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高的教育

2008-04-24詹筠

人民教育 2008年24期
关键词:彼特康德高尚

詹筠

康德是令世界瞩目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十分深远,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

在教育活动中,康德强调“以德育人”,他认为:“德育是最高的教育,因为人可以身体训育极佳,心理训育亦好,然而缺乏道德陶冶,依旧不是完美的人。”他提出:“德育的任务是训练心理功能,养成儿童依照理性和义务心指导自己道德活动的习惯。”同时,康德本人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人,时刻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许多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1779年,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瑞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他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在信中说:自己将在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到达彼特斯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瑞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彼特斯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河面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而且结了冰。显然,这样盲目过桥十分危险。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急地问。

“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要在12点半钟才能到。”

“可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

“用不了40分钟。”

“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道:“请问您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您会要我简陋的破屋,这是为什么?”农夫大吃一惊。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康德不愿为继续解释而耽搁时间,直截了当地说。

“给200法郎吧。”农夫开了个价。

康德立即付了钱,然后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屋上拆下几根长的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归还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点50分抵达农场。在门口迎接的彼特斯高兴地欢迎:“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这件事不是出现在课堂上,而是发生在远离教育对象的破桥边,周围并没有人监督他的行为,康德完全可以用桥坏了作为托词,去绕路过桥给自己省下200法郎,朋友也不会说出什么来。然而,他却没有那样做,而是以高尚和聪慧的行为创造了一段佳话。这个故事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道德与智慧撞击而迸发的火花更能感染人、教育人。

康德严格自律、重信守诺的行为,構成了他高尚的道德魅力,并以此师德为榜样影响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正面的人格力量,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造就了许多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才,也成就了他的“最高的教育”。时代发展了,但是康德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自我完善,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借鉴。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廊坊市综一中学)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人,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曾任家庭教师、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柏林科学院院士等职,终身从事教育及哲学研究工作,哲学成就令世界瞩目。他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一起被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他在道德教育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评舒尔茨道德学》、《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对于美好和崇高感情的观察》等。

猜你喜欢

彼特康德高尚
跟踪导练(一)(1)
快乐动物城
当没有人看到
高尚的人
康德调钟
漫画
夺命情人
材料作文“卑鄙与高尚”导写
不爱“面子”的美国邻居
康德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