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持续发展

2008-03-20吴晓波高忠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持续发展全球化

吴晓波 高忠仕

摘要: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兴起预示着全球化新时代的来临,日益呈现出的经济、市场、制造全球化已成为其主要特征,这对于被席卷入其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走向全球化谋求持续发展已极具必然性与重要性。结合对较为成功、典型的海尔、格兰仕、TCL全球化发展模式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需紧抓的一些关键着力点,以期为中国众多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获取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2-0041-05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业分析家甚至大学教授们越来越经常地谈论全球化的出现,国际商务与战略研究也强调“全球化新时代”,世界在继续深入地进行着全球化。目前,全球化正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分销同类同质产品和服务,其更为宽泛的定义为:因消除沟通障碍与贸易壁垒在全世界所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间的相互联系,是全球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集中过程。可从国际贸易、国外直接投资(FDI)、国外组合投资(FPI)、互联网的使用等指标对全球化加以实证测度。全球化由宏观经济、政治、技术、组织等许多同期因素驱动而被推进,以及全球化归因于许多促进因素:包括全球投资、生产、营销;信息、通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世界性旅行的增多以及全球性媒体的发展。

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并受此浪潮冲击,这给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威胁。基于全球化时代大背景,本文对中国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二、全球化新时代特征

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兴起推进了一种多维度的社会变革,并预示着全球化新时代的来临,其日益呈现出的经济、市场、制造全球化已成为全球化新时代下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缩短了各国间的经济距离,降低了商业经营成本,出现了两种独立但互不相斥的全球化:生产与贸易全球化、金融与资本流动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边界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贸易、投资、技术、金融资本、新思想等加快流动,加速建造一种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市场力量推动,以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生产和投资跨国化为基础,呈现为一种跨民族、国家和地区界线的全球经济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加快消除了各国间的壁垒与界限,加速了贸易、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使得各国企业更紧密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中。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数量、规模得以快速增长,积极参与到国际生产与贸易、金融与投资中。以自由贸易、投资等兴盛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最终抬升全球化浪潮中的“所有船只”并产生很强的收敛力,促进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融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市场全球化

全球化加速升温加剧了“全球性市场”的出现,加快了顾客品味与需求的全球日益趋同化、全球性的客户与分销渠道发展及全球营销的盛行,推进了市场全球化,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市场发展的全球化,淡化了国家间界限,模糊了本国与外国市场,促进了国内、国际市场对接,推进了全球范围内产品与服务、金融与资本、劳动力等市场的一体化。同时,伴随各国市场日益开放、自由,市场的全球化突显了“全球性竞争的事实”,引发了竞争的全球化,各国企业置身于具超竞争特性的全球市场中(即市场活动、竞争者、环境与市场中产业经常且不可预知地发生变化,引起高度不确定性和产生新的全球性竞争对手、快速技术变革、持续重组),面临来自于地区、国际与全球竞争者的超竞争。竞争的全球化引起对现今高度自由、知识丰富的全球性经营环境下基于企业层面的单一异质性所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的置疑,并使得世界各国企业在竞争范围、竞争手段、竞争规则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其资源获取、产品供给、服务能力和组织运行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来自企业全员积极参与所形成的适应性与敏捷性对任何全球市场中的企业的成功非常关键。

(三)制造全球化

全球化的演进加速了制造全球化,促进了新的制造组织模式——全球制造网络的快速发展。新的制造系统的边界已从以单个工厂为界扩展到全球分布式工厂网络,由单一工厂系统转向国际制造网络和全球制造虚拟网络,其分布木像以往以成本为导向强调集中,或以市场为导向趋于分散,而是更趋于战略区域的占领与出现,内部运作则更强调分布工厂间的协调与合作联盟,系统中的每一工厂如同网络的一个节点,节点的地理分布、横向协调、纵向布局与一体化已成为该网络的重要特征。制造全球化成为企业长期投资于世界各工厂后获取战略利益最为关键的挑战。

同时,制造全球化推进了虚拟制造的盛行,虚拟制造强化了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业务外包与特许经营等,使得具有战略性资源或核心能力的企业不必具有传统的企业实体(如设计、研发、制造场所或销售渠道),而凭借先进的信息沟通与管理手段,调集与整合其他组织(如设计研发机构、零部件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分销商)的力量,实现其全球化发展战略构想与目标。

三、走向全球化获取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下,缺乏持续性的发展(经营)是一个普遍的企业现象,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比提高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企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更加凸现。企业到底能否实现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在理论界虽还存在着分歧,但多数学者持肯定的观点。若企业能够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的活力,那么企业就能永葆盛年,实现持续发展。随着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它应当生存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永远生存下去。只要企业这个人造系统能够依据环境变化权变地变革其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支持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增强其适应能力,就可以保持持续成长(长寿)。避免消亡。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曾断言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甚至久盛不衰。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可实现持续发展,并且,在全球化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全球化谋求持续发展极具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然性

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新的竞争压力,加速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超竞争格局的形成,市场、竞争的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成为国际化甚至全球性的企业。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逆转与回避的必然趋势。应对全球化。被动的策略性行为终将导致企业的消

亡,而积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战略性行动才是企业的生存与全球化发展之道。

在21世纪,每个企业想要存活都得拥有全球化战略,没有这样的战略计划将无处逃生,只能随波逐流并受竞争所引发的每次暴风浪支配。在全球性市场的超竞争中企业被淘汰或灭亡,对于该企业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都是一个惨痛的结果和沉重的打击。因此,不论是否自觉与愿意,实施全球化战略,获取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谋求长久生存的可靠保证和必然选择。

(二)重要性

各国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如果不进行全球思维和行动,将会在未来处于竞争劣势,全球化的发展也意味着技术发展与战略重组的潜力。中国制造业企业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可紧紧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效整合与利用全球性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如在全球充分吸纳投资、共享信息;对引进国外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并通过自身研发与创新的扩散和协同效应,获取更多的创新技术;在那些熟练而受过良好培训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及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区域设立制造与服务中心),重构新颖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比较与后发优势,以及在全球容易地转移与杠杆竞争优势。

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意味着新的产品与市场机会,中国制造业企业可顺应市场全球化大力推行全球营销战略,开展全球经营,加快全球市场扩张与发展。而且,制造业企业是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重要支柱,其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与根本推动力。中国政府正积极实施优惠政策、制度大力鼓励与支持企业外向型、全球化发展。

四、较为成功而典型的全球化发展模式

对于被卷入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走向全球化已势在必行,在其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已通过推行独特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实现了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中成功走向全球化的典型代表。

(一)海尔持续发展模式

海尔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和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家电企业,它由1984年亏损147万元到2006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080亿元,取得了高速、持续发展,其产品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在海尔持续成长过程中,其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名牌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多元化战略(OEC管理模式)→国际化战略(市场链管理模式)→全球化品牌战略(“人单合一”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每次转变都加速其进一步全球化发展。

海尔的全球化扩张与持续发展主要借助其经济实力,进入全球家电产业链的高端,自建设计与生产中心,海尔已在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如在美国的洛杉矶、南卡罗莱纳分别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生产中心),以及推行其全球化品牌战略,自创品牌自建渠道,如在美国纽约建立了海尔贸易公司,从而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同时,坚持先难后易发展模式,即利用其构建的强大的产品创新力和品牌影响力所形成的品牌优势,采用先进军美国、欧盟等发达市场,然后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市场进入策略,在全球直接建立分厂,建设销售网络。推行“星级服务”营销方式,促进其全球化发展。

(二)格兰仕持续发展模式

格兰仕是一家全球化家电专业生产企业,是中国家电业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其从1978年创建至今,销售收入不断增长(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已达180亿元)且连年盈利,取得了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其产品旺销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格兰仕所取得的持续发展是通过从集聚战略(创建初期:主要经营轻纺业羽绒制品)→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成长期:以机会为导向,涉足轻纺业羽绒制品、家电业微波炉)→相关多元化战略(发展壮大期:基于核心能力内部扩张,剥离轻纺业务,聚焦家电业的微波炉、空调、小家电业务)的转变而实现。而其中制定的相关多元化全球扩张与发展战略尤为重要:通过采取创新的OEM模式与策略,推进微波炉主业的全球扩张,然后带动空调、小家电跟进发展,有力推动了格兰仕的全球化发展。

格兰仕把自己正确定位为OEM供应商——“全球家电制造中心”,采用“橄榄型”战略与跨国公“哑铃型”战略对接,专注于全球家电产业链上有比较优势(巨大市场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的低端——制造环节,选择有品牌实力的跨国公司作为OEM伙伴,采用它们的品牌,甚至是原料、生产设备与生产线,为其提供代工服务,实施大规模生产获取规模经济与低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并坚持先易后难的市场进入策略,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推动其全球化发展。

(三)TCL持续发展模式

TCL于1981年创办,在过去20多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家用电器制造企业之一。TCL主要通过资本运作获取市场,整合业务,不断盈利而实现持续发展。

TCL推行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特点不是直接在国外建厂,而是在国际市场上针对不同的经营区域、不同消费者结构层次,通过合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和市场,如成功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资组建TFE公司并控股经营彩电业务,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合资经营手机业务等,并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市场进入策略(先进驻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近的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步向欧洲、北美等地的发达国家市场扩张),同时“兼容并蓄”地使用并购后的当地品牌与发展自有品牌的多品牌市场战略加快其全球化发展。

五、走向全球化获取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着力点

从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尔、格兰仕、TCL的全球化发展实例中可看出,它们在全球化发展中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与道路,但最终都获得较大成功并实现其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向全球化、谋求不断发展中没有通行的持续发展范式,具体采取与推行哪种全球化战略(如间接出口/出口与进口联合,海外特许经营,自建海外分销公司,代工,战略联盟/合资/并购,自建制造与销售子公司,或当中的几种结合)走向全球化获取持续发展,一方面与它们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有关,即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它们应能切实把握住如下一些关键着力点。

其一,正确把握全球化发展战略定位与产业链链接发展模式的选取。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好好利用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及全球制造(虚拟)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识别、开发自身核心能力,将产业价值链上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作为其全球化发展的突破口,如:定位于上游设计与研发的,要加强创意与构思新颖性、设计独特性和领先技术的快速突破;专注于生产制造的,加强其制造网络中各工厂间的信任与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以及各自生产系统的改进与成本的降低;聚焦于下游市场、品牌、售后服务

的,加强销售网络与市场系统的全球延伸、全球品牌打造与管理、顾客服务优化。同时,应根据中国制造业产业的产品、技术、生产特点,优先选择产业链主导的链接模式在核心制造企业与配套制造、服务企业间建立密切的上下游链接关系,提升纵向产业集群优势,推进其持续发展。

其二,加强全球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及相应管理模式的配称。中国制造业企业应适时地进行发展战略调整,把握好战略转型中方向的识别与目标的确认、时机的选取与原则的明晰以及过程的监控。同时,在其全球化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理清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支撑功能的发挥(表1),提高其全球化发展战略转型和战略运作能力,进一步实现其纵深、持续发展。

其三,巩固现有产业并在全球不断发展新的主导业务领域。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能在现有产业体系中正确选择其优势产业进行专业化发展,获取优化的产业位势与竞争优势。为顺应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应积极加强产业平台建设,突破原有产业经营领域有限性的制约,推进产业调整、优化与提升,大力创造新产业,尤其发展具有新技术、新消费群体和新市场潜力等特征的新主导业务领域,并努力建立市场领导地位,不断获取与保持市场权力,促进其持续发展。

其四,仔细审视进入新市场所在国的制度状况。中国制造业企业须清楚了解不同市场所在国的制度差异,全面考虑该国的政治结构、社会体制、环保法律法规、开放性与进入壁垒、产品开发与知识产权、供应商基础与物流系统、品牌意识和管理体制、劳动与金融风险资本市场机制、会计标准等基本制度结构因素。选取恰当的市场进入模式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加速其全球市场扩张与发展。

其五。加速组建真正稳定的、具有全球视野与活力的高素质国际管理团队及研发与创新团队。中国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加强董事和经理层等高管人员的国际化,培育与储备大量进取向上、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管理人才及研发与创新人才,并加强各类人才整合与优化配置,切实组建多文化共存的国际管理团队与创新团队。同时,健全激励措施与机制,构筑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加强企业家及员工持续创新的物质利益驱动、企业家持续创新意识和精神、团队创新精神及企业持续创新文化的培育,从而为全球化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和推进持续创新提供所需的各类人才资源,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其六,大力加强学习能力的演进与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应选取合宜的组织学习类型与模式,建立开放、多向交流的学习机制,鼓励员工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技术,促进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显性化及新知识的创造。加快因知识与技术的扩散、共享、创造而实现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创新与整个产业价值链上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协作关系创新以及各创新项目的动态系统集成。阿时,应积极改进学习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促进外源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努力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不断突破发展上限,实现发展的继起性和存续性,持续推进其全球化发展。

六、结论

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日益呈现出的经济、市场、制造全球化已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不断走向全球化,谋求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结合对海尔、格兰仕、TCL在走向全球化并实现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揭示出切实落实上述关键着力点是中国众多制造业企业走向全球化获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责任编辑傅旭东)

猜你喜欢

持续发展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