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选拔性考试要求 坚持理性命题取向

2008-03-06

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2008年11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选题激情

黄 琼

2008年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施中考的第五年,也是全国各地新课改年级全面进入中考的第一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2008年同一个考区内没有再推出课改卷和非课改卷,而是统一为一套试卷了,——直接结果和标志就是,中考试题的套数显著减少。2008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教基【2008】6号)文件精神的第一年。这个重要文件的出台,是教育部在总结新课改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规范、新要求。文件里提出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决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明确要求,这已经和将会对2008年及其以后的中考命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动向? 2008年中考结束后,笔者抢在第一时间里搜集了101道中考作文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由此得出了“立足选拔性考试要求,坚持理性命题取向”的总体评价。

所谓的“立足选拔性考试要求,坚持理性命题取向”,主要是说在题型的选择上,摒弃了前几年一窝蜂式的盲目行为,不再以《语文课程标准》上说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作为第一标准(这样的要求更适用于平时的作文训练),而是着眼于保证考试公平、提高考试信度这个原则,选用了最有利于体现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和上述原则的题型。其中,有些举措是2007年中考就开始采用的,有些举措则是2008年的全新探索和尝试。

一、题型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不妨先来看看下面的表格,了解一下近年来中考作文题型的变化脉络和趋势。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4~2007年四年时间里,中考作文命题在题型选择上,均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所占比例居于10%以下的,为第三层级;居于10%~40%之间的,为第二层级;居于40%以上的,处在第一层级。需要说明的是,当备选项超过四个,而处在第一位置的一项所占比例超过40%、且与第二位置相距15%以上的时候,我们可以认定它就是绝对霸主——即常言的羊群效应中的“头羊”。再看其中的比例,我们发现,话题作文、选题作文等对学生的限制较少且写作自由度较大的开放式题型一直居于第一层级。这是因为,强调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新精神,命题者因此一改传统的非开放性命题趋向,首选了开放式题型,使得它们占据了中考里的绝对领先地位。

如果按照上述层级分类标准来看2008年中考作文试题,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种题型处于第一层级。因此,我们不妨按照20%以下和20%以上的标准来分类,就会发现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出于第二层级,选题作文、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出于第一层级。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笔者想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刻意将其分为两个层级,而是充分考虑了两种题型所占比例之间的差距——一般而言,差距控制在15%以内,才可以看做是同一个层级的。

位列开放性题型的选题作文和非开放性题型的全命题、半命题同属于第一层级的事实告诉我们,中考作文命题者首要的是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还是确保评卷公正公平的问题上,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更重视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尽量较少限制和束缚的,就会首选选题作文题型;更重视统一阅卷标准、提高考试信度的,就会首选全命题等题型。而且,选题作文所占比例从前三年的45%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34.7%,加上全命题题型的持续升温直到了2008年的28.7%,这都说明回归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属性、注重提高考试信度成为主流思想和行动。

二、半命题作文将成更重要“一极”

客观地讲,限制性过强或者开放度过大都有较大弊端,兼顾限制和开放才是上策。基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于理性认识,我们得重新审视兼顾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半命题作文。其实,从近年来的半命题题型的变化轨迹上,我们也能看出端倪来。

(一)所占比例持续上升。2004~2006年,半命题题型所占比例,一直位列12%左右,2007年升至17.5%,2008年更是升至20.8%——接近2004~2006年各年的两倍。特别是连续两年上升,可以预见这种题型已经和将会得到更多命题者的青睐。

(二)两种趋势同时指向“中间地带”。一是从以往的过于强调限制性转向相对的开放。在为保持教学稳定性而最讲究题型稳定性的省级考区里,天津市不再采用多年来坚守的全命题题型,而是改用了半命题题型(“,你好”);广东考区由多年沿用的全命题题型改为全命题和半命题兼顾(即“以‘脚步为标题,或自拟一个包含‘脚步这个词语的标题”。本题实质上是半命题,笔者注);安徽考区就由2007年的全命题题型(“我们的心近了”)改为半命题题型(“我在______中得到快乐”);二是从以往的过于强调开放性转向适当的限制性,于是选用了限制性相对较强的半命题。比如,江西考区就抛弃了沿用多年的话题作文题型,改用了半命题(“有时,我也想______”);辽宁考区不再用选题作文题型,改用了半命题(“因为有______”)。从最具典型性的省级考区的变化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来越多的“左”派和“右”派,都会向“中间地带”靠拢——这个“中间地带”,就是容易兼顾限制和开放性的半命题。这样的现实,启示备战2009年中考的师生们,一定要好好练习半命题作文。

三、选题作文在震荡下逐渐趋稳

似乎应和着达到历史最高峰的中国股市,选题作文也在2007年中考里达到了巅峰——57个考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它,所占份额高达45.2%。在连续三年的高位运行之后,2008年首次出现下滑。只是,选题作文的变化不同于2008年不断传说“已经见底”的中国股市,而只是理性回归——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比例和大局里。选题作文可以通过更换备选项来调控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尺度,易于面向不同层面的考生,是一种较好的题型。所以,笔者认为,这种题型不会出现“大落”的现象,只会是保持相对稳定。

从2008年及前几年的选题作文来看,其中出现的若干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一)兼顾稳定和变化。所谓的“稳定”,是指连续选用选题作文的考区数量较多,比例较大。其中,沈阳、大连、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山西、陕西、新疆、青岛、福州、河南、襄樊、黄冈等近三十个考区至少连续三年都是选题作文题型。所谓的“变化”,是指选题作文中备选项的题型不断变化。比如,广东佛山考区2007年是“半命题+材料作文”,2008年改为“全命题+材料作文”;四川眉山考区2007年是“半命题+话题”,2008年改为“全命题+话题”;四川成都考区2007年是“话题+材料”,2008年改为“半命题+材料”;湖南长沙市2007年是“全命题+半命题”,2008年改为“全命题+全命题”;如此等等。这样一来,以题型的延续性、稳定性促进教学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备选项的调整变化来规避猜题押题风险,促进广大考生全面备考。

(二)备选题量确定为两个。前几年,每年都有由三道备选题组成的选题作文。2007年,这种做法下降到两个考区:太原和莆田考区。到了2008年,笔者手头所见的33个考区中,全部都只有两个备选项。对照“有限开放”的命题原则,我们不难理解命题者的这种取向。

(三)坚持面向不同类型的考生。备选题目中,同一考区大都选用不同的题型。2007年,除太原(三道全命题题目备选)、永州和贵港(两道半命题备选)、莱西(两道话题作文备选)4个考区之外,其余考区均选用了不同的题型备选;2008年,更是只有长沙(两道全命题题目备选)、青岛(两道半命题题目备选)2个考区选用了同一种题型的试题作为备选项。这说明,之所以要用选题作文题型,是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 因为,同样是面对开放性题目,有同学觉得发挥余地更大,但是有同学会觉得宽不着边,难以定向;同样是面对限制性大的题目,有同学觉得指向明确,也会有同学觉得束缚太大。既然如此,命题者干脆就给出不同的选项,让考生自己去抉择。

(四)备选项里四大题型相对均衡。选题作文必须由两个以上的备选题组成,因此,其中构成的题型就需要我们研究。下面,是笔者统计的近两年选题作文备选项的有关情况。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组成选题作文的四种题型——全命题、半命题、话题和材料作文都很常见,它们所占比例都集中在25%上下。这与表一所反映出的情况大相径庭——仅仅看表一,似乎我们只需要练习好其中某一两种题型就行了;再看表二,联系到选题作文中的备选项不断变化的事实(面对选题作文题目,最后必须落脚到选定其中某一标题写作),说明我们一定要广泛涉猎各种题型,全面备考。

四、其他动向不一而足

(一)净题式全命题作文正在走红。对于全命题作文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它会一路飘红,保持很高的出场率。在当前命题思想主导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需要强调的是,不设置导语、仅仅出示标题和写作要求的全命题(笔者姑且称其为“净题式全命题作文”)已成为此类考区的首选——2007年,仅有上海、德州、内江、绵阳、广东、茂名6个考区是净题式全命题作文,占全部24个全命题考区的25%;2008年,北京卷(“向前,向前,向前!”)、上海卷(“我眼中的色彩”)、烟台卷(“美丽的瞬间”)、盐城卷(“温暖的时刻”)、扬州卷(“回家”)、丽水卷(“想飞就能飞起来”)、常德卷(“和你在一起”)、株洲卷(“温暖”)、娄底卷(“梦”)、云南卷(“我爱我的家”)、内江卷(“仰望天”)、茂名卷(“因为有了爱”)12个考区全部是净题式全命题作文,占全部29个全命题考区的41.4%,同比增加了16.4个百分点,增幅可谓相当大。这样的新情况,既说明命题者尽量选取表意明确、指向具体的全命题,也希望考生增强审题和打开思维的能力。在备战全命题时,一定要注意应对这种新挑战。

(二)材料作文出现明示写作内容的倾向。材料作文的一大特点是,面对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话题得由写作者自己探寻。可是,材料暗含的话题有多个,写作者选定的话题只能是唯一,还是相关话题都行?如果相关话题都算是切题的话,那一个材料相关话题可以达到十多个,这种情况下怎么样避免跑题?怎样统一评分标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界,使得材料作文也一直处于弱势位置。纵观2008年的中考材料作文题目,我们发现,命题者正在努力发挥材料作文的长处,努力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在材料中明示写作话题。以往的做法是,给出两则甚至三则材料,让考生找出它们的“交集”作为话题。但是,这样做无形中延长了读题时间,增大了审题难度。现在的做法是,在一则材料中确切地告知话题。比如,沈阳卷题一是这么处理的:开头给出“吉姆·罗恩总喜欢向周围的人传授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向蚂蚁学习,因为它们有四部关于成功的哲学”一句话,然后分条列举出“深谋远虑”、“永不放弃”、“全力以赴”、“积极进取”四条成功哲学,并分别进行解说。这样一来,写作话题就变得非常明显了。类似做法的,还有镇江卷、柳州卷题二等。二是直接给出应写话题的意义阐释。比如。台州卷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互相对待”,首先就锁定了写作话题。兰州卷题一也采用了这种做法。三是在过渡语中明示写作重点或者切入角度。比如,武汉卷的题目里,三言两语陈述材料之后,给出了“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要抓住“一句话”,写出其带来的力量及其产生力量的原因。以上做法,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材料作文的写作话题更加明确,让作文评分标准更加统一。

(三)话题作文将会进入谷底坚守期。话题作文已经走过了巅峰,回归到2001年刚刚横空出世那几年的状态。虽然它已经处在第二层级,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2008年的话题作文考区里,济宁、随州、孝感、遵义、巴中5个考区属于连续三年启用话题作文的考区,应该算是坚定的“话题作文派”;杭州、金华、宁德、梅州4个考区改变以前的题型,新(或重新)采用话题作文,说明不时有命题者会记起这种题型来的。另外,有16个选题作文考区也选用话题作文作为备选项,说明涉及话题作文的考区一共达到了25个,占全部101个考区的24.8%。这么高的比例暂且不说,就说选题作文考区里备选题型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也说明话题作文随时都由可能出现在某些中考试卷里的。

(四)连续三年不断变化题型的考区大幅增加。按照中考命题“三年一调整”的惯常做法,往年中考作文题型一般要保持三年,第四年作出新的选择,然后保持三年不变。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保持着一年一变题型的只有荆州等少数考区。但是,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太原、济南、临沂、德州、潍坊、威海、苏州、扬州、盐城、丽水、台州、金华、安徽、宜昌、荆州、仙桃、云南近二十个考区连续三年来采用不同的题型。这样现象的背后,有可能是这些考区的中考语文命题者在不断调整,但是,更明确的是,中考命题组织者把避免猜题押题、扩大备考准备范围、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放到了比保持教学连续性更重要的位置。

少年是激情满怀的年龄,写作更是需要激情铺垫和相伴的。所以,我们的命题者在题型选用上突出和保持理性的同时,很是注意昭示和点燃激情。第一,他们着意拟出饱含激情的标题,比如“向前,向前,向前!”(北京卷)、“______的呼唤”(长春卷)、“那一刻,我们______”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二选一(河北卷)、“聆听______”(苏州卷)、“激情,在心中点燃”(泰州卷)、“下雨天,真好”(温州卷)、“想飞就能飞起来”(丽水卷)、“幸福像花儿一样”(漳州卷)、“心灵的地震”和“明天的太阳是新的”二选一(长沙卷)、“这一天,让我铭记”(南充卷)等等。可以这么说,这类“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叶圣陶语)、应和青春心理、激荡学生情怀的题目比比皆是。第二,在内容上既蕴含时政热点,又关照学生实际。比如,北京题“向前,向前,向前!”、天津题“______,你好”、重庆题二“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吉林题二“关于记住我们的老师的材料作文”、河北题一“那一刻,我们______”、陕西题一“难忘那张______脸”、莆田题“以‘记一件难忘的事为副标题”、成都题一“震撼心灵的______”、眉山题二“战胜自己,坚强起来”、资阳题二“不可忘却的记忆”、南宁题“一个让我______的日子”、梧州题“真情”、茂名题“因为有了爱”等等,你可以写大我、描大爱,聚焦时代热点,倾向于社会生活的思考而表现公共价值观;也可以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出发,面向自己内心情绪的体验,写小我、描小爱。前者可以表现思想高度,后者可以寄托真情实感。这样一来,让激情积蓄于广阔的生活之中,也给了激情一个火热的爆破口。第三,命题者特意拟出饱含激情的导语,努力实现以激情带动激情、以激情点燃激情的目的。比如,深圳卷、广州卷、眉山卷、黄石卷、襄樊卷、荆州卷、宁德卷、温州卷、徐州卷、南通卷、济南卷、大连卷、沈阳卷、天津卷等,都是用诗化语言引导,让人读后如坐春风,立生写作激情。可以预见,重视渗透、启发和点燃激情,也将成为来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选题激情
萌动的激情
新年刊
初三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初三
选题有误
命题作文“过程的魅力”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