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之研究

2008-09-05何其霞马爱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7期
关键词:习武

何其霞 马爱民

摘要: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演绎与推理法研究了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结果表明:稠禅师是我国武术史上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嵩山少林寺无关。少林寺初祖跋陀从未传教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嵩山少林寺。

关键词:少林武术;稠禅师;幼年;习武;邺下

中图分类号:G85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01-03

少林武术源于民间,由民间向寺内流传,又从寺内向民间传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功。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形成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早在建寺初期,嵩山少林寺就出现有邺下武僧活动。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太和19年(公元495年)由统治者亲自批准为西域传播佛教的高僧跋陀而兴建,我们通过历史文献与实物史料的考据认为,少林寺创立后最早的武僧是来自于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拳捷骁武"成为少林二祖的稠禅师。

1传播佛教的跋陀与少林武术的产生无关

少林寺的创建,目的就是传播佛教,而不是传播武术。一些公开出版的武术书刊传称少林寺初祖跋陀传授少林二祖稠禅师武功,认为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少林寺。从《续高僧传》和《魏书·释老志》等重要典籍中,看不到跋陀在少林寺有相关习武的情况,从各种文献和少林寺内的碑文记载中,对“拳捷骁武”的邺下武僧稠禅师到少林寺前这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一点少林寺僧人与习武有关系的记载。关于跋陀初到少林寺之际的前后情况,唐代《嵩岳少林寺碑》载:跋陀“缅自西域来游国都,孝文屈黄屋之尊,申缁林之敬,诏有司,于此寺处之,净供法衣,取给公府……跋陀息心兹地,乐静安居。”这些情况反映出,跋陀是一位喜爱宁静,清心平和的僧人,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很难与搏击打斗的武技相联系。佛教本身对武术的技术结构与拳法的内容并不能产生作用和影响。跋陀博通经法,翻译佛经,唐代的《嵩岳少林寺碑》载:跋陀“乃于寺西台造舍利塔,塔后造翻经堂,香水成涂,金绳为约,苦心精力,俾夜作昼。”可见跋陀在少林寺“苦心精力”的乃是全都在佛教上。即使是见到“拳捷骁武”的邺人稠禅师来投奔少林寺时,初祖跋陀讲的话也是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也。”跋陀感兴趣的是稠禅师的禅学,稠禅师去少林寺是从跋陀习禅,而不是学武。佛教的宗教信仰与教义戒规,同武技武功价值思想上是一种相对立和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跋陀本人只是一个“精通佛法”的印度高僧,稠禅师到少林寺时,跋陀也是到了他的晚年,不久便离开了少林寺,后来由稠禅师主持这座少林大寺。初祖跋陀修心习禅,传播佛教,正是符合统治者为他设寺居住和弘扬佛法的需要。

跋陀在洛阳化缘的小和尚慧光与邺下武僧稠禅师相继到达少林寺,但慧光是否是一位“武功高超,身灵步捷”的武僧?值得商榷。我们熟知的《续高僧传·佛陀传》一段话说; 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踏蹀賓,一连五百,众人喧竟,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味,意欲引度”。研究者常以此作为慧光是一位擅长武技的僧人,进而证明少林寺建寺之初即有僧人习武活动。我们认为,以此作为慧光是一位“身手不凡”的少林武僧似乎证据不足,这一问

投稿日期:2007-01-31

作者简介:何其霞,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育教学与训练。题,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专家研究指出:“《续高僧传》原只提到惠光(即慧光)在井栏踢毽,与习武无关,故不足论。”(谭华《北朝僧人习武与少林武源》,载1981年第3期《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由此可见,慧光的这种技巧不能作为少林寺僧人开始出现了习武活动的可靠根据。按理推之,如跋陀曾向稠禅师传授武功,自应也要向年方12岁的弟子慧光传教武艺,慧光是跋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其它材料中找不到慧光精于武功的文献记载,相反大量的材料反映的为慧光在少林寺是专心佛事。少林寺从北魏太和19年建寺到隋唐之前,除了少林寺二祖邺下武僧稠禅师在历史文献中对其精湛的武功有明确记载外,我们遍查北朝石刻,碑文墓志,灯录禅史,均未有少林寺初祖跋陀和少林寺僧众习拳练武的任何历史文字记载,我们不能不怀疑所谓少林寺初祖跋陀传授稠禅师之武功完全是一种误会。 “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孝文帝为其赏识的印度僧人跋陀传教而修建的寺院,跋陀也称佛陀。当时, 这座寺院与其它寺院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 公里处的嵩山西麓,从北魏太和十九年跋陀居少林寺开始, 到邺人稠禅师在少林寺的出现,在这一时期内均未有少林寺僧人习武的任何文献史料记载。……《续传》中也没有片言只语言及跋陀教其(稠禅师)习武,而只是说‘教其定业,这与武术无关。故说稠禅师少年在少林寺学拳习武不足为信。 道宣《续传》中的这一段话被许多人认为此时的稠禅师也开始进入少林寺习武了,这是缺乏依据的,况且,稠禅师并非跋跎亲度, 而是由其弟子道房所度得”。(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稠禅师在去少林寺之前,就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练,并往返于河北等地, 才到嵩山谒拜跋陀而居于少林寺。其年龄按记载推算应在33 岁之后到的少林寺(即公元512年),而此时少林寺已建寺有17年之久。从稠禅师到少林寺时的年龄分析可证其少年时代并未在少林寺习武,而是他练就了一身武艺成年后才到了少林寺并继跋陀之后成为少林寺二祖。我们以稠禅师与跋陀作一浅显的比较,更能发现他们两人之间在武功上不存在丝毫的传流关系。稠禅师武功惊人,能“横踏壁行",“跃首至梁",“拳捷骁武"(《朝野佥载》卷2);跋陀则常是“静院居之",“拟谢人世",“学务静摄,博通经法"(《续高僧传》卷16)唐人张?《朝野佥载》记述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发生在邺下寺院。稠禅师的武功和他幼年所在的邺下寺院,是受邺地民间自古尚武之风的传习影响,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寺院武功一个缩影。

2武功惊人的稠禅师在历史上的活动遗迹

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也是嵩山少林寺武术的开创者。“少林寺武术的发展渊源最早是来自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僧人的尚武习俗传统。”少林寺二祖稠禅师精湛的武功和他幼年习武活动源自何方是一个长期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据唐人张?《朝野佥载》卷2《稠禅师》载:“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赶为戏"。又说邺人稠禅师“拳捷骁武,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稠)禅师后正果,居于林虑山。"这是对北朝邺下寺院僧徒习武的真实记载,开首这段话并无半点玄虚之处,特别是反映了寺僧的搏击角力是一种“为戏"的练习活动尤为重要,他至少说明僧人习武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保护寺院的安全,而是更注重健身愉悦的需要。可以这样说,武术活动在寺院的引入,改变和丰富了僧人的日常生活。现安阳西部林州的林虑山有稠禅师习武练功的天平山寺遗址尚存,位于林州城西13 km处的林虑山深处,林虑山是太行山在安阳西部最长的一段山脉。北宋重臣韩琦(相州安阳人)《游天平山记跋》:“林虑天平山者,天下绝胜之境也,山有僧院曰明教。"天平山寺又古称为“明教禅院"。“以天平寺在最高处,谷道陡绝,约须假道邻谷以上也,甫逾岭……约三里许至天平寺,故明教院也,在前朝为巨刹,多名僧。"(清.潘耒《游林虑山记》)少林二祖稠禅师,在嵩山一带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代少林高僧圆寂,曾来到邺下天平山寺寻访稠禅师的历史活动遗迹。释圆寂“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从稠禅师幼年为沙弥习武,到他去少林寺之前的青少年时期,都是生活在邺下之地,张?《朝野佥载》称他在寺内武功超群,“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反映出稠禅师武功过人及后世对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稠禅师影响卓著,有“高齐河北,独盛僧稠”(道宣《续高僧传》)的赞誉,自然他的武功极被后人所仰慕,而在有关历史文献中记述他的习武之事时,出现有拔高誉美现象也就不怪了。这从张?《朝野佥载》“稠禅师”一文中就可以看到,对稠禅师初入寺院和僧人习武活动的记述是客观可信的,而涉及到稠禅师的武功,就明显带有崇拜和夸张的色彩。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书中出现一些对稠禅师武功玄秘的说法,不足为奇。著名体育史家唐豪先生曾对此评价说:“他的门弟子把稠禅师的发愤练武加以夸大化和神话化,这是古代僧传屡见不鲜的事。但其中描写稠禅师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并能高跃,却含有可信的成分在内。”(载《少林寺资料集》第2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7月版)据《新唐书·张荐传》:张?“性躁卡傥,荡无检罕",又“多口语讪,短时政贬"。由于他的笔记著述敢于“讥讽时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而“大行一时,晚进(近)莫不传记。"张?《朝野佥载》记述的稠禅师幼年习武及书中反映的其它历史社会情况,就其思想意义或史料价值来说,都要比荒诞无稽的志怪小说高出一筹。

张?《朝野佥载》所述:“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这段话,并非是指稠禅师在北齐时才入寺为沙弥,而是指卒于北齐时的稠禅师在他很小的时候“幼落发为沙弥”到寺院生活。张?《朝野佥载》与《续高僧传》都是我们考察寺院武僧的重要文献材料,张?《朝野佥载》“稠禅师”一文与道宣《续高僧传》“僧稠传”,前者偏重于写稠禅师在寺院中的武功遗事;后者则主要记述稠禅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张?所记稠禅师武功技艺存有神异色彩,而道宣所写稠禅师佛学禅修也有夸张之词。邺下定晋禅院古碑又记稠禅师有伏虎之事,这既是形容他的“佛法厉害”,又说明了他的“武术厉害”。从碑刻和文献记载等资料都可证明稠禅师不仅会武术,而且他还是一位武术过人的著名武僧。

3少林二祖稠禅师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辨惑

少林寺是我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佛寺中,能够与武术活动长期融合和发展在一起的寺院,声名卓著。宋人李窻撰《太平广记》卷91《异僧五》中载有“稠禅师"一文,并注有此文出自《朝野佥载》和《纪闻》。《纪闻》一书,据笔者查考,为唐代顺宗(公元805年)与宪宗(公元806-820年)年间人牛肃所撰,共有《纪闻》10卷,书中“稠禅师"一文与《朝野佥载》所载“稠禅师"一文内容相同。另见后晋刘臱等人所撰《旧唐书》卷46《经籍志》著录有书目《稠禅师传》1卷,宋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9《艺文志》中也著录有书目《稠禅师传》1卷,以上各书没有片言只语谈及稠禅师幼年在少林寺习武之事,更没有说该文是对少林寺习武活动的记载。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都认为张?《朝野佥载》记述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少林寺所为呢?或许有人会问跋陀剃度的小和尚僧稠,也就是《朝野佥载》中“拳捷骁武"的稠禅师,曾经拜少林寺初祖跋陀为师,自然稠禅师应在跋陀门下习武,其精湛的武功应为少林寺初祖跋陀所传授。佛教史上重要的文献道宣《续高僧传》中的《佛陀传》、《僧稠传》、《慧光传》等与少林寺有关的人物传记均未提到稠禅师幼年在少林寺习武之事,也没有任何关于他幼年在少林寺习武的蛛丝马迹可寻,遍查少林寺的石刻碑记也无这方面的记载。《续高僧传》与《朝野佥载》均不载有稠禅师在少林寺幼年习武之事,这一错综复杂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对张?《朝野佥载》记述的稠禅师幼年习武,被一些体育史和武术研究专著认为这是对少林寺中的武僧习武活动记载.由于历史久远,资料缺乏,再加上少林寺武名显赫,很容易使人进入这一误区。

唐初释道宣(公元596-667年)《续高僧传》卷第16载:跋陀“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意欲引度,权以杖打头,声响清澈,即善声论,知堪法器,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怀耳,遂度之解冠终古具如别传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定业,自化行东夏,唯此两贤得道记之。" 稠禅师被道房代师度化前就已是沙门僧人了,他去的第一座寺院并非是嵩山少林寺,可见,说稠禅师幼年在少林寺而习武是没有根据的。也有人认为稠禅师的武功是从道房所学,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寺院,而他随从道房则是在28岁以后的事,并非幼年之时,稠禅师从道房之事《续高僧传》是这样记载的:稠禅师“性度纯懿,孝信知名,勤学世典,备通经史……一览佛经焕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钜鹿景明寺僧萛法师而出家(受戒),落发甫尔便寻经论,悲庆交并识神历勇……常敬三宝,普福四恩,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证,便欲出山",可见稠禅师幼年习武既非在少林寺和景明寺,也不是道房所传。实际上,道房与稠禅师应为佛学上的师兄弟关系,道房化度稠禅师是奉跋陀之命代师而行,《续高僧传》等书中没有谈及稠禅师随跋陀及道房习武之事,故说稠师幼年习武在少林寺不足为凭。 笔者曾在“从稠禅师幼年习武及对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寺武术发端"(见2002年第5期《体育学刊》)一文中指出:“稠禅师是28岁以后的若干年才到少林寺为僧,显然,稠禅师‘幼落发为沙弥,苦练武功,成为一个‘拳捷骁武的武僧,不会是在他去少林寺成年以后所为。事实上,稠禅师来到少林寺以后,跋陀不久就离开该寺。据道宣《绕高僧传.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跋陀‘年渐迟暮,不予僧论,委诸学徒自相业,躬移寺外,另处零房。唐代开元16年裴誛嵩岳少林寺碑》载:‘稠禅师,探求证法,住(主)持塔庙。跋陀之后,由拳捷骁武的邺下武僧稠禅师主持少林寺,从此开创少林寺僧人习武之先河。又据少林寺塔林西南处遗存的明代嘉靖2年(公元1523年)《嵩岳少林禅寺德心政公和尚灵塔记》载:‘钵?(跋陀)开基,稠禅继续,元朝雪庭,归于洞派。作为少林寺二祖,稠禅师对形成少林寺僧人尚武风气起了重要作用"。 稠禅师幼年落发习武并非是在少林寺,更非印度高僧跋陀所传,少林武术源远流长,是对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少林武术威扬四海,名传天下,在我国佛教寺院武功中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以后少林寺武僧开始大量出现,许多武僧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皇帝亲赐山门上的“少林寺”匾额,乾隆皇帝驾幸少林,恩赐有加,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灸人口的颂扬少林和尚习拳练武的诗篇,明代著名的武术家、军事家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有重要影响的军事武术著作中,对少林武术(棍)大加赞扬,民间流传着大量少林和尚武功高超的故事,提到僧人学武就难免联系到嵩山少林寺,特别是“拳捷骁武”的稠禅师与少林寺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被人误以为张?《 朝野佥载》记述稠禅师幼年习武之事就发生在以武闻名的少林寺内,从而使这一问题长期隐藏于历史的迷雾之中。“研究少林寺最早产生的武僧活动,自然就会涉及到少林二祖稠禅师。” 从北朝创寺以后的稠禅师,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少林寺都有许多出自寺外民间的武功高手来到嵩山脚下的这座著名大寺,为形成和发展少林武术(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很久以来,“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和“天下功夫出少林”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不断见诸于报端,似乎也是定论。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少林武术始于邺下, 来自民间,发展在少林",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这就是“拳因寺而得名"的真实含义所指。显然,“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自应改为“少林功夫出天下"更为妥切合理。

4结束语

少林寺建寺初期的武功活动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武术流派,作为一个佛教圣地,能够使武术在寺院中流传宏扬,除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环境因素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分不开的,而最早将中国武术文化带入这一佛教寺院中的是既精武功、又通佛学的少林二祖“拳捷骁武”的邺下武僧稠禅师。研究少林武术史,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杰出武僧的个人作用,少林二祖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著名武僧,他起了直接的倡导作用。少林武术文化的源起与发展是同整个中华武术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和社会历史发展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稠禅师本人的习武经历,揭示了少林寺僧人尚武活动的传统和它久远的历史,并且有力地证明少林武术的起源与外来佛教高僧无关。

参考文献:

[1] 道宣. 续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马爱民.我国历史上的寺院尚武活动新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58-759.

[3] 赞宁,智轮.宋高僧传(唐邺都圆寂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 赵国庆,张克佥.张昌.中国武术史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5]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14-116.

[7]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8] 朱永光,林群勋,蔡宝忠.少林武术起源五种“创拳说"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28-1630.

[9] 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3(1):90-94.

猜你喜欢

习武
小伙10年无偿教60多个孩子习武
庚子建军节遣怀
探析木兰秋狝
找准切入口,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喀布尔 阿富汗的“功夫少女团”
喀布尔 阿富汗的“功夫少女团”
战争纪念馆(外一首)
视界
习武维权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