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黄鹤楼

2008-08-29

晚晴 2008年11期
关键词:崔颢主楼黄鹤

王 涛

前不久,我回到湖北老家,顺便去武汉拜访一位多年未曾谋面的儿时好友,在好友的陪同下,我们登临了昔人乘鹤而去的黄鹤楼,感慨颇多。

黄鹤楼坐落于长江之滨,雄踞于武昌蛇山之巅,“拔地倚天,耸翠如屏”,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远远望去,黄鹤楼赫然在目,五层楼檐翘然欲飞,金色宝顶直指苍天,好一派雄浑、恢宏的名楼气势。

沿蛇山台阶拾级而上,跨越题有“江山入画”的高大门楼,穿过胜像白塔和配亭,走近黄鹤楼主楼。正厅上悬“气吞云梦”金光大字夺人眼目,两侧柱上配有一幅由刘海粟题写的对联:“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踏入楼内,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移前行,墙上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讲述着黄鹤楼美丽动人的传说——此地曾有一辛氏酒店,一位老道常来饮酒,分文不给,辛氏从未计较,并以礼相待。老道远行之前为表酬谢,用桔皮在壁上画一黄鹤,黄鹤可出画起舞助兴。从此,顾客慕鹤而来,酒店生意非常兴隆。十年后老道云游归来,取笛吹奏,驾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感其恩,便在其地修楼纪念,取名“黄鹤楼”。未睹黄鹤楼全貌,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已扑面而来。

登梯步入二楼,厅内展示着黄鹤楼从唐、宋、元、明、清以来直至现代的建筑模型,厅壁上记述有黄鹤楼兴废沿革的壁画,尤以唐人阎伯理的巨型《黄鹤楼记》最为壮观,将黄鹤楼千年的文化沉淀展现在游人面前。

黄鹤楼在朝代更迭中七建七毁,仅清代就三次毁于火灾,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最后一次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现在的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1985年建成开放。新建的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由以前的三层加建为五层,力图保持历代黄鹤楼建筑精髓。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溢彩,堪称“江城一景”。

上至三楼,映入眼帘的是厅壁上历代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和人物画像,有范成大、陆游、岳飞、孟浩然、崔颢、李白、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杜牧等。其中,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最为著名,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推崇它为唐人七律之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欲提笔赋诗,却见崔颢诗作,自叹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名声大噪。看来大凡江山名胜,往往都与名人文笔有缘。

登上顶楼,凭栏俯瞰。只见高楼林立,街道纵横,滚滚长江,穿过城市丛林东流而去;武汉大桥如飞虹跨江,演绎着“龟蛇锁大江”的主题,再也不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昔日景象。这一切已被城市喧嚣的热浪淹没,已经成为古代诗文中的追忆,成为我们心头沉甸甸的名楼遗梦了。也许,人与风景的相约,心灵与历史的对接,往往带来的却是心中的些许失落和怅惘吧!

黄鹤楼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经历了多少次脱胎换骨的修葺,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盛衰亡,它的演变,它的毁塌,它的重生,无不演绎着风雨沧桑。遥想当年,多少英雄豪杰鹤楼聚会,笑傲江山,多少文人骚客登楼抒怀,流连忘返。孙权称帝武昌,蛇山筑城;周瑜雄姿英发,楼台设宴;李白放眼楚天,鹤楼听笛……黄鹤楼陈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世的种种繁杂、种种浮华,终会成为过眼云烟,唯有这风华绝代的文化名楼,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

猜你喜欢

崔颢主楼黄鹤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南农新生“建”主楼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找崔颢
浅谈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之间基础设计的处理
我们的校园
浅谈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之间基础设计的处理
崔颢诗的艺术追求
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