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笔走出来的路

2008-07-10何林衡

大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史铁生残疾笔记

何林衡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双腿瘫痪。1979年始有文学作品发表,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其作品多次获奖,某些篇章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最受瞩目的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21岁,本是年轻人青春盛放的时期,本来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却突然瘫痪了,在不幸降临的最初时间里,史铁生的内心充满了恐慌、焦虑,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毕竟史铁生不是天才,一个健康的小伙子,突然残疾了,他需要审视自己的过去和正视自己的未来。灾难降临到一个年轻生命的身上,痛苦,是避免不了的。俗话说半路盲了的人要比天生就盲的人痛苦,对一个内心敏感的潜在作家而言,史铁生的痛苦是双层的,从肉体到精神,这种痛苦比一般人体会得更深。

那时,史铁生住在一个六七个平方的小屋子里,连轮椅打个转身都很困难。原本照顾他的奶奶去世了,母亲请了假照顾他。史铁生经常摇着轮椅到荒凉的地坛公园,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几乎每天都是清晨来到地坛,听着树间的鸟叫虫鸣,注意着发生在公园里的简单故事,直到一切坠入苍茫的黑夜,呱呱的乌鸦归林,才回家。而他的母亲,远远地充满担忧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史铁生回忆当时的思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折磨他:第一,要不要去死?第二,是为什么活着?第三,他干吗要写作?最后他选择了为活着而写作,决心用自己的纸和笔在报刊上闯出一条路来。

然而,还没有看到儿子的成就,史铁生的母亲就去世了。一位49岁的母亲,能够承受为儿子治病欠下的几千元债务的重负,能够承受后半生服侍一个病人的磨难,却怎么也承受不了生龙活虎的儿子失去双腿的打击。她走了,留下残疾的史铁生和13岁的妹妹。由于生活拮据,史铁生不得不摇着车到街道工厂去上班,日复一日地在鸭蛋上画仕女,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

在这样苦难的日子里,史铁生的思想,在重重围困、疑惑中徘徊、追问,终于突破了现实的藩篱,化成了最动人的文字——《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作品相继发表,多次获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与地坛》被读者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篇散文作品。它不仅仅表达了一个残疾人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更重要的是,史铁生从此超越了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走向生命丰盈的达观,在沉郁中透着明朗和快乐,把写作当作精神历程的求索,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有了《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和《丁一之旅》等等优秀的作品,有了这些温暖宏大的文字。

周国平说:“史铁生可能是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在史铁生的著作里,那些追问很多是发人深省的哲学式追问。《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和《丁一之旅》似乎就是哲学的问答与自我认识的阐述,而这种阐述给人以无尽的启迪。比如,在《务虚笔记》“写作之夜”中对什么是生死和死的归宿的追问。这不是个体的追问,而是群体的。史铁生看轻了自己,用更宽厚的手掌来抚摩世界,来爱自己与世界。

史铁生让我们明白,命运多舛是种常态,但是生命可以平和而宏大。

猜你喜欢

史铁生残疾笔记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听史铁生讲故事
爱的笔记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