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群里的孤独

2008-04-21单士兵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爱伦姿态老头

单士兵

爱伦·坡小说《人群中的人》说的是,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奇怪老头,独一无二的神情,急促一瞥就让他激动、震惊和迷惑。于是,他跟着那个老头,穿越了无数条街道。那个老头不断地追逐着人群,一旦离开人群就焦虑不安甚至战栗绝望。跟踪了一天一夜之后,爱伦·坡得出结论,那个老头“拒绝孤独,他是人群中的人”。

世界上还有哪一种孤独,能比不能脱离人群更孤独更让人绝望?爱伦·坡的小说,总是恐怖离奇,却又那么真实,在人内心掀起强烈的共振。就像《人群中的人》,在让我懂得那样跟踪的发现价值之后,甚至跟踪意识也移植到我身上了。

一次,秦淮河的桥头蹲着个年轻人。他面前的水泥地上有4个粉笔字“我太饿了”。字体苍劲飘逸,在夕阳下像镀了一层金。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年轻人的目光投向安静的河水,世界上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我扔下5块钱,他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这种稠人广众中的孤独者,沉静的姿态,像一首哀婉的歌,忧伤的基调引人沉迷。

暮色四合,都市亮起万家灯火,过往的人群渐然稀少,他们是大海中的船只,栖息于宁静的港湾了。那个年轻人起身出发,我跟在他身后。在一条偏僻街巷的露天小饭铺,年轻人风卷残云般吞下一大碗面条。他真的是饿了。吃完饭,他竟然买了一瓶低劣白酒对着瓶口狠狠喝了几口,然后揣进怀里。后来,我跟着他从夫子庙到新街口,最后他去了东郊,消失在一家“十元”小旅馆里。

那是一段从繁华走向冷清的跟踪历程。在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广场,那个年轻人偶尔会停下来坐在沿街的石凳上,掏出怀里的酒喝一口。他会捡起人们随手丢下的报纸,叠得整整齐齐挟在怀中。他喜欢看店铺门口贴着的招聘广告,很专注的样子。而最让我突兀的是,他曾两次给跪在街边行乞的老人丢下钱,表情还是很平静。

那个年轻人原来是个行善者。尽管在我看来,行乞是一种权利,甚至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可鄙薄。但是,那个年轻人没有做出乞讨的姿态,他就不是乞丐。他的那份沉静,就是尊严的坚守。更重要的是,他让我知道,摩肩擦背的人群中有些原本就孤独与寂寞的人,原本就需要慰藉与温暖的人,他们却不想让别人孤独,还想着去温暖别人。

除了跟踪那个陌生人,我还跟踪过我父亲。那年,我突然调到南京工作,在老家淮安城里留下一套刚装修好的新房。为了让我安心,父亲从乡下孤身进城帮我照看房子。城市,对农民父亲来说就是陌生的森林。有一次我提前回家,父亲不知道。我决定跟踪他,我想了解他的城市生活。我藏在小区暗处,他终于下楼了。那时,午后的太阳有些倦怠。父亲走到北京路的露天戏场,搬了一块砖头坐下。那天演的不是他喜欢的淮剧。他不停地环顾,一副兴味索然的样子。不久,他就去了一家超市,转了不低于10圈,什么也没买。随后,他七转八转,走到一个城中村的街道上。那里,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偶尔夹杂着女人怪异的尖叫,街边树下还有一些打麻将的老人,空气中弥漫着东西被烧焦的气味。我父亲来来回回,最后,手里多出一把小白菜。

我跟在他后面,看着他的背影走向小街深处,似乎觉得那是一条无尽的孤独旅行,内心泛起一股强烈的苦涩滋味。从此,我认为背影才是世间最能代表孤独的意象。这也是跟踪的发现。跟踪本是个尴尬的语词,窥探的姿态,很容易与道德捆绑在一起。所以,跟踪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推广的事。但是,恰恰是有关跟踪的阅读与经历让我明白,在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时候,有太多人群中的人正在承受孤独之重。

“不幸起源于不能承受孤独”,这是拉布目耶尔说过的话。只是,避免不幸不应该仅仅寄望于个体生命对孤独的强大承受力,而应该着力于祛除人群里的孤独。而让人群不再集聚淡漠、吝啬、恐惧之类的因子,我们每个人,又应该做些什么?

(方素娜摘自2008年2月19日《青岛日报》)

送你一杯茶

当从繁华的广场走向冷漠的街口时,那个饥饿的年轻人是孤独的;当从熟悉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时,父亲也一定是孤独的。然而,正是人群里这些孤独的人,却不想让别人孤独,还想着去温暖别人。这让我们悟到了一种生命的启示: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拒绝,那么人群里就会少一些孤独的背影,就会少一些不幸。(小引)

猜你喜欢

爱伦姿态老头
成长才最重要(相声剧本)
加年华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傻老头生活派
get!五大潮流热点 许你裙装 浪漫姿态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