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班主任的幸福人生

2008-04-24白宏太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08年24期
关键词:班主任学校老师

白宏太 任国平

2007年9月教师节,湖北省武汉剧院,年度教育表彰大会。

一项前所未有的特别表彰,让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武汉市人民政府宣布,授予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敬业爱生模范班主任”称号,号召广大教师向她学习。

隆重的颁奖仪式后,时任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同志走过来,握着桂贤娣老师的手说:“桂老师,你教书育人的事迹令人动容,令人敬仰。你是建国以来武汉市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祝贺你!”

这样的好消息,让武汉市两万多中小学班主任既感动,又振奋!班主任,这个中小学里最普通的育人岗位,何以受到如此推崇?

2008年10月,武汉市教育局,窗外千里清秋,长江滚滚东去。

面对记者提问,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的回答铿锵有力:“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长抓不懈。不重视德育,不抓班主任工作,不算合格的教育管理者。我们就是要营造尊重班主任、关心班主任、争当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是武汉市教育局近年来的一项“重头戏”。2007年5月,武汉市教育局着眼长远、全面规划,推出了《武汉市实施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方案》,闪烁着创新色彩的行动机制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保障措施,全方位改善着班主任的职业状态,激發了教师的育人热情。从中心城区到偏远城郊,班主任正成为令人羡慕的光荣岗位,“人人育德”的教育生态逐渐形成。

走近长江之滨,走进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教育大市,从班主任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中,记者仿佛看到德育工作的新希望。

树立精神标杆,培养像桂贤娣一样的班主任

2007年,武汉市教育局特聘桂贤娣为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导师”。2008年教师节,桂贤娣又荣获武汉市首届“功勋班主任”荣誉称号。从偏远乡村的小学教师走到今天,面对教育工作,桂贤娣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的心态,“用情用智,做一名快乐班主任”是她的追求。

1981年,桂贤娣中师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那年头,能把农村户口转成居民户口,是天大的好事!桂贤娣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父母是大字不识的农民,走上工作岗位前,父亲叮嘱:“自己的孩子自己疼。你做教师,一不要打骂孩子,二要踏踏实实教书。”从教27年,父亲朴实的话,桂贤娣铭记在心。

注重情感育人,是桂贤娣坚持的理念。从教20多年,桂老师一直在追求:我工作,我快乐;我生活,我阳光。“教师应该把阳光和快乐带给孩子,谁都不愿意成天看着一张苦瓜脸。”

有人问她:“你为什么总那么快乐?”桂老师笑道:“这份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工作,非常适合我,也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在别人眼里,小孩子成天给你制造麻烦,一会儿打架,一会儿哭闹,做这样的“孩子王”,烦着呢!可桂老师不这么看。“什么是孩子?”桂老师反问,“明白了这一点,班主任工作就不会烦。”她的“孩子观”充满童真童趣:天真、活泼、可爱,是孩子;三天一小错,五天一大错,也是孩子;尤其是小男孩,不隔三岔五打闹,就不是男孩子。

有的老师对小孩子打架无法容忍,整天像包公在审案子,小孩子依然不断打架……

桂老师不是这样。两个孩子打架,桂老师不会呵斥他们,而是走过去擦擦孩子的小脸:“告诉桂老师,谁打赢了?打赢的站到办公室外。”她知道,犯错的孩子不喜欢站在办公室。马上就有一位嚷嚷:“桂老师,我打赢了。”“好,出去吧。”孩子“自由”了,格外高兴。

“乖乖,为什么打输了?”桂老师把打输的孩子搂在怀里。

“桂老师,他比我高一些……”孩子呜咽着。

“记住,桂老师以后给你打菜,打什么吃什么,打多少吃多少,不要挑肥拣瘦。以后不要挑食,跟他长得一样高,好不好?”桂老师和颜悦色地说。

“好。”孩子一抹眼泪,止住了哭。

桂老师把门外的孩子叫进来:“对不起,今天你俩的作业要比别人多一件,把打架的详细经过写下来。题目自拟。明天上午有桂老师的语文课,你们要读自己的作文。”

第二天,两个小家伙读自己的作文,同学们当评委:“桂老师,我觉得他比他写得好。是他先骂的人。”另一个孩子嚷嚷:“桂老师,他没有写出来,是他先动手的……”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整个过程讲得清清楚楚,桂老师心里也明明白白。这不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吗?随后,班代会通过决议:以后再发生打架骂人的事,不写检讨,就写作文。这招儿非常见效。

桂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从不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她深知,孩子是不断成长中的人。他今天会犯这样的错误,明天会犯那样的错误,后天又会恶作剧……这就是孩子。“正因为孩子不懂事,于是才有了教育,于是才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孩子们什么都好,还要教师干什么?要教育干什么?”桂老师朴实的道理,让人豁然开朗。

小军的妈妈在银行工作,新版20元人民币刚发行,他就拿一张来到学校,爱不释手。同学们好不羡慕。可是,课间操后回到教室时,小军的钱丢了,“桂老师,我的新钱不见了。”孩子急得哇哇直哭。

桂老师在班里说:“同学们,小军的20元新钱不小心掉了,哪位同学拾到,请还给他……”孩子们面面相觑,新钞票却没有着落。

整个中午,桂老师心神不宁。思虑再三,终于想了一个办法。

下午,桂老师买来60个小红信封,每个同学发一个。她轻声宣布:“同学们,晚上回到家里,把自己关到小房间里,不要爸爸妈妈进来,把你该装的东西装进去。明天交到桂老师讲桌的抽屉里。”第二天早上,60个红包如数收回。桂老师回到办公室,把门一关,一个一个拆开看。拆到二十几个时,终于看到那张新钞票。“我当时高兴得快疯了!”虽然事隔多年,至今想起来,桂老师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有人问桂老师,“这个孩子是谁?”桂老师说:“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会铭记桂老师对他的尊重。”

一次区里开会,一位初中老师碰到桂老师,神秘兮兮地走过来:“桂老师,那个小红包的主角,写作文时自己说了,我告诉你……”桂老师连声说:“谢谢你,请你不要告诉我,也不要告诉别人。”在桂老师看来,当初的结果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他是谁,已无关紧要。

作为武汉市中小学班主任导师,桂贤娣老师要做不少“传、帮、带”工作。桂老师的报告很受欢迎,总有讲不完的、鲜活的育人故事。老师们说:“桂老师离我们很近,就像隔壁班跑出来的。”年轻班主任常常抱怨:“反思、反思,烦死了。”桂老师现身说法:“我就是在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我一周三问:一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二问,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三问,你的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爱吗?”

从桂贤娣身上,鲜明地体现出一位现代班主任应具备的爱心、热情、智慧和工作艺术。对这样的优秀班主任,武汉市教育局高度肯定,大力宣传,正如市教育局长谢世腰所言:“我们推出‘功勋班主任,推出桂贤娣老师,就是推广他们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态度,让更多班主任从中受益,涌现更多的桂贤娣!”

班主任队伍建设年,用制度保障班主任成长

2008年初,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进行了一次大调研,对象是全区1500多名中小学班主任。当调研报告送到区教育局局长荣建的案头,他的眉头紧锁了起来。

“发现的问题很多,结果令人震惊。”荣建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首先,工作量大是突出问题,班主任一天的工作量超过8个小时;其次,班主任待遇差别很大,最低的与最高的津貼之间相差10倍;另外,不少班主任患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亚健康状态比较严重。最令人担忧的是,超过六成的被访者不愿意当班主任。”

尽管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普遍存在,但调研报告中富有说服力的一组数字却提醒教育管理者,班主任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根据《武汉市实施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方案》的要求,硚口区教育局出台了更为细致、更有操作性的一系列工作方案,明确2008年为全区“班主任队伍建设年”。荣建对校长们讲:“我们要破解三个难题,让班主任由‘要我当向‘我要当转变,由当班主任难向当班主任乐转变,在管理机制上由不够规范向科学规范转变。”

翻开硚口区的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记者欣喜地发现,其中不乏机制创新,最令人关切的是《班主任管理规程》的制定。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为班主任减负!”主抓此项工作的区教育局副局长谈宇贤告诉记者。调研中的一个细节,曾让谈宇贤为之动容,武汉十一中的蔡电菊老师恳切地说:“我真希望,中午哪怕有半小时休息也好,这样一天就能多工作两三个小时了。”多可爱的班主任啊,她心里只有工作。可谈宇贤想,班主任连休息时间都没了,哪有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班主任管理规程》究竟怎样为班主任减负呢?谈宇贤言简意赅:“就是让制度来发挥作用,解放班主任。”规程的核心内容是“四个一”,即分别规定了班主任一天、一周、一月和一学期该做什么事。以往,班主任忙主要是琐事多、管理部门多、突然袭击多。手里握有这一规程,班主任心里踏实了,只要做到“四个一”即可,工作有序了,也更有计划了。“工作量虽然不会明显减少,但有序地做与无序地做、被动地做与超前地做,效果不同。”谈宇贤说。

改善班主任生存状况,就应该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入手。区教育局规定,每年教师节那一周的周五是“班主任日”。

今年的“班主任日”,各个学校都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举办体育比赛,到咖啡屋谈心,夜游长江,请班主任看一场电影……虽然是很细微的关怀,班主任们却很在乎,这是他们独有的“福利”。

在满足班主任被尊重、被认同的精神需求的同时,硚口区教育局更注重从专业发展上,引领班主任实现自我提升。

2008年8月,在硚口区的武汉十一中,一位当了33年班主任的李帮武老师被评选为武汉市“功勋班主任”。回顾成长经历,李老师深情地说,自己小时候差一点因家贫辍学,班主任潘老师对他的母亲说:“小帮武是个读书的料儿,将来能当一个好老师。”潘老师的话,激励了李帮武一生,如今桃李满天下的他仍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

“聆听这样动人的事迹,对更多班主任来说,无形中是一次境界的升华和生命的净化。”谈宇贤副局长说。从李老师身上受到启发,区教育局一方面在全区召开了上百场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另一方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教科院的专家,透过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足迹,提炼育人规律和技巧。

李帮武老师虽已年近六旬,和学生却亲密无间,既像慈父,又像益友。他从不向学生发火,也不当众批评学生。每次接手新班,李老师总是和学生一起制订班规。他的班规既有趣,又好记。比如,有些学生上实验课懒于动手,怎么办呢?师生们商量后定下一条:“实验不动手,唱歌一首。”个别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迟到,班规中规定:“集体活动不守时,写三百字英文解释。”此外,还有“上课精神不好,下课围着操场跑”、“周日不做家务事,为妈妈洗脚一次”,等等。

这样的班规既宽严有度,又让人忍俊不禁。偶尔有学生违反了,他们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特殊教育”。

为了充分发掘李老师的教育秘诀,武汉十一中特地成立了李帮武学生的校友会,联络从三十几年前到现在的学生,请他们回忆李老师的教育点滴,写成感悟文字。同时,通过校本研讨,全校班主任共同讨论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智慧。

“李老师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要善于升华育人艺术,做有魅力的班主任。”荣获武汉市“百优班主任”的蔡电菊老师说。还记得,在一次全校感恩教育大会上,全班学生自发地跑上来,拥抱着她齐声高喊:“蔡妈妈,我们爱你!”那一刻,蔡电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感动心灵、树立信念的活动,培养更多甘于奉献、身心愉悦的班主任。”十一中学校长李顺平说。

如今,武汉市教育局已启动班主任队伍建设先进区的评选。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定斌告诉记者:“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我们提出‘四个推进,即论坛推进、现场推进、评价推进、表彰推进。从目前态势看,从各区到各个学校,都各有特色、各有创新。”

心理健康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快乐指数”

几年前,青年教师李君初做班主任时,体验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己付出了很多,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收效甚微。”一个学期下来,李君陷入了迷茫。

李君任教的武汉市七一中学是一所名校,竞争激烈,家长期望值高。很多时候,从家长挑剔的目光里,李君感到了一种不信任。那段时间,因为内心焦虑,她的脸上长出了很多小痘痘。难道自己不适合这项工作?她一度萌生了辞去班主任的念头。

实际上,缺乏教育方法和归因能力,是年轻班主任成长的第一道“门槛”。能否顺利实现跨越,至关重要。困惑中,李君想到了学习。那年暑假,李君报名参加了武汉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

让李君惊喜的是,培训班开学,她和学校副校长张幼灵不期而遇。原来,就在这一年,学校所在的江岸区教育局和专业院校合作,启动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批面向德育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得知李君是自费参加,学校也酌情为她提供了培训费用。

一个多月的暑期培训紧张而辛苦,但精神上的收获与满足却让李君无比喜悦:“改变的不只是我的心理,还有我的教育教学。”

初三到了,班里学生心理压力陡增。李君发现,学习问题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因,很多學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不高。比如,他们很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听mp3。李君说这样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学生满不在乎:“没关系,老师,我可以一心二用。”看来,仅靠说教不行,怎样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呢?

这天一上课,李君匆匆走进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学生以为要上数学课,只见老师“哗啦”一下把包里的东西倒在讲台上,好像在找某样东西,翻了一会儿,又全部装进包里。

“同学们,老师刚才从包里拿出了哪些东西?”李君突然问道。大家莫名其妙,七嘴八舌地说着。包里到底有什么,谁也说不全。

“好,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班会课。”李君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我的注意力我作主”。开场的小花絮让气氛活跃起来,李君说:“老师用百度搜索‘注意力一词,相关网页有1000多万,可见‘注意力很重要。老师也发现,在描述成功人士时,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这些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接下来,李君请学生到黑板前,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全班学生跃跃欲试,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学生们心悦诚服地说,注意力一分散,肯定会顾此失彼。到底该怎么提高注意力呢?李君和学生一起玩“逢7过”的游戏,一开始学生很容易出错,渐渐地,他们发现了规律,出错越来越少。最后,李君又结合自己的学科,设计了许多趣味数学题,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生动活泼的班会课,在学生的游戏、体验、讨论和思考中,不着痕迹地把教育意图融会进去。就这样,李君逐渐体验到心理学带来的惊喜,工作轻松了,整个人变快乐了,班级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近年来,江岸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走在了全市前列。区教育局以“让每一位班主任都享受职业的幸福”为主题,开展“班主任关爱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班主任的身心健康。

“我们发现,班主任自身的职业压力和心理障碍亟待关注。”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汪新介绍。从2006年起,江岸区着手建立班主任心理援助系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教师心理氧吧”,在教育网站开辟心理专栏。区教育局每年拿出几十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已有400多位班主任受益。

“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必须掌握心理学。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七一中学副校长张幼灵感慨,“过去碰到一些棘手问题,老师们一直认为是品德问题,学了心理学以后才明白,那是心理上的问题。”

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时的震撼,让鄱阳街小学青年教师张亮至今难忘:“我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没想到,还有这么一门既有用又有趣的学科。”以前的张亮对学生很严厉。培训回来,重新走进课堂,她的脸上不自觉地漾起愉快的笑容。一下课,一个小男孩跑来摸着她的额头问:“老师,您是不是生病了?”“怎么了?”张亮很奇怪。“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跟以前不一样了。”男孩说。张亮也乐了:“放心吧,老师没生病,以后都会像这样。”

实际上,与其说张亮发生了“突变”,不如说是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孩子和教育。

有一次,张亮在校门口值勤,一个小男孩正闹着不肯进来。以往碰到这种事,批评一顿也就完了。但是,孩子究竟为什么不肯上学呢?张亮微笑着倾听孩子诉说,男孩说了很多理由,忘戴红领巾、橡皮擦丢了,奶奶没有送他……耐心听完了这些很勉强的理由,张亮抚摸着男孩的头说:“老师想知道,还有什么事让你在学校不快乐?”

小男孩吞吞吐吐半天,才小声说道:“我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张亮恍然大悟,事后通过家访了解到,这个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学习受到一些影响,缺少信心,而家人又比较溺爱,导致孩子任性,稍有困难就逃避上学。

原因找到了,问题就好办了。张亮经常像朋友一样找男孩聊天,并且和其他教师配合,多关注他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男孩高兴地对张亮说,老师总表扬他,大家也开始喜欢他了。随着和周围人关系的融洽,男孩不爱上学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孩子的表现都是有原因的,你必须倾注更多耐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张亮说,“学了心理学以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孩子是一个成长的、发展的个体,应该按孩子的成长轨迹去引导他。”

只有阳光的班主任,才有阳光的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可喜变化,坚定了教育管理者的决心。江岸区教育局正制订新的计划,要把心理健康培训列入新一年的实事工程,让所有班主任都接受培训。

班主任选聘制,赋予班主任真正的权力和责任

2007年2月18日,是农历春节。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这样一组镜头:身着鲜艳藏族服装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登上黄鹤楼,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兴奋快乐的神情……这是湖北省武汉西藏中学的师生们,在新年的钟声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一天,也恰好是藏历新年前夕。武汉西藏中学715名藏族学生,和全校16名班主任,全部参与了这次活动。

武汉西藏中学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教育援藏中学之一,肩负着神圣的教育使命。这里的孩子,由于路途遥远、年龄偏小,初中4年(有一年预科)、高中3年,一直住在学校,中间不能回家。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要和自己的老师在一起。

西藏中学的班主任没有寒暑假,甚至中秋节、除夕夜,都要远离亲人,与学生一起度过。“班主任工作辛苦,我们学校的班主任更是没日没夜,但我校90%的教师争着当班主任。”武汉西藏中学彭开云校长的这席话,让记者充满了好奇。

光荣、特殊的育人使命,要求西藏中学有一支业务素养好、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队伍。武汉西藏中学的班主任选聘、培养制度,造就了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每年暑期选聘班主任时,彭开云校长的手机短信一条接一条,“彭校长,我非常想当班主任……”有的老师干脆到校长办公室“毛遂自荐”。人人争当班主任!可学校只有16个班级,也就只能设置16个班主任岗位,怎么产生呢?经学校研究,专门成立班主任聘任领导小组。教师提出申请,聘任小组要对申请者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还要进行民主测评,对申请者的素养和能力进行考核,结果在全校公示。这从制度上保证了让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班主任一经选定,就给予足够的权力。班主任有“组阁权”———有权选择科任老师,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建自己的班级工作团队。西藏中学政教主任侯伯云说:“在西藏中学做班主任,有地位,有成就感。”

当了班主任,就意味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但艰辛的付出,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回报。在西藏中学,班主任工作要计入课时,班主任工作津贴和科任教师的课时津贴等同,这意味着,当一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带一门主课的待遇一样。班主任工作真正被视为“主业”!

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要求老师对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学校除了让班主任优先到京沪等教育发达地区参加培训外,还让他们到西藏实地体验和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这样的培养制度,可谓有的放矢,有助于教师针对藏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三自”能力培养,即品德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但由于对藏族生活缺乏了解,教育管理中,老师们常常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比如,有的高年級藏族学生有抽烟、喝酒现象。老师发现了找他谈话,他振振有词:“这是我们的风俗习惯,那里的学校允许。”老师也很无奈。有一年,学校组织老师到西藏实地考察。老师们发现,西藏的学校管理非常规范、严格,在校“严禁学生抽烟、喝酒”。此后,教师遇到类似情形,就会底气十足地说:“我去过西藏,了解那里的情况。”这样,学生抽烟、喝酒的现象慢慢杜绝了。

初中部的夏昌珍老师是通过竞聘走上班主任岗位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妈妈老师”。“4年里,我和孩子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从心里疼他们。”回想起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夏老师流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水。

这些孩子,十二三岁就离开父母,得不到父爱母爱的熏染、滋润。夏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弥补他们的情感空白。孩子年龄小,不会洗衣服,夏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武汉的夏夜,闷热难耐,蚊子比较多,夏老师常常到寝室,给孩子们赶蚊子,给他们擦药……

有一个孩子得了肺结核,夏老师顾不上危险,到医院看望他,和他聊天,唱歌。夜幕降临了,因为还有更多孩子需要照看,夏老师必须回到学校。她拜托病友:“多关照这个孩子。”告别时,孩子情不自禁地说:“妈妈,再见!”很长一段时间,病友以为夏老师是家长,后来才知道是孩子的老师。

小丹珠特别招蚊子,胳膊上、腿上经常被蚊子叮得疙疙瘩瘩。那年元旦,母亲来到学校看他时,小丹珠身上还有旧的疤痕。母亲心疼孩子,想劝他回去就读。没想到,小丹珠断然拒绝。他从柜子里拿出夏老师为他缝制的棉衣,对妈妈说:“老师对我真好!我离不开这里。”

在西藏中学当班主任,尽管很辛苦,但孩子们会用他们的方式报答老师。下雨了,他们会冒雨把老师的自行车搬到车棚里;过生日时,他们会把老师邀来,一起载歌载舞。有一个孩子,年仅11岁,“三八”妇女节时,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夏老师买来一束鲜花。“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我觉得为他们付出多少都值得。”夏老师说。

严慈相济,是夏老师教育孩子的特点。清晨6点半,是班里的早读时间。每天早上,夏老师准时站在教室里,那几个爱睡懒觉的孩子怎么好意思迟到!“因为学生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即使要求严格一些,他们也不会抵触。”夏老师说。

选择了西藏中学,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班主任岗位,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成天跟这些孩子在一起,看着他们一点一滴地改变、成长,真像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夏昌珍老师的话,正是西藏中学所有班主任老师的心声。

“功勋班主任”评选,让班主任成为最光荣的岗位

有人戏称,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从教育的角度看,班主任的作用可不小!班主任是最能体现教育“育人”功能的岗位,关乎孩子的生命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孩子,要求班主任要有爱心和耐心,要有智慧和方法,还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

两年前,武昌实验小学的胡媞老师接手三(1)班,开学没几天,她就碰到一个从教10年未曾遇到过的难题。上课铃响过,胡老师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第一课……”话音未落,班上的小毅就大声嚷嚷:“这篇课文有什么意思,我一点儿也不想上。”然后,这个小家伙又翻到另一课,自作主张:“这篇课文倒是挺有意思,今天我们就上这一课吧。”

“这还了得,学生主导老师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胡老师没有过多理会,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勉强上完课。整节课,小毅在不断地制造小麻烦,时而敲桌子,时而摔板凳。

本来,刚接手新班,胡老师想和孩子们有一个感情上的融入,她认真地备了课,还特意穿了一件新上衣,想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没承想,第一堂课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

第一堂课结束了。胡老师走出教室时,看到其他孩子的眼神里,流露着“一丝失望”———新老师也“对付”不了小毅。

其实,之前的班主任也对胡老师讲述过小毅的情况。他行为偏激,容易爆发,曾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老师那里做过一年的心理诊疗。“第一堂课,我感觉自己是败下阵来。”胡老师感觉有点措手不及。

从教10年,胡媞一直做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有亲和力、感召力的老师。但这特殊的一课,让胡媞觉得“威严”不再,“我还要和这群孩子共度4年时光,如果小毅不改变,这个班怎么带好?”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胡媞认识到,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要循序渐进。

小毅的父母都是艺术家,爸爸是画家,妈妈是音乐学院的教授。父母的个性散漫随意,家庭教育比较“开放”。孩子爱迟到,胡老师给家长打电话,想了解原因。家长在电话那头抛了一句:“学校为什么不能像新加坡那样9点开始上课……”小毅在家里也爱发脾气,父母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关在小屋里,直到他发泄完了为止。

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状态,胡老师感到,要解开小毅的心理疙瘩,需要和孩子建立积极的、朋友式的情感。“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能和老师说一说吗?”课下,胡老师每天都要和小毅作一些交流。在班级中,发现他点滴的变化,都会及时表扬、鼓励。

小毅家离学校很近,但却是班上最爱迟到的人。过去,老师对待这个“迟到大王”的办法就是让他在教室后面罚站。胡老师没有这么做,而是“量身定做”,在班上专门设置了“早管员”岗位。学校8点半上课,但大多数同学不到8点就到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胡老师计划选出两名班干部管理这段时间。

“胡老师想请你帮助做一些班级管理工作,你愿意吗?”办公室里,胡老师轻声问道。

“唔……愿意……”小毅有点迟疑。

“可是我又有点担心,从开学到现在,你迟到次数最多。早管员要比别的同学来得更早,你能做到吗?”

“我能做到。”孩子抬起头,很果决。

经举手表决,全体同学一致通过两名“早管员”的任命。一个是小毅,另一个是一向守时的一名同学。第二天早上,小毅早早就來到学校,人也显得很精神。胡老师看到,上课时,小毅坐姿很直,听课也认真了。那天下午,小毅的妈妈来接孩子,见到胡老师就“报喜”,孩子一回家就说,“我当早管员了,明天要早点到学校”。他提醒妈妈“一定要早点叫醒他”。胡老师及时表扬了小毅,鼓励他“贵在坚持”。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胡老师无声的、特别的关注,慢慢培养了孩子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更唤回了他内心潜藏的自信。同学们反映:“小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学会了与大家合作、交往。”

小毅的父母也有变化。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小毅的妈妈热心地帮忙排练。他的爸爸也来为全校的孩子讲美术史课。开学第一周,小毅因为“进步最大”,在全校升国旗仪式上,当了一回升旗手。在孩子眼里,这是一个至高的荣誉。“现在,笑容成为小毅最主要的表情了,”胡老师很欣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看着孩子的进步,真舒心。”

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在改善。学生孙文怡的妈妈说:“孩子一直在这个班上,感觉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变化都和我的孩子有关。”这个班级的家长都乐于参与班级的事务。运动会上,家长自发组织起拉拉队,为孩子们呐喊助威。一个孩子迟到了,就会有家长主动跑去对迟到孩子的家长说:“我们班是先进班集体,不能拖班级后腿。”

“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老师成长的过程。”胡媞说。今年教师节,她被评为武汉市首届“功勋班主任”,成为10名“功勋班主任”中最年轻的一位。

每一个德育备课组,都是一个“智囊团”

坐在记者面前,王桢脸上带着孩子般的微笑。若非听人介绍,很难想象,这位武汉小学的年轻班主任有着一长串荣誉:武汉市班主任“三功”比赛一等奖、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市“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而王桢却谦虚地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智慧。”

1999年,初出茅庐的王桢当了班主任,繁琐的事务让她手忙脚乱。班主任啥都得管,啥都得会,要收费、填表、维持纪律、组织活动,还要能歌善舞,有个磕磕碰碰的还得医护……

怎么才能忙而不乱呢?王桢想了一个土办法。每天晚上,她都把第二天该做的事罗列下来,然后逐一落实,做完一件就在清单上打一个钩。这样坚持做下来,王桢感到,工作效率高了,也更从容了。

第二年,武汉小学明确规定,班主任要写工作札记。“札记内容有细致要求,有工作要点、家校联系、个别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反思,等等,目的是促进班主任反思。”学校政教处主任陈晓文介绍。

因为有过类似做法,王桢不觉得写札记是一种负担。她的札记也由以前那种零碎的、只言片语的“流水账”,变成有目的、有主题的叙事文字。札记为她提供了思考空间。白天的困惑,晚上静心写下来,不禁豁然开朗。碰到棘手的事,她就捧着札记向同事请教,一番讨论后总能找到办法。期末,学校评选优秀教育札记,王桢获得一等奖。

如今,王桢已写了十几本工作札记,积淀了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陈晓文主任开玩笑说,王桢快成学校的“论文获奖专业户”了。

写札记的重要收获,是让王桢在反思中不断创新。很多班级里都有评比栏,哪个孩子有进步,老师就在名字后面贴一面小红旗,看谁的红旗最多。王桢发现,有些孩子并不喜欢这样,因为他们得的红旗很少,甚至一面都没有。评比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力。

可否换一种更人性化的评比方式呢?经过反思,王桢想到了一个办法。新学期的第一课,王桢带着一年级孩子一起画武汉市地图,教他们认识武汉三镇、长江、黄鹤楼……地图画好了,王桢把它贴在墙上,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班的评比栏。”看着孩子们一脸惊奇,王桢笑眯眯地说:“今后哪个小朋友进步最大,老师就奖励他一棵树,可以种在武汉的任何一个地方,让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这样富有童趣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种树”的机会。地图上的小树一天天地多起来,孩子们也越来越自信。到了二年级,武汉地图上已经“种”满了“树”,王桢又贴上一张湖北地图。到了三年级,湖北地图被换成了中国地图……“每一棵树究竟是谁种的,别人并不清楚,但孩子们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种的树在哪儿。”王桢告诉记者。

一项小小的尝试,融合了多元教育意图,也把外在评价压力转换为孩子成长的内动力。

“近年来,学校通过机制创新和环境影响,不断激发班主任的潜能。”武汉小学校长李强说。

德育备课制是武汉小学的一项创新。以往德育活动都是由领导拿方案,班主任被动执行。如今,在政教处指导下,班主任以年级为单位,围绕育人目标和近期德育任务,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很多育人好点子,就是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来。

有了德育备课制,德育活动由班主任说了算。这不,“六一”到了,怎样给孩子们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成了德育备课组的研讨主题。

“儿童节是每一个孩子的节日,不能变成少数艺术特长学生表演的舞台。”一个班主任态度鲜明地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不妨来一次模拟奥运会。”另一个班主任提议。“好主意,火炬传递仪式也不能少,我们班孩子可羡慕奥运火炬手了。”有人附和说。

经过热烈讨论,一次别开生面的儿童节活动方案诞生了。

儿童节那天,校园里俨然一个“小奥运赛场”。一至五年级学生的服装颜色各异,象征着奥运五环。六年级学生刚军训归来,一身迷彩服也格外潇洒。最令人期盼的,是模拟圣火传递仪式。校长李强首先引燃火炬,交给第一棒火炬手。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熊熊的火炬在校园里传递。第一棒火炬手是六年级学生钟笑天,他在毕业后给母校老师的E-mail中说:“从校长手中接过火炬的那一刻,我激动得整个人都要燃烧了。感谢母校给了我终身难忘的经历……”

“读了孩子的信,我感动得流泪了。”陈晓文说。这样的活动,凝聚了班主任的智慧,让他们自主自发地参与,尽管很累,却很快乐。老师們说,过去学校里只有一个“智囊团”,那就是学校领导,如今每一个德育备课组都像是一个“智囊团”。

“构建学习组织,实现团队成长,已成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策略。”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定斌介绍,“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农村学校,比如新洲一中、将军路中学,也通过班主任工作研究会、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形成了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员家访,从阵痛到幸福的“破冰之旅”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是湖北省的一所名校,但就在7年前,学校的小学部陷入了困境,学生流失,家长抱怨,教师纷纷要调离。

2001年,小学部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校长黄敏一上任,就提出新要求,教师全员家访,学生未入校门,教师先走进学生家门。

一开始,教师们颇有意见:“别的学校都没这么做,何必自找麻烦?”家访在寒暑假进行,又没有加班费。全校1000多学生,居住分散,要一一家访,可是不小的工作量。更何况,家长也不欢迎,老师来到家里,家长正忙着打麻将,都不拿正眼看老师。

教师们带着几分怨气,几分无奈,磕磕绊绊地走上了家访之路。在黄敏看来,这是一条意义非凡的“破冰之旅”,既要用教师的真诚换来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也让教师找回丢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怎样转变教师的态度呢?学校用正强化方式,引导教师从另一个视角看家访。学校拍摄了教师家访中的片段:爷爷、奶奶在雨中打着伞,翘首期盼教师到来;有的家长听说教师来家访,特地乘飞机从外地赶回来;孩子们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摆出来,准备送给老师……

新学期开学,当学校把这些动人的细节回放出来,教师们流泪了。他们忘了家访中的艰辛和不愉快,心中充盈着难言的感动。

同时,学校的“暖心工程”,也让教师们体验到被尊重的幸福。“让老师走进孩子的家门,管理者首先要走进老师的家门。”黄敏说。那一年教师节,她一直忙到深夜,挨家挨户慰问教师家属。“尽管只有一束鲜花和一点微薄的礼物,重要的是以心换心。”

当时的情形,班主任柳俊至今难忘:“我是5月份应聘到这里的,没想到,几个月后的教师节,校长就到我家去了。”那一天,握着校长的手,柳俊的婆婆哽咽了。从此,她对柳俊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信任,毫无怨言地承担了一切家务。

随着教师们找到职业归属感,学校也逐渐走出“阵痛期”。

营造精神家园,是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理想。“众所周知,班主任压力很大,报酬与付出也不对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提倡让班主任有一种信念、一种情怀、一种虔诚。”黄敏说。

走进学校小学部,记者好奇地发现,每间教室门上都贴着教师的照片、简介和联系电话,前门贴的是班主任,后门贴的是副班主任。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班主任是‘妈妈,因为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妈妈起主导作用;副班主任是‘爸爸,为‘妈妈补台。”黄敏介绍。小学部有36个班,就有72位正副班主任。这样,班主任外出开会或学习,副班主任就自觉承担起班级管理的责任。

期末,学校除了评选优秀班主任外,还要评选“最佳拍档”,颁奖仪式在音乐茶座里举行,像奥斯卡颁奖盛典一样隆重。在热烈的氛围中,正副班主任手挽手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我们还特别邀请班主任的家属一起参加,让他们看到爱人最亮丽的一面。平时他们只知道老师很忙,但对老师的工作并不了解,只有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人原来这么优秀。”说到这些,黄敏脸上也洋溢着幸福。

在黄敏的谈话中,“幸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显然,幸福是一种氛围,有了幸福的教师,才会有幸福的学生。

柳俊就是一位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創造着幸福教育的班主任。2005年11月,在学校领导支持下,柳俊在网络上建立了班级论坛,取名“52一点”。柳俊解释说:“我是五(2)班班主任,‘52又是‘我爱的谐音,我爱孩子们一点点的成长、一点点的进步。”

第二学期,柳俊开始在论坛上写班级日记,每天一篇。有的家长说:“柳老师,您很辛苦,不用天天写。”柳俊笑道:“人都有惰性,我能找到一天不写的理由,就能找到两天、三天、一周不写的理由。”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已经写了四百多篇、二十多万字。

家长和学生们的关注,给了柳俊坚持的力量。一开始,只有少数家长会光顾论坛。渐渐地,人气越来越旺。“他们经常在论坛里讨论教育问题,为我出谋划策,成了教育的‘铁杆粉丝。”柳俊自豪地说。

3年过去了,“52一点”的发帖量将近一万,论坛成员300多人。2008年5月,武汉市举行“十大魅力教师”评选,“52一点”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位充满现代气息的班主任。最终,柳俊顺利入选。

的确,像柳俊一样,当教师的尊严感和幸福感被唤醒以后,他们就会自觉地创造出教育新的生长点。

全员家访坚持7年,成效有目共睹。今年,在大会上,学校领导问,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家是否还愿意把家访进行到底?

教师们经过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破冰之旅”还要走下去。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是任何现代通讯手段都无法取代的。

2008年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武汉某考点门口,一位身着粉红连衣裙的年轻女教师,笑盈盈地和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打招呼,鼓励他们轻松应考。这动人的一幕,被人摄录下来,发到博客中,很快被全国几十家网站转载。女教师一脸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网友,大家称她是“武汉最美的班主任”。网友说:“这样的班主任像美丽的红衣天使!”“她的笑容会让学生终身铭记!”

女教师名叫张旭,是武汉第一中学高三班主任,也是武汉市的“百优班主任”之一。

这不经意间发生的小事,或许最能说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成效。“张旭只是全市众多优秀班主任中的一位代表。”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欣慰地说:“在学生人生关键的时刻,她的笑容,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关爱。这就是班主任的作用,他们用看似平凡的言行举止,为学生营造了健康成长的氛围。”

显然,武汉市的教育管理者也很清楚,班主任队伍建设,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速效工程,也不能很快在考试分数或升学指标上有所反映,它的着眼点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尽管如此,他们的态度依然坚定。他们相信,教育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成为激励学生一生成长的力量。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将贯穿于武汉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全过程,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去努力。”采访的最后,谢世腰局长肯定地告诉记者。

大浪淘沙,始得真金。在滚滚的教育改革洪流中,那些如金子般珍贵的本质规律日渐明晰,比如班主任的重要性。武汉班主任是幸福的,衷心期盼,在全社会关怀下,更多班主任都能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猜你喜欢

班主任学校老师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