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创新 解职教管理难题 全员育人 塑学生文明之魂

2008-09-20张香永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职校育人德育

张香永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中专学校,近10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以跨跃式的发展速度成为国家级重点校和北京市首批现代化标志校,并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就业指导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现有在校生5700余人,其中住宿生2800人,是北京市一校一址招收本地生源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随着教育市场的巨大变化,我校同其他职业学校一样,也曾面临生源紧张、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的困难局面。新生不仅文化知识水平低,且道德素养也大幅度滑坡,弱势群体、单亲家庭学生多,社会教育失败、家庭教育错位导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是非观念、法律意识、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缺失,厌学、弃学现象较为严重。教育难、教学难、管理难成为颇感头痛的现实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寻求职业学校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现行选拔式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培养成既有一技之长,同时更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基础的合格就业者,是职教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破不了这个题,迈不过这道坎,我们将愧对学生、愧对家长、愧对社会、愧对历史。

面对职校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始终把探索创新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作为重中之重,将立德树人作为全校教工的根本任务,实施全员育人,遵循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具有商贸特色的育人模式。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对学生的认识,创建职教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在现行选拔制教育体制下,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往往就是听老师的话,学得快,记得牢,考分高。以此来衡量职校生,他们大多数是差等生,因为他们多为中考失利者,说是初中毕业,但相当部分不具备小学文化基础,且纪律散漫,行为习惯差,常常被形容成“刀枪不入,油盐难进”。如果我们对职校生的认识就停留在此,势必得出这样的结论:职校生是“朽木不可雕”,从而放弃了教育职责。对此,我们应进行深入地反思,单纯以文化课成绩的好坏来判定职校生的优劣是否恰当,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否适用于现在的职校生。经过全校教工的教育实践,我们在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认识到职校生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自身也有不少优势:其一,对社会某些方面认知度宽,接受新生事物快,独立意识或自我认知度强;其二,热心于集体活动,对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大多数人都积极参加,集体荣誉感强;其三,对技能型的课程兴趣高,学习主动性强;其四,对老师的感情亲近,愿意接近老师;其五,在某一点上一旦获得成功体验,往往会促使他在其他方面快速进步。

根据上述特点,我们结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一是有明确的职业道德和德育考核标准。能量化的一律量化,有利于考核执行。比如,在德育考核上,我们经过实践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量化考核规定,对学生实行“四项考核”(课上考核、课下考核、年级考核、宿舍考核);“三挂钩”(与学生学分挂钩、与校内奖学金挂钩、与毕业分配挂钩);“两不变”(原执行的德育标准不变,“一周班风考核不变”);“一票否决”(德育量化考核不合格)的全方位考核。这套考核方案经过实践证明,切合职校生特点,行之有效,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提升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收到很好效果。过去在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对学生“不敢管、不会管、管不好” 的现象,而今有了明确的职业道德和德育考核标准,在执行过程中易操作、目标明,从而达到了“敢于管、善于管、能管好”的管理境界。二是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毕业手册》对学生职业操守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专业课将其融入教学课程。三是符合当前职教对象“宜深则深,宜浅则浅,讲求方法,共同达标”的文化课考核标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构建多时空、全方位的全员育人立体交叉网络

1.领导挂帅,组织保障

领导班子是全校德育工作的指挥中心,校长总揽全局,挂帅指挥,其他主要领导分工负责。党委书记在负责全校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直接抓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副校长主管教师队伍的育人工作;行政后勤副校长同时兼管2800名学生的住宿管理工作;工会主席兼任招生办主任工作;中层干部、学校骨干分时分日、定点定时巡视校园,服务学生,解决疑难。这种做法在组织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党、政、工的紧密配合,便于全校在育人上形成合力。

2.齐抓共管,形成立体交叉网络

我校在教学教辅、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立体的育人网络。

——教学部门。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课堂是他们的主战场。作为职业学校,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职业操守始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各自特点加以自然渗透,做到堂堂有德育。所有教师都要在教案中“教学目标”一栏内明确德育渗透点,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贯彻落实。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都尽力挖掘德育因素,将之自然和谐地渗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职业道德的培养上,更是根据专业要求,使学生形成行业行为规范。比如,旅游专业的“人格健、知识广、口才佳、沟通灵、办事信、体魄强”,饭店专业的“笑得亲、走得稳、服务周、技能强”,财会专业的“点得准、坐得住、信得过”,商业与金融专业的“手快、眼尖、嘴甜、腿勤、头脑清”等等,都是专业教师结合现实岗位需要对学生提出的专业行为规范。点滴汇集,日积月累,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管部门。学管部门以学生活动为龙头,通过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以每周一次的例会,落实各种管理举措,安排各种活动。并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及时总结得失,交流经验。

——行政后勤部门。行政后勤部门在我校德育工作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后勤部门对2800名住宿生的管理,在职业学校中为首创。除了上课之外,后勤员工对学生住宿区、生活区实行全天候管理监控,规范学生住宿行为,提供周到服务。

部门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共同发力,在育人工作上充分体现我校的“三个一”(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精神。在全校所有部门努力下,共同总结规范出全员育人的三种机制:以教育和预防为主,防堵结合的安全机制;以管理疏导为主,以导促变的行为规范机制;以练促教,以竞赛促提高的才艺增长机制。

育人网络的立体构架,在组织上、制度上、时间上、空间上保证了全员育人的具体落实,形成了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格局,使育人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三、从行为的细节入手,狠抓养成教育

职校生的问题不少是通过不良的行为习惯体现出来的。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宜从有形的东西入手,从小事抓起,由量变达到质变。多年来,我们以“两风(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建文明校园”为载体,开展了“抓两风建设从‘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校园无脏话,地上无纸屑”、“文明一条街”等活动,制定学生仪表行为规范,对学生发式、服饰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通过文明礼貌规范和文明礼貌标兵的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形成。在历年新生军训中也融进“两风建设”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未进学校先守校纪,未上正课先懂校规。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常年坚持“三抓(抓两操、抓早晚自习、抓课外活动);三整(整顿出入校门、整顿宿舍、整顿仪表仪容);两统一(统一服装、统一配戴胸卡)”活动,切实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了良好的校风。

四、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

职校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们长期坚持在时间上要挤满、空间上不留死角,多找载体,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利用课余时间抓好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英语角、点钞、计算器盲打、文字录入与制表、跆拳道训练、乒乓球和篮球训练、食品检测兴趣小组、网页设计小组、实习商店等各种活动;进修就业知识、技能知识、创业知识、文学欣赏、健身及生活常识等各种知识;组建影视协会、广播站、校刊等学生社团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二是结合学年特点,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开展 “纪律月”、“德育月”、“学习月”、“考核月”活动。创编了富有商贸特色的“纪律歌”、“德育歌”、“学习歌”,使学生易于记,便于懂,利于行,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开展了推优树先“十、百、千工程”活动。三是根据我校外事活动多的特点,选拔优秀学生、优秀班级,参与接待国外访华团和学生休学团的活动。四是培养学生骨干,选拔品学兼优的同学参加业余党校培训,我们先后举办业余党校十余期,发展学生党员32人。五是常年开展大练“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手好专业技能)提高“四能”(能自主操作计算机、能运用简单外语交流、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技术练兵与技能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取得一项或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六是有计划地组织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艺活动。七是以奥运为契机,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主题教育和各种体育赛事,同时我校培训的531位同学,将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运动员和新闻记者提供餐饮服务。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国际交流,不仅寓教于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境界,从而把组织大型活动作为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的良好时机来把握,严格组织,务求实效。

五、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环境育人

近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1.5亿元,使建筑面积由2.8万平方米增加到7.6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由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8万平方米;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各类实验实训室30余个,同时还建成了塑胶体育场和室内综合训练馆,计算机达到了每3生1台。学校先后投入上百万元资金进行了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增加了绿化面积和文化景观,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园网和图书信息中心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校园广播、校刊、板报宣传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优雅的校园环境、先进的一流设施、浓郁的人文情怀,为学生成长创造了学习生活的良好条件,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沐浴在德育的暖风之中。学校曾先后被市政府命名为“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爱国卫生红旗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

由于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学校形成了一套立体的具有商贸特色的育人模式。学生经过4年在校学习,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10年来毕业生超过13000人,每年就业分配率均为100%,供不应求。良好的就业形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每年的招生需求,在近两年招生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我校年实际招生报到人数均在1100人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大好局面,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社会、考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作者单位:北京商贸学校)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职校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的职校我的梦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