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巡祠里的阴影

2008-05-14丁明利

杂文选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匾额千秋道德

丁明利

费时费力修葺一新的张巡祠重新对外开放了。青灰色的建筑在夕阳下倒映于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放眼望去是茫茫的衰草和破旧的灰色城墙。似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在努力向人们提示着千年前那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主角张巡的种种细节。张巡作为忠烈的楷模在这里接受着四面八方、连绵不绝的拜祭。但千年的沧桑足以让历史老去,千年的风尘足以让原本清晰的面影模糊迷离。如果我们细细寻绎湮没于书海字潮中的史迹,就会猛然发现历史的尘埃所遮蔽的正是我们需要铭记和拜祭的。

众所津津乐道的张巡杀妾以励军心而昭忠烈的事迹是不全面的。历史的真实是:张巡不但把妾杀了,煮着让大家吃,而且在杀妾之前就已经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的对城中居民进行了屠杀。杀妾之后更名正言顺,大肆为之。先女人再老人孩子再疾病伤残。以致守城数月三万人成腹中之物。

我们以情理度之,张巡坚守孤城,出于忠,出于义。是对人格和道德的坚守,是为了让全城百姓更好地活着。但坚守的结果是使睢阳古城成了一座空城。我们也可以推知,被吃的人中肯定有吃人的人的父母姐妹妻儿,但他们都没有反抗。史书中再三说“莫有叛者”,原因只有一句“人知必死”。可信吗?可以肯定张巡采取了种种策略,但肯定不止道德感化,因为满嘴人肉的人是没有道德可言的。我们在拜祭“忠烈侯”张巡墓的时候,是否要问一句:忠烈,忠烈,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对于张巡的做法当时就有人控诉,朝廷保持沉默,对张巡既无表彰也无贬斥。

《新唐书》卷一九二载:

“时议者或谓:巡始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

于是李翰等为之辩护,理由很简单,张巡的坚守“沮贼势”,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于是韩愈、张籍为之助阵呐喊,于是祠庙得以立,姻亲得以封。但这挡不住后人的斥责,因为“忠烈千秋”的匾额掩盖不了数万被吃者的冤魂。

《资治通鉴》卷二二零载:

“议者或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

《读通鉴论》卷二三中王夫之说:

“守孤城,绝外援,粮尽而馁,君子于此,惟一死而志事毕矣,过此者,则愆尤之府矣,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

连见识过“嘉定屠城”“扬州十日”的王船山都认为此举是“贼仁戕义”,是“不仁”。可见其惨烈程度不能用文字描述一二。

使“人相食”,张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后汉乾祜二年(949年),“长安城中食尽”,守将赵思绾“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日计‘数而给之,每犒军,辄屠数百人,如羊豕法。”曾国藩在其日记里记载着太平天国之乱后皖南、苏北的人肉价目,高不过百余文,低仅数十文。鲁迅感叹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美籍韩裔学者郑麒来教授仅据二十四史统计,自先秦至清束,中国历史上由战争或饥荒引发的大规模食人事件就多达四百零三起。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都在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下烟消云散了,成了铸造一些人忠义的碑石。当我们仰望着张巡祠中高高悬挂的“忠烈千秋”“功高日月”的匾额时,我们应问一句:张巡祠中到底该供奉些什么?

猜你喜欢

匾额千秋道德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跟踪导练(五)(2)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
怕黑千秋叶工作室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