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以文本细读为中心的阅读新理念

2008-04-09张禾青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张禾青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提到了“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阅读,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指导。

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不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是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旧的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课文作为个例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也即双基落实;同时也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化,达到“载道”的目的。 所以,以分析主题思想为中心的教学,往往使得文章阅读成为功利式的政治教学的附庸,文本体会也成了思想报告,使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让学生们去探究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去搜肠刮肚地往某些政治标高上靠,显然不应是阅读教学的初衷。在笔者看来,中学阅读教学应该摆脱中学课堂教学的窠臼,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语文阅读除了要渗透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政治信念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领悟,对生死离别、人性美好的体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情感的人。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赞叹自然之美好;不仅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阅读教学绝对不是追求某种答案,获得某种结果,亦或是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这么认为,就错了。凸现文本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标志着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达到一种新高度、新境界。语文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感活动而取得的。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是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求意义的线索。细读的因素一般包括语义、语气、语法、比喻、象征等,以揭露出文本的全部特性。以文本细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强调作者在进入文本之前,抛弃任何成见,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直接拥抱作品,在对作品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全部人生经验深入到作品的世界中。作者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中,努力上下爬犁,仔细推敲,从而获得最丰富、最真实、最直观的情感收获,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文本细读过程是学生不断建构自我主体的过程

新课标在阅读和欣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主体看待。教师放手,学生动手,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宽松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文本细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形成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过程。文本细读,鼓励学生不役于物,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强调学生提出理解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文本细读,不是让学生顾左右而言他,更不是让学生穿凿附会,而是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大胆把这种阅读感受描述出来,并在对文本的反复推敲中寻找到这种感受的强有力的支撑点。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调动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认真体悟作品,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获得最独特的人生体验。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体意识愈强, 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 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文本细读也是学生不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本细读认为,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境、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可见,阅读过程是读者对阅读对象作主观审视, 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讨论、质疑和开放性阅读,这样的方法往往能够让学生觉得,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充满诱惑力的探索,在艰苦的跋涉中,会不期然遇到很多美好的风景,可驻足,可远观,可惊叹;同样会有很多的挑战,可冲锋,可迂回,可搏击。每一次阅读都会获得别有洞天的阅读收获,从而带来成功的快感。

不仅如此,文本中每一处细节,哪怕一个看似经意不经意的表述,都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张爱玲的《谈音乐》、观曹雪芹的《红楼梦》、赏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就如同闻荷花的清香,听音乐的叮咚,叹人生的浮沉,悲大地的苍茫。文章中溢出的这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体悟到,才能真正感受到。也只有在这些文本细节的把握中,学生们才能真正被审美力量震撼,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阅读能力绝对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认真阅读出来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至为重要的地位。只有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审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