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应当免费开放

2008-08-13冯永锋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1期
关键词:圆明园生态

冯永锋

最近,圆明同声明退出北京的公园通票序列,把这个消息伴着“圆明园是不是该复建10%”的社会大争论一起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但正好让人一下子看到了圆明园问题的症结所在。

圆明园如果要退出北京公园通票系统,也好,正好让它争取公共财政的补贴,成为一个免费开放的“国家公园”,让全世界的人民可自由出入,让当地原生的动植物可自由牛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梁柱构成中,除了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之外,更需要热爱自然、尊重生态这根大柱子。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一下子也就明白了圆明园的出路:圆明园如果要复建,应当复建的是我们的心灵和制度,应当复建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应当复壮的是我们的热爱自然的精神,而不是几座建筑。

许多人一想到圆明园,唯一能想到的大概是当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罪行,实际上,自从1860年以来,圆明园就一直被无数双手所破坏,这中间的罪行动力源,既包括那些抢劫圆明园珍宝的外国人,也包括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包括圆明园的管理者,也包括圆明同周围的居民。有人说圆明同经历了“四次洗劫”,而我认为,对圆明同的洗劫和破坏仍旧在继续,过去人们认为洗劫的是园林建筑和各种珍宝。而今天,被洗劫和践踏得更厉害的,是圆明园的生态。

这个世界上,大体有三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类是人与自然的,一类是自然与自然问的。第三类问题我们比较难以参与,第一类问题则是我们日夜关注的,而第二类问题,我们可能刚刚开始觉得有必要关注——而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复壮自然,是人类摆脱“人类自私”,走向与自然和谐的必通关隘。

圆明园不缺乏“历史感”,不缺建筑。许多拼命要复建圆明同的史学专家、文化专家,之所以如此热衷“重新建造”,其实仍旧没有跳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个范围,他们认为圆明园曾经的建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建筑,人们就体验不到“康乾盛世”,体会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结晶”。虽然他们一再强调“圆明园凝聚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精华”的同时,也承认圆明园是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理想阐释本体。

可他们似乎仍旧没有想明白,圆明园之所以会被如此隆重地建起来,首先是因为它原先的生态本底很好。人是离不开生态的,中国人一有了钱,一有了权,首先给自己找的居住地,就是一个生态条件好的地方。紫禁城让清朝皇帝们恐惧或者厌倦,每天“与人相对”的日子让他们不堪重负;只有圆明园这样的地方,能够让他们在办公的同时可以“与自然拥抱”,靠自然来增持。因此,圆明园其实是皇帝利用个人的权力,把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给强制性地、不由分说地建设成了“国家办公室”。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们之所以待在北京西北郊的这片好山好水、“如诗如梦”的地方不走,就是因为他们太喜欢美好生态了。而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在对于生态的尊重和欣赏上。

一个个迷恋美好生态的皇帝,把中国的园林艺术“皇家化”,强迫全国人民贡献血汗,以完成这个登峰造极的杰作。某种程度上说,圆明园的创建者们,一直是在暗示后人,圆明园真正美好的地方,是它至今还在顽强存续着的“美好自然”;人类制造的许多物体,随着时间和野蛮行为慢慢地暗淡下去,但美好的自然,却从来没有在圆明同消失,相反,倒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圆明园备受珍爱的闪光点。实际上,圆明园最大的杰作,就是圆明同建同所依赖的这片自然山水,这片很像江南的湿地风光。

这就提醒我们,也许应当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考虑圆明园今后的“利用”。圆明园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太多的人,没有看到圆明园的生态价值;有太多的专家,一谈到圆明园的美,就是建筑之美、珍宝之美。这些人类创造物,固然是美的,但是,自然的每一个细节,也是美好的,而且,它比任何人类的创造物都要耐久、都要坚实得多。中国人是一个善于拆毁的群体,几千年来,我们不知道拆毁了多少美好的人造之物,现在的复建可能来不及成为“古董”就会被拆除。但有幸的是,中国人的血液中有爱好自然的基因,因此,今天,完全可以借圆明园强化一下其自然生态方面的审美潜能。

北大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圆明园最好的利用方式是成为校园,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北大和清华分享。因为欧洲有很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天就是校园,这样既能保护圆明园,又可以让圆明园可持续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支持他的观点,但我深知要实现这个理想的艰难,但至少圆明园不应该像今天这个样子来偷偷摸摸地“管理”和“建设”,更不应该只是“海淀区属公园”,至少应当成为“国家公园”,免费开放,自由共享;除了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大学、文化大学,也应当成为全世界人的“自然大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圆明园一年的“游客量”,超过颐和园的2000万人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它会像中国现在所有能够低成本也入的园林一样,不仅让游客们震撼,也让市民们天天受其美好生态的庇护。

有一些人,总想把圆明园的复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地捏扣在一起,好像圆明园不复建,中华民族就会衰弱下去似的;好像不建那几座楼,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就会懦软下去似的。可实际上,网明园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个,一是“圆明园管理处”的行为方式改良的问题,别让管理者、建设者成为圆明园最大的破坏者。有委屈可以倾诉,但受了委屈不等于你就可以为了小集团的自私利益而胡乱作为;二是圆明园开放的问题,圆明园不应该只开放某一部分而不开放另一部分,圆明园更不应该把某一部分租给某些单位或者个人。中国人最需要补给的就是自由开放的精神,城市里最为缺乏的是公共空间。而圆明园在日益扩张的北京城中,除了让人铭记历史之外,正好还可以同时满足提供公共空间、提供美好生态的需求。三是应当强化自然的问题,圆明园正好可以让国人热爱自然的本性,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和满足,而现在不管是“复建”还是“整修”,都在持续不断地破坏圆明园的自然本底,因此,应当尽快改变老想依靠“建筑物”来“保护”圆明园的思路。

有人说,当年的圆明园种的可都是来自全世界的奇花异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植物种类价格昂贵、维护艰难,因此,如果无法像当年那样大量种植各种植物,也因此,不大量种牡丹,不大量种荷花,圆明园的“生态之美”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种观点的偏差之处就在于,仍旧把自然美与“人工移栽植物”的美等同起来,仍旧认为生态需要工程化的建设,仍旧认为园林建设能够保护生态,仍旧认为把某些物种集中起来才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美好。

且不论这些奇花异草是不是“外来生物入侵”,像圆明园这块地方,有一类庞大的“自然遗产”一直在静悄悄地繁衍,那就是顽强生存的各类本地土生物种所构成的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这些不声不响却坚韧异常的树、草、花,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体现;这些动物、植物、石头、泥土、流水、空气,才是中国园林的源泉所在,这种每一个物种之间相依为命的情感,才是中国园林艺术里最重要的情感。如果一个号称热爱圆明园、声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居然没有在圆明园中看到这些比人类制造物更加珍贵的“自然创作物”,那么此人对中国园林的精髓,对中国人思想本底的理解,可能就隔了一层。

从文物的角度来说,圆明园是必须保留现状的,因为它不仅记录了某个瞬间破坏的事件、某段耻辱的历史,更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和理由进行持续破坏的愚昧行。为。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更是不能再对圆明园动刀动斧。热爱圆明园的人应当强化欣赏圆明园里的自然细节的美,圆明园除了“山形水系”,还有100多种鸟类,300多种植物,以及与这些动植物相伴的土壤、空气及空气中流动的自然芳香。

猜你喜欢

圆明园生态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也说重建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