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味与综合性

2008-04-09吴宁亚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综合性和平战争

吴宁亚

一、活动背景

新课程实行已经好几年了,新的理念也逐步进入师生的视野,教学气象的确可喜。但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学生应该如何深入到这一活动之中呢?特别是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现象与事件,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何能完成好这一活动呢?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双学科教研活动来探讨。

教研活动主题:如何上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以《世界何时剑铸为犁》为例。

活动选取对象:鄞州区云龙镇中学八年级两个普通班级。

活动授课教师:初中语文教师与社会教师各一名。

参加对象:全区初中语文八年级全体教师及部分初中社会教师。

二、活动流程

1.公开课。

(1)第一节课:

社会教师公开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课。

上课过程:

①图片导入:“战争”的画面、“和平”的画面。

②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美伊战争。

他们由小组代表上讲台,边结合多媒体展示边口头描述,内容基本由两部分组成:相关图片与数据(表格)。

③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仍由学生上台展示相关内容(一战的起因、二战的起因、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美伊战争的起因)。

④教师小结后,引出下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联合国的官员,现在设计一个保卫和平的方案:如何铸剑为犁,让和平永驻?

在《明天会更好》的音乐背景下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学生发言。

⑤幻灯片展示《和平倡议书》,全体学生齐读。

⑥全体学生朗读诗歌《和平的面容》。

⑦教师小结。

回顾整堂课内容,并板书: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何要发动战争?

设计一个保卫和平的方案。

(2)第二节课:

语文教师公开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比如:如何体现“和平”这一主题?显然搜集的文艺作品除要以战争为话题外,还应体现战争的残酷性,唯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如何多角度地体现主题——和平?向学生提供以下几种形式:散文、古诗词、现代诗朗诵;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或环境入手谈感受;歌曲听后感;电影观后感;讲故事。

如何使主题——和平得到升华?小组展示后让学生以和平鸽的名义说一句话,“和平”主题随之呈现,最后以齐颂一首《和平的面容》作结,使情感达到高潮。

在上课前一两个星期教师与学生们作了准备工作,如分组,明确组长等等。

上课流程:

1)开门见山进入抢答一刻,共八题,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化。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

2)教师引导:“同学们,丰富的战争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种的感受,(边展示图片边解说,并播放音乐)然而,在这些文化的背后呢?那是硝烟弥漫中孩子们一张张哭泣的脸,一片狼藉中孤苦无依的小男孩,再看小男孩无辜的表情下那一枚手雷,还有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这叫人难以置信的万人坑……这一切都让我们闻到了战争散发出来的血腥味!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展示时刻,从文艺作品中感受战争。”

3)展示时刻

内容包括诗歌朗诵、短片配解说、读后感、讲故事、采访、诗歌朗诵等。

讲台下一片凝重,第一组展示的是古诗朗诵《雁门太守行》。齐诵一遍后一男生有感情地诵读翻译,另几位女生对应地诵读诗句,朗诵声由沉重悲凉转为慷慨激昂,讲台下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当第三组的女同学们齐声诵读一首诗——《鲜花哪里去了》时,分明看到了其中一位眼里的闪亮,她们用“如果在那天,战争从古至今还未‘发明‘出土,那群可爱的战士们,来到了当今的年代……”的假设表达她们对战争的厌恶,听课者注意到同学们的表情是沉重的,掌声却不失热烈。……第六组同学的描述:我看交通壕里堆满了敌人的尸体,有不少缺胳膊断腿,没有头的尸体,是浸透了鲜血的军装,包裹着一堆炸烂了的肉似的尸体,再加上该组同学对“惨叫”的配音,那不堪入目的场面钻入脑海让人无法接受。第七组展示的是由同名新闻改编的新闻报导《来自巴格达医院的悲愤》,这是他们组自创的形式,记者的现场采访,小女孩的告白:“午夜时分,导弹落到了我们头上,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哥哥都死了,我的妈妈已经怀孕五个月了,……把我的手臂找回来,你觉得医生能给我安上一双手臂么?如果我没有手,我会自杀的……我没有手该怎么办?”一下子拉近了战争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战争无异于生活中的魔鬼。最后一组让我们在《黄水谣》的歌声中聆听了一位男同学的心声——请你们想想,假如没有战争,大地将是一片温暖。让世间充满爱吧,爱是人灵魂的根源!

4)畅想时分

教师总结:“今年的十一是新中国56岁生日。早上,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升旗仪式。与往年不同的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一瞬间,1万羽白色的和平鸽腾空而起。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一只,你想捎上一句怎样的话?带着这句话飞向哪里?”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5)最后齐诵《和平的面容》。

2.布置思考题。

各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讨论题一:两堂不同学科同一主题的课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题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应该如何进行?

三、案例思考

这次教研活动,采用了与相关学科一起进行的形式进行,试图通过对照,使语文课能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能有更好的作为。回顾起来,以下两点是值得总结和思考的。

1.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追求“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初衷是通过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因此,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做好融合与渗透的文章,充分体现语文味,至关重要。

我们之所以选取社会学科作为这次教研活动的参照课,目的是提醒每一个语文教师注意,如果一堂称之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里,仅仅解决社会课里都能解决,甚至他们解决的更好的课题,如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给国家带来多少损失,我们如何能阻止战争爆发等等问题,社会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决定,必定以更多的史实来证实这些观点的。作为语文课必定要更多思考语文这一特点,否则语文教师将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科对待战争这一视角,可以以三段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师使用了很多准确的数据来说明战争的残酷,并客观地分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能让学生了解历史获得准确的社会知识。语文课能不能照搬照抄呢?

因为是综合性学习,所以在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必定是跨学科的,何况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面尤其宽广。《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的内容也同样有超越学科的内容,如“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文艺作品与战争”和“铸剑为犁应有日”等等,你完全可以叫社会政治学科教师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但既然是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师就需从“语文”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教学,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语文作用。

上课的语文教师课后曾说:

在这节课上,所选的内容大都是语文的,唯有两个观后感涉及影片,一个听后感涉及歌曲。这显然与教师策划时选择第三块内容“文艺作品与战争”有极大关系。从四块内容看,只抓住“古今战争知多少”容易上成历史课,只抓住“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容易上成故事课,只抓住“铸剑为犁应有日”容易上成政治课,而“文艺作品与战争”涉及的诗词、名言、故事、文学影视作中的人物形象等容易在内容上实现“语文味”。再者,散文、古诗词、现代诗朗诵,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或环境入手谈感受,歌曲听后感,电影观后感,讲故事这些形式都是对学生朗读、理解、表达、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历练,在形式上实现了“语文味”。

教师在课前的思考应该说是到位的。当然仅仅在形式上有语文味还不是语文,关键是让学生在语文的形式中去激发情感,去品味语言,这才是语文课所特有的味。

这堂课用影视作品、用音乐、尤其是用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来感染在座的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反对战争的情感;而后借鸽子表达情感,过渡到对和平的热爱;最后以齐诵《和平的面容》结束,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教师更是用几段饱含情感的话把学生由兴奋带向沉重,再由对战争的痛恨导向对和平的热爱,当阶梯教室中充满悲凉、悲壮、悲愤时,当阶梯教室中高响和平呼声时,那是学生心灵的呐喊。同样是朗诵诗歌,语文教师在指导上更有作为。从朗诵这一点上,第二节课的效果显然优于第一节课了。

2.“综合性学习”中不能忽视综合性

既然是综合性学习,语文学科如何拓展自己,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

本次教研活动,并没有热衷于让相关学科教师都来参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而是以比照的形式来进行教研活动。第一阶段的社会学科教学,能让一直囿于本学科的语文教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之所以是语文教师,一定是有其独特的内涵存在。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时刻想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但既然是综合性,忽视与背离学科拓展,同样是要不得的。如果只着眼于自己的这块自留地,不引导学生展望视野向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能力同样也是上不去的。

《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的阐释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特别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第二节的语文课中,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插曲,事后授课教师也有自己的反思:

遗憾的是课前我曾经听过一位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老师上的一堂同名活动课,当时觉得那些史料可以一用,若畅想时分中的第二小题“带着这句话飞向哪里?”能结合这些历史事实来说,那么学生就有可能说:"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想带给希特勒,让他不以“劣等民族”的荒谬理论残杀那么多万犹太人。"如此一来该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所用,不失为一个亮点,但我没顾上,这倒也罢了;课堂上我本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历史事实来思考,可我又忽略了,这也就罢了;而当一位学生说“我想带给美国总统”时我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实来谈,而我只是追问了一个为什么!对于《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个综合性学习来说,与该学科中的历史知识的结合恰恰是最必要的,虽然展示中有关于二战的影片(片段)的观后感,但总难免有蜻蜓点水之感。

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应全面理解“综合性”,上课时不能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教研活动是以各教研备课组讨论的形式来收尾的。讨论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对活动形式的许可,活动内容的思索。对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何有效地突出综合性而又不失语文味理解也有了共识。更可喜的是,讨论中也有很多教研组提出了操作层面上的一些看法,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参与?教师的参与度如何把握?综合性中语文课的参与度应该如何准确把握?这些问题的确是值得教学中思考的。也许这些讨论同样无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许讨论中无法形成结论,也许讨论的说法还有不少偏颇……但有讨论说明有思考,有思考才分促使教师有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如果这样,这个教研活动就达到了目的了。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综合性和平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他们的战争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