling”的终极梦想

如果说电影的最大魅力是通过storytelling(讲故事)创造了另一个世界,那么通过平面影响摄影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这绝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制造的传奇,它只属于走在艺术最前沿的极少数人。这其中,时晓凡要算在当中,这种“storytelling”的方式,被他看作是摄影领域的终极目标。

我不是艺术家

作为商业摄影师,时晓凡干脆地否认着我们的公认。“我不是纯粹的艺术家”,在这样一个以“艺术”标榜身份、尽显时尚的时代,时晓凡对自己的一个言简意赅式的评价,不禁让我们产生诸多的迷惑。

盯住他的作品,以注视的目光看进去,那一瞬间不知道会有多少种情感冲击着你的意识。在太空感和古朴感之间穿梭,180。的风格跳脱,我们未知的不仅仅是作品是否出自一人之手,更多的是对这个低调男人的好奇,到底哪一个风格之下的他,最为真实?

“我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神秘,生活就是每天24小时地对待着我们每个人,作品是我的一个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摄影师,我更关心怎么给别人带来视觉的力量,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如今我已经很少去读书,更多的是看图片、视频和其他影像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在图片里有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暗示,带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在时晓凡的作品里寻找灵感,灵感便会极易闪现。在这个似乎有着约定俗成意味的等式背后,是他要求着自己的作品里充满戏剧性,并且有浓烈的色彩、强烈的光影和质感,还有一些超现实元素。他下意识地排斥着在摄影棚拍模特做些动作的照片,因为那对他来说是最无聊的工作。商业摄影师与普通摄影师的差异所在,大抵上存在于面对客户的不同。

“我必须要面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要求,所有的画面肯定要服从创意的,广告是让人们感到舒服的,所以整个广告摄影当中创意和画面是相对局限的。最近我为MSN拍摄了3条平面广告,最初每一张中我们有更好的创意和人物设定,但考虑到审查,最后敏感的人物都放弃了,我想这是每个商业艺术家都有的苦恼,你必须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做出一种平衡,MSN这3张平面广告,我的客户给了我很多的空间,你还可以看到一些我的风格在里面。”

创意并不是转瞬即逝

创意,并非如你我想象得那般转瞬即逝,在它的发生和消失之间,哪怕是短暂数秒,时晓凡也没有自信到在拍摄现场去想创意的程度。对于这样的冒险,他不想把自己的灵感当赌注,所以每一次出发,他总是要自己全副武装,所有的灯光效果、道具、模特服装,造型、动作,后期的色调。合成的元素都是提前想好的,70%前期的拍摄+30%后期的制作,打造出的便是时晓凡的风格。

创意来源于积累,不断的视觉积累让他在极短的时间里接收到这样一种训练。“广告摄影肯定是一门商业艺术,我认为任何商业艺术,包括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等都是有潮流的,而互相之间的效仿和重复会加强一种风格的形成,才形成了商业艺术的潮流。所以,广告创意肯定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资讯,你会的创意语言越多,你表达的就会越生动。

林志鹏编号223风格223

编号223,一个随意而起的名字。一直都没有很深的寓意。

在电影《重庆森林》的223,和我们所要面对的这个223,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人。编号223的新寓意,他说希望他像一个下城流氓。

凌驾于创意之上的感觉

摄影师Wolfgang Tillmans一张1997的照片——两个男人在海滩上玩沙,推移出一道痕迹,后面跟着一条狗。这张照片很美,讲的不是创意,而是感觉。但对于编号223来说,摄影内里的感觉远重要于所谓的创意。

之前一度很欣赏Terry Richardson,只因他能够让时尚界去迁就、去迎合他的风格,这是一种icon的创造,也因此证明了Terry Richardson的创意能量无比庞大。

在编号223的记忆索道里,上面提到的两个人,多少给了他一些影响。但他始终没有效仿过任何人,创意本身于他个人,就是一件很fun的事情,他和所有属于创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脑袋和心脏,因而,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存在雷同的尴尬。

前不久,在编号223的摄影个展上,他大胆地说:“我多想每一个照片里的人,都能一一站到我面前,我们好好地拥抱一下。”他的直觉里很多感性和敏感的成分融入在作品中,艺术本身就是感性的创作,太过理性的创作,是让人感觉不到共鸣的。他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人,所以面对公众的评价,他关注的仅仅是编号223的作品究竟够不够223。

编号223拥有自己的私人小宇宙。这个小宇宙里面进行着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运作,他作品中的特立独行并没有让他脱离生活的轨迹,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他说服自己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的大脑机械生产出灵感,不过机械也会零件故障,也会制造出很愚蠢的灵感。不管是经典还是垃圾,

这都出自一个真实的编号223。

即兴地生活着

他的生活里充满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即兴,“比如我个人展的那张海报,泡在浴缸里涂口红的女孩子。当时约好了见面拍照,见面的地点在办公室,我还没下班,毫无想法要怎么拍,临时在办公室搜刮了同事废弃的口红,就地取材地在办公室的浴室里拍了起来。同一组有一个男孩子泡在浴缸里吃香蕉,也是从同事那里搜刮来的香蕉。简单说这些都是发生过程,创意过程往往只是几秒钟,即兴玩游戏。”看似没有章法的创意,就像清早遇见热腾腾的浓豆浆,有想喝的冲动。本身这些就是多有欲望的一件事(或一个东西)。

他对生活没有预期的意料。编号223在自己的小宇宙里过着很自我的日子,生活悠闲地愉悦着他,尽享在创意的当下。

Aloys F.DOrnbracht

创造陶瓷与金属的海浪

“家居态度意味着一种生存态度。”浴室空间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更是一种蕴含多种元素的精神产物,让人们找到精神栖息之地。把最坚硬的材质,用最浪漫的曲线来塑造,卫浴设计,就是这样一个让钢筋铁骨都成绕指柔的领域。

Aloys F.Dornbracht先生在1950年创造了“当代”(Dornbracht),他以设计作为这个品牌的核心精神,对抗大212业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粗俗简陋,将创意与灵感带人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

创意灵感就是赐予水以灵魂

谈及“当代”卫浴的成功,有一个名字与之密不可分一Dieter sieger,这位德国设计界享誉盛名的奇才,德国设计师协会理事长,欧洲最著名设计事务所之一seiger的创始人,为“当代”卫浴设计提供了无穷灵感,第一款合作系列DOMANI诞生于1985年,这款设计获得巨大成功,此后Dieter sieger作为“当代”卫浴唯一合作的设计事务所,携手相继推出了TARA、MEM、LULU等系列,均获得多项国际设计大奖。

Dieter sieger从其科班出身的建筑设计中汲取灵感,以简洁造型、利落线条为其主打风格,用优美的弧线设计充分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与灵感。多种设计精巧、简洁的设施和配件,可以进行随意的组合与搭配。独具匠心的宽扁喷口,薄如刀片的水流似瀑布般喷涌而出,又似山间石缝中淌出的潺潺溪水,让人如同置身自然,体现出人与水最纯朴的沐浴感受。

对于设计师Dieter sieger来说,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情趣的营造,好的卫浴创意,不是想着给这个水龙头以怎样的外形,而是,如何赋予这个空间一种精神气息。“The spirit of Water”赋予水以灵魂,超越了水龙头设计的范畴,将水的灵动、水的欢愉融入其中。让浴室原本封闭的隔绝的小房间,成为一个让人忘却世俗烦扰,清心、安静、放松的无边空间。

工艺把创意铸造进现实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创意非凡,但是工艺跟不上,是许多设计师的苦恼。所以说,一切灿烂华丽美好的背后,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的一点点捶打。对于设计师Dieter sieger来说,与“当代”卫浴的合作,也是一种幸运。

德国人的严谨钻研精神,对于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创造的杰出产品设计十分重要,采用纷繁复杂的手工技术令人叹为观止。“手工制造”让“当代”卫浴与设计师Dieter sieger的合作,发挥到了极限。Dieter sieger始终认为只有外表的物品,叫作设计样品,真的能够在生活中应用的产品,才是饱含精深创意的艺术品,因为它们才能经得住时间的冲刷……还有什么能比卫浴产品更要日日夜夜经受冲刷的?

“100%忠于原始设计”这样一个口号,将设计师的灵魂灌输到每件洁具之中,让多少设计师甘愿为他们呕心沥血,每根线条都刻画出设计师的理念,每个造型都倾注了设计师的心血。

猜你喜欢

艺术
反“艺术”的艺术
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
纸的艺术
艺术足球
艺术足球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