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应多用“加法”,少用“减法”

2008-09-20侯晓玲齐冰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加法管理者教研

侯晓玲 齐冰梅

事例:

学校原来有个规定:每名教师每年必须发表一篇省级以上论文,否则从教师教研积分中扣20分,从动态奖金中扣30元,学期内不能评为“优秀”等级。许多教师对此牢骚满腹,纷纷想办法、找路子、托关系发表论文,部分教师甚至在某些不正规刊物上花钱买论文,发表论文成了教师的一块“心病”,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

今年,学校对教师的教研积分进行了改动:在省级以上报刊中每发表一篇论文,在教师积分中加5分,此项最高积分20分。只要工作扎实,成绩突出,即使没有论文,也照常能被评为优秀教师。论文已不再是教师的负担,这让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课堂教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现在许多教师都争相写论文,搞科研,提高教学教研水平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众口一词:学期开始,每名教师的教研积分都是一样的,都是“0”分,后来看到其他教师这一项上都有了积分,自己也不甘落后,于是教学之余,也不断地去总结、反思、写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己也写出了教学论文!不仅如此,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反思:

从“减”到“加”、从“罚”到“奖”,这细小的变化,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对我们校长的启发是深刻的。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被理解、被尊重和被肯定的心理需求,都有表达自己意愿、体现自身价值的要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制定任何一项制度和目标时,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广大教师的利益出发,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把教师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形成教师的认同感,唤起教师的“共鸣”,从而激活教师内在的潜力和活力,千万不能一厢情愿,高高在上,一味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设计工作目标和制定规章制度,信奉什么“压力就能变动力”,幻想用一些简单、粗暴的硬性规定来约束教师、“引领” 教师。

学校管理中变“减法” 为“加法”,体现了管理者“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灵活变通的管理艺术。“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说白了,管理就是经营人心、顺应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的软管理。这种以“加法”为主的管理方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人格和尊严,真正考虑到了他们渴望被尊重的情感需求,把教师看成了能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人,教师呢,就会心情舒畅,干劲倍增,不断迸发工作激情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承认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富有人情味,让广大教师在最近的区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反,那种简单、粗暴的以“罚”为主的量化管理办法,只能让教师反感并产生消极情绪,工作中被动地应付甚至走向制度的对立面。在管理者的眼中,教师不应是被主宰、被压迫、被指挥的对象,目标的指向应科学、合理,应具有可行性,不能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管理过程中更不能一味地采用“管”、“卡”,应注重人文关怀,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变逼迫式管理为激励式管理,让教师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双台小学)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加法管理者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例谈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做“加法”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苏州西部生态城:创新思维做好生态“加法”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