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悼国殇

2008-08-20王淦生等

杂文选刊·中旬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同胞救灾灾区

王淦生等

●王淦生(读者):让每间教室都成为孩子们的安全堡垒吧。

●徐强:人们从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政府对待死者的态度,可以深切地体验到生者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我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从国务院为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下半旗志哀这一庄严的决定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暖意,从而也在深深的哀痛之余,对未来重新燃起了美好的憧憬和信心。我在为遇难同胞洒泪哀悼的同时,发自内心地祈祷,但愿人们这么美好的憧憬和信心,永远不要再被无情的冷水泼头而下了。

●理钊:现在,在这个聚居着人口最多的国度里,国旗第一次为巨大灾难中普通的死难者而降,全国的汽笛第一次为他们的遇难而鸣,全体中国人第一次为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同胞一齐默哀——普通人的生命呀,第一次受到了国家意志的礼待!中国,使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从此向着生命文明迈进了巨大的一步!

●陈长林:地震破坏之重,救灾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救灾速度之快,救灾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救灾人数之众,募集善款之多,前所未有;媒体反应之速,直播时间之长,透明程度之高,前所未有;以人为本,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生命奇迹之奇,前所未有;为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国旗为遇难同胞而降,汽笛为遇难同胞而鸣,国民为遇难同胞志哀,前所未有。悲情壮举,举世瞩目;血脉相连,有难同当。大地震赢得民族精神大凝聚,大升华,大洗礼,前所未有;凤凰浴火重生,家园灾后再建。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祖国明天日日天蓝。

●李业成:向谭千秋老师致敬!他为保护学生而死,在于人性之美。这种人性之美,可与父母同样高尚的爱比美。在死神降临之际,老师是一个自觉的强者,保护孩子,把美好的生命留给孩子。

●王佩:“如果你们还有眼泪,现在就准备流出来吧。”这是安东尼向民众宣布凯撒死讯时说的一句话。

这些年,伴随社会的裂变,这个国家曾有过伤痛、冤仇与隔阂。无论现在发生什么,让我们检讨并面对这一切。

这一次,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望着同样的方向。

祈求上苍赐给我们一个还可以承受的明天。

●李兴濂:面对大难,我们共同担当;面对大难,我们选择坚强;面对大难,我们心血相连;面对大难,我们永不放弃!让我们在劫后的废墟上,竖立一面鲜血和悲怆的大纛。愿所有的生命无论何时都能得到一样的尊重和珍视。

●方方:志愿者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不过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他们其中的许多人其实仅仅凭借的是执着的信念和刚毅的臂膀而未被传授过如何科学救援。

日本很会救灾。他们平时就花费大量的精力培训救援、培训人们自救知识、培训人们他救知识。一旦灾害发生,这些知识就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同时,他们的志愿者平常就有计划地分专业、分种类进行灾害救援训练。因为做到了合理、有序,他们才可以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的灾难,降低灾难的损失。

●江曾培:法國《欧洲时报》社论:“在惨烈的地震废墟中,站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因此,为人处事时时记住他人,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人饥我饥,人溺我溺,才能以最浓的爱心,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各地不约而同地喊出“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与你们在一起”,可谓万众一体,万众一心。

●孙玉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落在四川人民头上:五万人以上的死亡,十数万人以上的伤残,遍地瓦砾,满耳呻吟。巴蜀何辜?川人何辜?好在,四川是中国的四川,四川也是世界的四川,所以,地震后,我们看到全国人民,全国军队的无私援助——我们不是作为四川人受灾,我们是在作为中国人受灾,作为人类受灾。

●张君超(读者):地震后,有个很不爱说话的同事说:“我可真不该那么早退伍啊!”我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眼角噙满泪水。

●一雁飞(网友):举全国之力,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废墟之上重建一个乃至十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但千千万万个遭受重创的心灵永带伤痕;千千万万个破碎的家庭永难团聚;千千万万个“熟睡”的生命永难醒来。然而当鲜花再次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当欢声笑语再次在这片天空飘荡,我们可以不去计较惨重的物质的、经济的损失,却不应忘记追问和反思。

●朱大路:比较,是提高认识的良方。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时,我在报社,编“国内新闻”版。那时,编辑部毫无“知情权”,天天都得照上面规定的口径,安排版面。地震中死了多少人,垮塌了多少房屋,造成了多少损失,都打听不到,更不用说在版面上反映出来。新闻里统一的提法,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当时,整个国家对外援一律拒绝,理由是:“中国人民有能力,自力更生战胜灾难。”“四人帮”的爪牙,还叫嚷:“东震西震,不能影响批邓”,故意冲淡抗震救灾的气氛。

而这回,“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人员伤亡失踪,房屋倒塌,经济损失,救援人员与物资,社会捐款,都以最真实的数字,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通告。对港澳台地区的援助,对外国的援助,表示衷心欢迎。从中央到地方,上下一致,把救人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全社会,不存在第二种声音来干扰抗震救灾。

一比较,就明白:时代进步了。这是中国人集体努力的结果;杂文界不断“鼓与呼”,也有功劳。

●吴再: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一个震惊全球的拐点,一个举国同悲的拐点,一个让我们以泪洗面的拐点,一个让爱心变得清晰的拐点,一个让我们的心情与空气变得无比压抑的拐点,瞬间拐入数十万同胞的灾难时空!

●陈仓:在抗震救灾的悲情时刻,救灾智慧、全民共识与日俱增,“救灾宪法”将日益完善。

●刘兴雨:汶川的震级在地震后第七天,由7.8级改成8.0级,这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零的突破,虽然只是“0.2”这微不足道的数字,却是历史的一大飞跃。过去,从来都是后人修改前人的错误,这一次,却是当事者自己修改自己的错误。套用美国宇航员的话:这里跨出了一小步,国家迈出了一大步。

●冯印谱:但愿地震灾区在恢复家园的建设中,不再出现“豆腐渣”工程。但愿地震灾区在未来的日子,不再出现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危而不顾的贪官污吏!但愿地震之后的祖国,震醒的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有“公仆”的良知!

●张敏文(读者):为什么汶川、北川、青川一些村庄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同样是距震中很近的成都市大多数建筑物能安然无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地震中遇难?为什么在地震早已成为家常便饭的日本,每年因地震的伤亡人数却是寥寥无几?“非典”之后,我们说暴露出医疗卫生措施不到位;雪灾来了,电力设施大面积受损,于是我们又开始改善电力设施;这次地震使得大面积通讯设施瘫痪、道路瘫痪……什么时候,我们将这亡羊补牢换成未雨绸缪,也许我们吃的“后悔药”就会少些。

●赵昂: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测和完全避免的生存困境之一。在自然力面前,人类有时有力不从心的一面,这是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的力量和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必须承认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汶川大地震中呈现出的凝心聚力,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彰显出了人性的高贵和人心向善的辉煌。

●曾颖:灾区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有的人不敢到有屋顶的地方逗留,甚至不敢把手机调成振动,大家都像头顶悬着剑一样。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任何一个负面信息,都可能被放大成一场恐慌。于是,往往一个人的惊叫会变成一群人的奔逃,而一群人的奔逃,极有可能引发一座城市的恐慌……因此,我非常理解各种小道消息是怎样出笼的,这些东西,与其说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倒莫如说是在大恐慌面前自我恐惧无处释放的扭曲反映。这个时候,理解、互信与宽容,是至为重要的。

●沈东子:传统政治把官场放在第一位,一切都要从属于官员的升迁,都要朝有利于自己官位的方向宣讲。温总理正试图颠覆这种规则,他身先士卒,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就是要给各级官员上这样一课:什么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

●徐怀谦:还记得十几年前克拉玛依大火中那个丑陋的声音吗?“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还记得一九九八洪灾中某些官员在打麻将、某些官员临阵脱逃的镜头吗?

当时光前进到2008,当汶川地震袭来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画面——“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抢救幸存者,有的官兵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息;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护住了四条鲜活的生命;女警蒋敏忍住失去十位家人的悲痛,坚守在抗灾一线;全国各地纷纷向灾区派出志愿者,为灾区人民捐款、献血;当2008年5月19日下午2时28分,汽笛鸣响,举国致哀的时候,当国旗降下半旗,宣布19至21日三天为哀悼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不屈,看到了任何一名普通百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生命和尊严受到高度重视的可喜进步!给每一位百姓以国民待遇,有识之士的呼唤终于变成了现实!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时代进步更令人震撼的呢?

善待每一条生命,捍卫每一位公民的尊严。有了这一条,我们不怕任何灾难,我们的同胞一定能从废墟上重新高昂地站起来!

●杨振威(读者):在我们更多地关注于一个个存活的生命被发现、被及时送往医院予以救治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遗忘那些在这场灾难中不幸丧生的人们。再紧张忙碌,我们也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走得体面些,走得有尊严些!

●丁国强:在死亡相册里,母亲还在寻找,小学生作业本在泣血,两只手还紧紧地攥在一起。有诗人说,“死亡的沉睡是永恒的。”可是,这些死难者还没有来得及上完一堂课,跑完最后一段楼梯。我们无法与死神讨论死亡,不能与苦难讨论痛苦,所以,不必说太多的“如果”和“假设”,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活下去。幸存者,你要坚强地活下去!

●王乾荣:灾难、斗争、胜利的往复,孕育了伟大诗篇。斗士和诗人都是灾难的产儿。读史读诗,最能打动人心灵的,则是铺陈或诉说人与灾难苦斗的血与火的历程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人类的灾难与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一次次推着石头上山的灾难的悲剧性,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无穷的;但也有着质的区别,即后者的付出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精神劳役,而人类每经过一次灾难,就能够得到一份教训、一套经验,每战胜一次灾难,便能够看到一缕灿烂的光明。

●阮直: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更需要大爱来救赎,三十二年前唐山大地震时,我们就缺少对生命的至爱,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国家形象”、“民族志气”,我们拒绝境外的一切救援和捐助。其实没有接受他人爱的胸怀,也不会有爱别人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形象不仅没有高大起来,反倒让人们心灵上的伤口久久都不能愈合。

●叮当猫(网友):面对大自然的淫威,人类是渺小的,乃至不堪一击,抵抗力永远是很宿命的。然而,人类彼此的情意和爱,也正是在这种灾难中得到空前激发,从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飞向惨遭不幸的人们,呼唤和挽留生命,抚慰救助幸存者,悼念遇难者,用关爱和温暖排遣不幸。这,正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偉大:不论是总理情深意切的呼唤,还是普通民众的记挂惦念,都会增加灾区生者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使逝者灵魂安然于九泉之下:因为我们在全力而为,而且会继续努力。

●杨耕身:愿天佑灾区,愿天佑斯民。愿奇迹出现,愿生民不死。愿无力者有力,愿悲观者前行。愿亡灵能够安魂,愿伤者得到救治,愿那些惊恐万状的心灵得到抚慰,愿那些被掩埋以及失踪的人们仍拥有向生之门。

一个流泪的民族必然充满悲悯与坚强,但一个迅速开始行动的民族则永不沉沦。

●冯景元:畏天,就是知天,知道天有不测,天会不测,人在自然界活着,有许多是你自己支配、左右不了的,最好的活法,是顺应,顺生。社会翻弄些词儿,鼓舞士气可,别说太大话,特别是别闹腾。地本来就驮着我们,为了弄资源,我们还要把它挖空,掏空,掠夺空,买卖空,它能不晃悠吗?

温总理在四川救灾的帐篷里,抚着一个悲痛欲绝、成了孤儿的小女孩的脸,也说了一句痛彻肺腑的话:“这是一场灾难,你能幸存活下来,就好好活下去。”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折腾太过了,能够活着,就是幸存者。

活着,感恩。

猜你喜欢

同胞救灾灾区
陈代南
刘毕新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理想职业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