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势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训练学分析

2008-04-02焦芳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1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模拟训练

焦芳钱 孙 一

摘要:弱势项目很难突破其发展的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惯性",借用心理学术语“马太效应"来表术这一“惯性"。文章从训练学的角度对存在于训练中的这一普遍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以我国较为弱势的同场对抗类项目作为参考,提出训练中克服弱势更弱的基本思路,即训练理念创新,把握训练的核心和技术关键,进而使得我国的弱势同场对抗类项目训练走出误区、走向强势。

关键词:弱势项目;马太效应;模拟训练;练为战;同场对抗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25-03

An Analysis of Matthew Effect Phenomenon on Inferior Events by Theories of Sports Training

——On the training arguments of men's same瞔ourt antagonism events in China

JIAO Fang瞦ian1 SUN Yi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Jilin 130012, Changchun China)

Abstract:As is known to all, it has always been difficult for the inferior event to get improved, for the reason that an “inertia" has been formed. We would state “inertia" by psychology terms “Matthew Effect". Such phenomenon mentioned before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training theory, by the base of same瞔ourt antagonism events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n, the essay puts forward new methods to over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inferior events. It is greatly expected that inferior event can step out of the difficulty and move towards superiority.

Key words: inferior event; Matthew effect; simulated training; training for competition; same瞔ourt antagonism

在我们国家的奥运项目分布中,有一类是较为强势的项目,如隔网对抗类的一些项目。一类是较为弱势的项目,如男子同场对抗类的一些项目。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项目。人们对几种类型项目的认知有很大差异。本文引入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马太效应”,以期从训练学的角度,对存在于训练实践中的这一普遍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1 弱势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一般认识

1.1“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社会心理效应之一。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结尾的诗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实质在阐述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我国男子同场对抗的一些项目中,主要表现为,项目的弱势越来越突出,训练效应是在一种恶性状态中循环,不能取得较大突破。

1.2弱势同场对抗项目训练中“马太效应”的一般解析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主要包括“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等项目”[2],技能类男子同场对抗项目是我国较为弱势的项目群. 弱势的制因较多,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是对抗性球类项目球队整体竞技能力发挥的大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以“仁、礼、中庸”为内核,在体育竞技中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认为同场对抗项目弱势的出现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敛和礼让有关。于是有人提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的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走出困境的出路。”[3]有的研究把我国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弱势的原因定性在:技术不好,体能差、缺乏意识或意志品质能动作用不够等;还有的研究把重心放在了基础训练上,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对抗性不足等问题上。客观地讲,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在较为具体的方面,对同场对抗性项目的一些本质特点进行了认知,然而,对于解释为何弱势项目会发生“马太效应”这种特殊现象和如何克服这种效应造成的不良影响,仍显不足。因为既然同场对抗项目在弱势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那么就需要治本求源,应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一些具体性的研究。因此,下面从训练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探析。

2弱势同场对抗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训练学分析

2.1训练观念问题弱势项目大部分没有取得过成功的体验或经验,即使有过,也由于比赛性质等的变化而今非夕比。这种情况制约了我们对于同场对抗项目制胜规律的直观认识和全局把握。弱势要走向强,要么有成功的经验,要么有创新的理念。张庆春在对我国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研究认为,“我国之所以在这一项群落后于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理念的落后”[4]训练要抓住本质,思路要清晰。竞技能力的落后在时间的长河中可以得到改变,然而认知的落后,将使得弱势走向更加弱势,进而形成“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我们弱势项目的许多理论研究,具体化的较多,其可以直接指导训练实践。然而,对于长期处于弱势的项目,不解决训练认知,不持之以恒地解决问题的症结,多年以后,国人的期望依然不能实现;不把握大的方向,急功近利,很难超越自我,走出弱势的尴尬境地。因此,如果没有成功的经验,必须要有敢于创新的理念,理念来自于我们对于训练规律的认识,体育科研应避免随波逐流,在面临弱势项目的发展问题时,立场、观点要鲜明,避免走中庸之道。对于弱势项目研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和把表面现象作为本质来炒作的现象,都会误导训练实践。在错误理念指导下的训练,不进则退。弱势项目的这种“马太效应”现象与训练规律的认知不足有很大关系。当然,一旦对问题的实质有所把握,一定要坚持,不可一蹴而就。给教练一些时间,给球员更多自由的空间。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造成了球员在球场上不能很好地张扬自我和表现个性,导致关键时刻球员的动作变形。我对这种认识持保留态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弱势同场竞技项目对抗中队员的不自信或关键时刻顶不住呢?这就回到本文所研究的主题中来了。比赛出问题就应回到训练中来找症结,要不就是偶然现象,一次的失误不会导致强势的项目沦为弱势。

2.2训练的核心——“练为战”的把握情况比赛中的长期不理想就应当从训练中找问题,训练就是为了比赛,比赛不理想,训练就需要反省。训练的核心也就在于此——练为战。这也是训练所追求的目标。练而不能战,则等于没练。弱势项目的训练往往容易脱离开它的目标,追求单纯的训练效应,甚至某些训练方法手段严重脱离比赛实际,华而不实。“我国长期以来同场对抗项目的落后根源就是在于训练没有符合实战”[5]为什么我们的篮球投篮和足球射门等在平常训练的时候,成功率都较高,而在与高手对抗中就会扭曲变形,成功率很低。这种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练,并没有为战而很好地服务。训练的逻辑关系应当是从分散走向集中,在集中中检验和强化分散的训练成效,这里的集中有可能是局部的也有可能是整体的。一般而言,分散的训练较好解决,因为它受到的干扰较少,又相对较为静止,而且可模拟对手的难度较小。关键在于集中,在强干扰下的较为综合的对抗训练。分散训练的成果如何提升到较高层次,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演练。比赛总是次数较少,因此要提高合成演练的效率,训练就要瞄准比赛,进行接近于比赛实际的模拟训练。秦志辉研究认为“我国足球教练员应尽量使运动员在更接近于足球实战的对抗条件下进行各种技术训练”。“应重视我国足球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运用攻防技术的良好运用意识的培养。”[6]刘建和认为“同场对抗类项群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尤其重视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它技术”[7]这些充分说明,训练要始终围绕实战的目标,把握训练的核心,不断提高综合对抗能力,切不可盲目追求训练效应,忽视实战要求。当然,在练为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有宏观的训练方法手段来实施练为战的目标。

2.3训练关键——模拟训练的认知

2.3.1模拟的实质要实现练为战的目的,就要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在同场竞技中至关重要。“所谓模拟训练, 简单的讲就是模拟比赛的真实情况进行训练。比赛的真实情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这也决定了模拟比赛内容的广泛性。”[8]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弱势同场对抗项目的“马太效应”现象的出现与模拟训练的不到位有直接联系。尽管大多数教练也可能认为自己很重视模拟训练,然而,由于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的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大多数流于形式。同场对抗项目模拟的实质,就是要模拟在高于自己实力的对手对抗下的技战术等发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模拟,一定要模拟出实战味道来。弱势项目之所以很难有所起色,关键是模拟训练没有模拟出较高的水平来,寄希望于比赛中超常发挥也勉为其难。

2.3.2模拟训练中的困境问题我国的竞技体育在许多非同场、非直接对抗集体项目上可以达到世界水平,而同时具备同场、对抗、集体三个特点的项目几乎都成为我们的软肋。在非同场、非直接对抗集体项目中我们能够抢得先机,占领制高点,而后者,我们没有抢占先机,这与同场、对抗、集体三个特点的项目的复杂性和其可模拟训练的难度较大有关。

一个处于弱势的队伍很难处理好自己的模拟训练。模拟要有对手,弱势同场对抗项目模拟训练中遇到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缺少较强对手的对抗,由于存在对抗对手的水平较低,其实质也很难完成模拟训练的实质要求,无论是模拟对手技术或战术,都很难做到位,模拟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模拟训练就是对各方面竞技能力的整合,它的成功与否,其实也就是意味着最终参加比赛的效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比较麻烦的,一个项目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保持优势,不仅仅是我们所能直观认知的其积累了丰富的该项目的比赛经验,有的把其总结为了解了制胜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在同场对抗类项目中,他们每天的训练中,对抗对手的强大和模拟对象的优秀,这为所有该队队员们提供了较为切近或高于真实比赛的条件,特别是人力条件的模拟环境。近年来国内大为倡导“以赛代练”或“以赛带练”,其实质就是已经认识到了模拟实战训练的重要性,然而,低层次的模拟训练并没有带来我们同场对抗训练的突破。

模拟训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在场内制造观众的呐喊声,灯光的闪烁节律。有人认为,中国球员在大赛中,在强噪音的干扰和观众的气势下就不会做动作或动作变形了,从而得出心理素质差,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这只是看到了现象。其影响最为直接的在于,对手高超技艺的强烈干扰和我方自己对于对手干扰的不足,造成心理的空前压力和紧张,而不是现场气氛造成的。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中,某一弱势项目的模拟训练的这种困境,最终导致了该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出现。

2.3.3模拟训练的发展思路弱势同场对抗竞技训练如何解决模拟对象的问题,是模拟训练成功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我们的做法是派球员到国外学习锻炼,引进外籍球员,球队出国交流和邀请国外球队来访等等,这些做法都很好,然而,如何解决我们的系统性模拟训练效果的问题,依然不是十分理想。球员的训练面积不大,且来的外援也均是国外的三流队员,交流比赛仅仅是象征性的,不能形成较为长期系统的模拟训练环境,所以,以上的形式只能说是构成模拟训练一个极小的部分。

我们较为有效的做法应当是治本: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保持耐心,这也是弱势项目走向强势的系统保障。引进一些外国优秀教练,充实到我们的青少年训练中去,从青少年开始就形成项目的模拟对抗体系,日积月累,接近较高水平的实战模拟训练系统就会不断完善,形成良性的循环运行。时间对于一个人、一批队员来说是较长,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项目发展而言并不长,一两个奥运周期(也就是4~8年)就可以把一批少年队员推向青年队员。所以作为一个国家,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更加容易。

当然对于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的队员,较好的发展思路是,加强同场对抗的强度,提高特别陪练队员的技术特长,在不同的训练目的中,使用有不同特别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对抗陪练队员,以点的突破提升主力队员的实战综合对抗能力。很好的陪练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我们的模拟训练中对抗对手能力低下的问题。陪练只需解决几个技术关键,使其在某方面的能力接近世界级的选手水平。当然训练中陪练选手在时间轮换上应较为频繁。在快速转换中让主力队员模拟实战的感受。增加积累比赛经验。

对于女子同场对抗项目,文章并没有把其列入弱势项目加以讨论,主要是因为她们在世界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尽管成绩有起落。这与我们的模拟训练的成功不无关系,男子做女子的陪练。作为男陪练,其竞技水平高于女子,攻防转换快于女子,但是男陪练又不能太超越女子,要不模拟训练效应也就低下了,因此,可以说中国女子同场对抗项目取得的一些优势,与有较为适宜的模拟对手不无关系。

2.4模拟训练基础上的针对性训练问题在解决练为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解决队员存在的竞技能力问题。在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技能类同场对抗项目,中国队缺失的是那种能力,由于是弱势项目,缺少成功的相关经验和认知,对竞技能力需求的认识不十分清晰,因此出现诸多认识分歧。竞技能力服务训练比赛,竞技能力的不足将制约整体技战术的发挥。同场对抗的一些项目,我们相对处于弱势,因此正确认识竞技能力的缺失将有助于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体能决定论者认为,体能是我国技能类同场对抗项目走出弱势的突破口。对这种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毕竟,体能是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基础,没有体能,就不能很好地整合战术和发挥技术资源,相对来说,同场对抗性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更高。然而对于弱势同场对抗项目,其依然是技能主导类,因此它的着眼点应在于技术的有效发挥和战术的最佳组合。金青云等在对第28 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韩、伊各队技、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国奥队在对抗中传球、抢截球技术运用的能力,对抗中有效地完成攻、防技术的稳定性,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9]这就提供我们一个思路,在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技术细节和战术运用能力的研究,强化队员的心理素质和对项目理解方面的训练,进而实现模拟训练的高效性。对体能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要避免体能主导论的泛滥。把握好同场对抗项目的制胜规律。

3 结论

弱势项目的发展困境,人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然而,其发展仍然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就是对于弱势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强势没有多大差异,因此对于弱势的本质致因把握不好,没有意识到弱势项目训练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弱势项目,特别对于我国男子同场对抗类项目的发展,定位要准确,训练观念要创新,从宏观的角度找原因,不能一味地在细节性的制胜规律里找出路。认真地解决好练为战的训练理念,避免形式化,增强实效性,提升模拟训练的质量,把模拟训练作为轴心,通过模拟,集中分散训练,检验训练成效,找出训练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竞技能力训练,这样,弱势项目将会在较为清晰的训练思路下不断走向强势。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14.

[2]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6.

[3] 马国义 ,张庆春,崔建强,等.我国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水平落后的传统文化审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76.

[4] 张庆春.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训练规律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6.

[5]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3.

[6] 秦志辉.第12 届亚洲杯足球决赛中、日、韩各队对抗中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2):22.

[7] 刘建和.关于同场对抗类项群技术共性特征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

[8] 李宗浩,等.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更新思想方法和观念是先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58.

[9] 金青云,蔡基洙.第28 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韩、伊各队技、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发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101.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模拟训练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模拟训练(二)
规避“马太效应”,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模拟训练(十一)
模拟训练(十)
新高一入学模拟训练
初三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