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喧哗中的文化“虚热症”

2008-05-14袁跃兴

杂文选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历史建设文化

袁跃兴

通过媒体,我们不难看到如此纷至沓来的文化现象。

在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悲怆历史和屈辱记忆的圆明园诞辰三百零一年之际,浙江横店社团经济联合会正式对外宣布:筹资二百亿元,在浙江横店按照一百四十六年前的实景重建圆明园。

山东济宁市以“建设软文化”的名义,准备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而且政府官员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个中华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

甘肃省一些号称是“大项目”的文化工程纷纷上马,永靖县要把黄河三峡孔子大殿建设成“西北最大的孔子文化教研中心”;华亭县秦皇祭天广场的目标是建设与北京天坛、山东泰山齐名的“中国祭天三坛”;临洮县要打造“老子飞升地”的知名品牌。

广州市复原南越王宫博物馆,也是波澜壮阔,仅工期就要耗时至少八年,分三期完工,第一期工程就要花掉五至七亿元人民币。

山东曲阜一年进行一次秋季祭孔大典公祭,现又恢复了春季祭奠。许多地方更是争先恐后与“三皇五帝”攀亲戚,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场面。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争夺”舜帝;光一个诸葛亮,就有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随着种种“大而无当”的复制历史文化风气的蔓延,经济不发达地方也受到了这种文化“虚热症”的感染。

一些地方热衷借助历史名人、文化标志等来争名声,造声势,急于通过“大手笔”、大项目来建设文化设施。在这种为了多出成绩、多出政绩的目的驱使下,“历史假古董”盛行,给历史事实造成混乱,当地的文化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文化不是时尚和奢华,文化不属于小集团,不属于公共权力机关,也不属于商人,文化是对真实性的关注。记得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在《文明论衡》中说过,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常常流于现象和形式。的确,如果从文化的层面说,这种种的文化冲动,或者仅仅停留在文化的浅层次,或者与文化不沾边,或者根本远离了文化,或者根本上就是在糟蹋文化,有多少是在真正弘扬历史精神,文化精神呢?当我们把资源全都付给了表面的夸张,我们还剩下什么给那深层的、真实的、民族所真正需要的文化建设呢?

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固然需要气势恢弘的文化工程项目,但更应体现在人文生活的细节之中。我们的文化发展,也许更应该去关注如何避免一栋历史建筑被开发商推倒铲平,为遭遇盗版之苦的作家保护权益,为沉迷网络游戏中的孩子们创造多元的文学天地,为让孩子们到音乐厅、博物馆、老城区里去接受一点美学的熏陶、培养一点历史的情愫减少上课时数……这些才是文化的发展应该做也亟需做的事。

(原载2008年4月17日《团结报·文苑》)

猜你喜欢

历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