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08-06-30李孟堂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课堂教学

李孟堂

听了很多数学课,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导致教学偏离了主航道,诸多不和谐因素充斥于课堂,因此产生的内耗力,又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现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谈一下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教学主导与学习主体

师生角色问题,一直是课改以来的热门话题. 纵观我们的课堂,常见的是两个“极端”:要么“师尊”,学生承受的是对知识权威的畏惧;要么“学尊”,学生领略的是无序的课堂民主. 从而课堂呈现出两种不和谐现象:不是压抑郁闷,缺少活力,就是沸沸扬扬,紊乱无章. 无论哪一种,都给人以相同的感觉:课堂教学极不和谐,师生角色失位、错位.

彭钢等教授主编的《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与教师在双方互动和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新,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中不断生成. ”可见,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本源.

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创设,只有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中介互动的欲望. 同时,教学互动还取决于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的有效控制. 当学生积极参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当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参与冲动后,当学生自然流露出探求新知的激情后,课堂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活跃,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走向,控制好互动的秩序和节奏,避免课堂失控,造成人言我云、竞相嬉戏的伪“课堂民主”. 曾经观摩了《有趣的七巧板》一课,课堂上分组拼图后,学生兴趣很高,整个课堂也热热闹闹,但反馈的结果是,很少有学生能拼出理想的图形来. 用七巧板拼图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内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为什么学生拼不出思维含量高的理想图形?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让学生审视每块板的边角特征,学生只动手不动脑,凭运气拼图,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有目的地培养.

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要让游客走最少的路,领略到最美的风景. 对于学生难以看到的“景点”,教师要提醒学生,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 尊重教材与超越教材

现行教材编排的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提供的是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展现的是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但从学生学习的时段性、学习的主体性来审视,教材就显得知识体系零乱、知识形成过程的思维痕迹黯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养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对现行教材既尊重又要创造性地使用. 过分地仰承教材,势必造成照本宣科;过分地摒弃教材势必造成教学程序紊乱. 吴亚萍博士建议,某些内容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生发现的框架支撑”,为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把握知识体系搭建平台. 例如平面图形性质定理的教学,教材是就各种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按课时分步展开,而吴亚萍博士提倡向学生介绍这样的知识结构:边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角的数量关系;特殊线段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图形的对称性. 有了知识结构,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就有了共同的研究方法,容易分辨、掌握它们性质的异同点. 2003年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许多教师执讲了《认识三角形》一节,不少课堂教学环节不流畅,教师手忙脚乱时间吃紧,而淄博一名教师执讲的这节课获得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不久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纵观她的课堂表现,其教学底蕴、个人风采等均谈不上上乘,获胜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她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及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开始的“三角形的概念”轻描淡写,而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当有关“特殊三角形的概念”安排在练习时出现,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全是教材中的,只是对知识处理的轻重缓急不同,对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不同,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可见,只有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才能体现教材内容的框架支撑价值,才能达到以至超越预设的目标.

3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却矫枉过正,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不管有没有讨论必要的问题,都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 实际上,这种教学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长此以往,基础好的学生因为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思维被他人替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这显然背离新课程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理念. 那么何时开展合作学习为宜?彭刚教授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议时. 合作学习应该如何组织?彭钢等教授主编的《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是这样揭示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异质分组前提之下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使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是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这表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好组,其次要有活动目标,再次教师要参与学习中,控制活动进程,并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自主探究,还是学生合作学习,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及问题价值来确定,决不可为了追求形式,随意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否则,课堂教学就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实际内容,只有无效过程而无实际效果,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成为了空谈.

4 创设情境与开启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为数学知识创设情境,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实践这一理念,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情境,结果很多情境让学生感到生涩、别扭、造作. 如,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3)×(-4)=12”,煞费苦心,创设了多种啼笑皆非的问题情境. 山东莒南县汲广川老师对此提出异议,他是先让学生猜一猜“(-3)×(-4)=?”,学生给出两种答案:(-3)×(-4)=-12与(-3)×(-4)=12,接着学生否定了“(-3)×(-4)=-12”,因为“(-3)×4=-12”. 对此,《中小学数学》杂志予以了肯定:“这个不太令人信服的猜想及讨论,正是200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欧拉的证明思路. 令人欣慰的是汲老师教数学教出了数学的真谛,即他让学生运用逻辑的方法、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规律,来说明一个道理. ”实际上,许多数学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赋予恰当的问题情境. 世界万物,并非人们经历了才认识到,也并非通过经历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可信的. 通过数学的想象、判断、推理、论证,就能准确地揭示万物的真相及规律. 新的教学理念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应该清楚,操作是为数学思维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思维指导的操作是盲目地操作. 新教材中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割补、拼凑等变换非常多,教学时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想出来的就不用操作,确实想不出来的可借助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只适用于基础年级少数内容,不要刻意地为每个知识点披上并不漂亮的外衣,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理性力量.

5 合理激励与善意批评

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的熏染,很多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 丁刚教授对此颇有异议. 他说:“这种激励是廉价的,是不负责任的,是容易掩盖学生缺点的;学生的闪光点应该表扬,但必须指出好在哪里,是做题严谨,还是有创造性,等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在我看来,一是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学习过程,要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回答问题的欲望、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方法等进行评判. 二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或者将学生的若干侧面(如听、说、思、做等方面)进行比较. 这样的评价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能为他们所接受. 三是评价要力求客观. 数学是一门讲求严谨而精确的科学,教学评价也必须求实,不能只照顾到学生的情绪而忽视数学的科学性. 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表示出明确的评价态度. 另外,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可以让学生自评,也可以让学生互评.

课堂教学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动态生成过程. 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仅没有“生成”能力,更会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充分做好预设,把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努力转化为和谐因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课堂教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