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浴火麒麟

2007-12-25李成轩

现代兵器 2007年12期
关键词:步兵战车

李成轩

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大型主题展览会上,我国史无前例地以开放的态度展示了一大批最新型武器装备,这里面有犹若快马长枪的ZTZ99型主战坦克、仿同雷霆重戟的PLZ0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好像海右猛锤的DF21型中程弹道导弹、几似硬弓利箭的HJ9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更有刚刚在“和平使命-2007”上合组织反恐联合军事演习中锋芒毕露的JH-7A型“飞豹”歼击轰炸机……然而,真正引起资深军事爱好者和国外军事观察家关注的,还属首次在正式场合公开亮相的新型步兵战车。本文根据国内外媒体(包含国外专业军事网站)的报道,探究其发展历程,并对其技术性能、设计背景和战术意图进行简单分析。

发展历程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外的军事观察家对中国陆军装备关注的焦点,一直集中在主战坦克的发展上,对于步兵战车的发展报道则少之又少。直到2003年初,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才根据中国某军事网站上流传的图片,判断我国正在发展一款新型步兵战车。2004年初出版的《汉和防务评论》刊登了一篇《由新步兵战车研发看中国陆军装甲兵器设计思想》的文章,在对中国新型步兵战车进行浅尝辄止的分析后,提出了老生常谈式的批评,并言之凿凿地声称:“中国的二代步战车底盘设计依然充分考虑了战略空运的需要,具备很强的空降兵步战车的特征,二代步战车变型还可能装备正在组建之中的机械化空降部队”。2005年年初,中国空降兵专用轻型步兵战车(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该步兵战车的代号为ZBD03)在军事演习中公开亮相后,使以上片面判断变得滑稽可笑。从目前已公开的外观特征和总体布局来看,二者关联甚少。同年,在中国多个军事网站上流传出我国新型步兵战车的另外一个讯息:其官方名称为ZBD97型步兵战车,随后这一代号被包括《简氏防务周刊》在内的诸多西方军事传媒广泛引用,国内相当部分军事书刊也采用了这个未经证实的称谓。截止到本文发稿之时起,该说法也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证实,在此次成就展上,其展览铭牌亦采用“新型步兵战车”宣示。本文采用“ZBD97型步兵战车”这个称谓,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对个中说法绝无同意和证实之意。

2006年早些时候,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报道中,广州军区某部训练的画面上赫然出现了被称为ZBD97型步兵战车的身影,这说明其已经批量进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有意思的是,按照我国大型地面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该步兵战车通过军方定型试验的时间应为1997年,然而ZBD97并没有出现在国庆五十周年阅兵仪式上,较其晚两年定型的ZTZ99主战坦克,在其间可谓是大出风头。乃至在2003年初流传于网路上的图片来看,当时的ZBD97显然仍处于试验阶段,大量装备部队更是2006年前后的事情。那么,从1997年到2006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这款暂时被称为ZBD97的步兵战车究竟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相信若干年后只有官方信息解密时,我们才能解开这层层迷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所说的ZBD97步兵战车发展历程,更多的是指该车走入大众视线的过程。

总体布局

无论是2003年首先曝光的图片,还是在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ZBD97几乎毫无差别。从整车布局来看,该车采用传统步兵战车设计:动力舱在前,其左侧为驾驶舱,战斗舱居中,载员舱居后。车体呈箱型,由轧制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值得注意的是该车的轮廓十分宽大,和旁边的ZTZ-99主战坦克相比,ZBD97步兵战车的车体高度就接近前者的炮塔顶部。该车继承了中国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一贯的设计风格:前下装甲和前上装甲使车体前端呈楔形,前下装甲以大倾角向内倾斜,前上装甲以小倾角向内倾斜,一直延伸到车长处炮塔座圈前沿。车首有一个大尺寸机械升降式防浪板,平时收紧贴靠前下装甲,进行水上机动前靠液压机械装置将防浪板升起。该车车顶水平,炮塔后部载员舱车顶向后下方倾斜。车体两侧竖直,一改往常向内倾斜的风格。车尾竖直,有一扇传统的右开尾门。

和传统中国履带式装甲车辆不同的是,ZBD97动力舱的布置更接近西方风格:右侧为三个串联装矩形散热器,左侧为一大尺寸正方形动力舱盖板,在动力舱后缘炮塔根部为一多空组合式发动机进气滤清器。驾驶舱采用了带有东方风格的串联式双人布局,舱盖采用传统的椭圆形盔式左开舱盖。其前舱舱门前面安装有三个呈扇形分布的潜望观察镜,其后舱在车体左侧安装有一个侧视观察窗。值得一提的是,后舱的舱门、舱盖和ZSD89型装甲输送车有着显著区别:后者驾驶舱后舱为车长席,其顶部车长舱盖总成可旋转360°,舱门体顶部有一扇可以开关的半圆式舱盖,在舱口旋转塔前缘安装有一具车长潜望观察镜和一盏白光探照灯。ZBD97步兵战车驾驶舱后舱的细节变化,笔者认为其乘员的身份有可能发生变化,具体设想下文另行探讨。

在ZBD97步兵战车的战斗舱上方安装有一中型炮塔,它并没有采用西方流行的偏置设计,与车体中轴线基本吻合。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详见航空业出版社《引进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技术论文集》),该炮塔系我国引进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的战斗部技术改进生产而成。炮塔为圆形扁平多棱结构,正面180°区域内安装有一层向后上方明显倾斜的附加装甲板,和炮塔之间以螺栓固定,在炮塔侧面的附加装甲钢板上各安装有一组3联装烟幕弹发射器。炮塔为双人结构,按照BMP-3步兵战车炮塔的布局,车长在右,炮长在左。二人座席上方均有一扇向前开启的顶舱盖,其中车长席的顶舱盖为扇形,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潜望观察镜,炮长席的顶舱盖为圆形,其舱门左侧安装有一个侧视潜望观察镜。在炮塔顶部有四具光电设备,在车长舱口前方安装有一具大尺寸昼夜观瞄镜,在炮长舱口前方和右侧各有一具光电观瞄镜,其中前面的观瞄镜尺寸较大,右侧观瞄镜较小,据称后者是炮射导弹制导所用。在炮长前面观瞄镜的左侧安装有一盏白光探照灯。在炮塔后部中央位置安装有一个多孔光电仪器,与笔者在北京国防电子展览会上看到的激光告警/光电干扰器颇为相似。该炮塔前中央位置安装有一联并列武器组,主炮为一门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其右侧的30毫米机关炮和主炮刚性连接,其左侧并列安装有一挺7.62毫米车载机枪。主炮和副炮均没有身管抽烟装置和炮口制退器。和早期的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相比,ZBD97步兵战车的炮塔取消了车长指挥塔上的红外探照灯和炮塔正面右侧的红外探照灯,以及主炮尾部上方的激光测距仪。和最新型的BMD-4空降步兵战车战斗部(BMP-3步兵战车采用统一制式战斗部)相比,ZBD97的昼夜观瞄仪器显然要稍逊一筹,不过后者的激光告警/光电干扰器在目前俄罗斯装备的步兵战车上没有发现,仅出现在俄罗斯武器展览会的展品上。

ZBD97步兵战车的载员舱顶部向后下方微微倾斜,其顶部有两扇对开的矩形顶舱门,在载员舱右侧中部安装三防装置进气滤清器。载员舱尾部竖直,安装有一扇传统的右开单扇大尺寸矩形尾门,尾门上部中央有一小型观察窗和一个水滴型带有球型枪座的射击孔。在尾门两侧中央位置各有一个拖曳钩,在尾门两侧下部各有一个喷水推进器喷口。这和我国传统的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多采用履带划水和螺旋桨推动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结合该车首部的大尺寸机械升降式防浪板,可以明显地看出该车对水上机动能力的重视。该车载员舱两侧的车体上各有一小型观察窗和一个射击孔,有意思的是,在国内一些军事杂志刊登的ZBD97原型车上,其载员舱两侧各有两个观察窗,不知为何缘故定型车取消了其中一个观察窗。值得一提的是,该车载员舱顶部没有任何潜望观察镜,这和世界步兵战车载员舱重视对外观察能力、克服士兵在封闭空间内眩晕感的设计潮流有着很大的不同。

ZBD97的行走系统在我国的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中可谓独树一帜。该车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侧各有六个负重轮,两个托带轮。负重轮为小直径双轮缘负重轮,履带为双销双面双板挂胶履带。在第一负重轮、第二负重轮和第六负重轮上各安装有一个液压减振器。负重轮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布局:第二负重轮和第三负重轮间距较近;其他负重轮间距均衡且较大。这种布局在我国的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得到广泛使用,ZSD89装甲输送车车族的GBL130型履带式装甲布雷车、ZJX93型履带式装甲抢修车和ZHB94型履带式装甲补给车上都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联邦德国刚刚装备部队的“美洲狮”步兵战车的负重轮布局和ZBD97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ZBD97的悬挂系统为十分先进的油气弹簧悬挂。当然这一点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油气弹簧悬挂在我国地面武器系统中已经运用多年,PLZ96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装甲底盘即为油气弹簧悬挂。

技术猜想

由于ZBD97步兵战车刚刚装备部队,有关其技术资料在我国现有保密制度下不可能短时间为公众所知悉。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地面武器研究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惯例,以及这次展览会上的ZBD97步兵战车的外观,对其进行简单的技术分析和推测,仅供诸位军事爱好者玩味。

首先从该车的动力舱来看,该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散热器采用了向右偏置的方式,不在动力舱的正上方,可以判定没有采用我国第二代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和其他武器底盘通用的风冷式道依茨BF8L413FC或BF12L413FC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水冷柴油发动机的可能性较大。一种来自西方军事研究机构的说法是,ZBD97的动力系统和ZTZ99主战坦克采用的8V150HB柴油发动机有极深的渊源,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我国兵工科技部门的证实。笔者在成就展上,对ZBD97的外观进行了仔细观察,没有发现任何显示发动机型号和技术规范的铭牌。该动力系统的散热器右侧带有折叠合页,可以向右上方开启进行检修保养。有意思的是该散热器明显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紧密连接,第三组与前两组之间有一定间隙。笔者以为前两组散热器应为发动机散热器,第三组为传动系统散热器。对于有人认为第三组为车内空调系统散热器的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根据,毕竟在动力舱边缘如此狭窄局促的区域内再安装空调系统不甚理想。值得注意的是,该车动力舱顶部除了一个大尺寸方形舱盖外,再无其他开口。由此笔者以为该车极有可能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动力传动一体化的动力组合。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变速箱的保养和维修可以在开启统一舱盖的情况下完成。从该车采用了大尺寸的发动机进气滤清系统和两个排气管道来看,该车的发动机功率应该远远超过BF8L413FC柴油发动机的235千瓦。从生产BF8L413FC柴油发动机的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公司来看,该公司最先进的BF8M1015CP/MV 型水冷柴油发动,最大输出功率已经达到440千瓦。尽管ZBD97究竟采用哪种柴油机,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笔者以为其发动机的技术水准应该不输于BF8M1015CP/MV 型水冷柴油发动机。限于外观资料,其传动系统性能无处猜想,笔者就不再作深入探讨。不过,鉴于ZBD97的动力传动舱在前,喷水推进系统在后,其传动系统设计应该十分精妙,定然不像BMP-3步兵战车那样为兼顾水上性能和步兵战车乘员上下车问题,而不得不在发动机上动脑筋,以至于捉襟见肘。

长期以来,我国在动力技术上的发展差强人意,大多数军用装备都存在“心脏病”问题,地面武器也不例外。以第二代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为例,大多采用我国于70年代后期引进德国道依茨技术生产的BF8L413FC风冷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只有235千瓦。ZSL92轮式装甲输送车和ZSD89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战斗全重均在15吨左右,也就是说二者的单位功率在15.6千瓦/吨左右。虽然说这一数据并不输于西方同类车辆,但是其最大功率也就决定了我国的装甲车辆战斗全重只能在15吨左右,动力冗余的局促决定了我国第二代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强调防护能力。也许有人要说,采用12缸的BF12L413FC柴油机不就解决了动力冗余不足的问题了吗?殊不知虽然BF12L413FC柴油机368千瓦的最大输出功率接近西方步兵战车的平均水平,但是其较大的自重和体积又需要扩大动力舱的容积和架构,由此会带来一连串的机械难题。毕竟设计装甲作战车辆,不是小朋友过家家搭积木那么简单。改革开放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发动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以BF8M1015CP/MV 型水冷柴油发动为例,该发动机和BF8L413FC风冷柴油发动机体积和自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最大输出功率提高了80%左右,和西方主流车载发动机基本处于同一水准。由此不难想象我国车载柴油机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地面武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以440千瓦的动力输出,一般说来可以支持战车的战斗全重达到25吨左右。如果考虑到这一功率有可能需要支持ZBD97水上推进系统的话,那么其可以支持的战斗全重也应该在20吨左右。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ZBD97和我国原来装备的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相比块头较大了。

鉴于ZBD97步兵战车采用新型的水冷柴油发动机,相对于我国第二代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采用的风冷柴油发动机较高的燃油消耗而言,且不说前者宽敞的内部空间足以搭载更多燃油,即便同等油份的情况下其最大行程也应该不输于ZSD89装甲输送车的500公里。至于最大公路速度,笔者以为应该在ZSD89装甲输送车的65公里/时左右,应该不会超过BMP-3步兵战车的70公里/时。笔者以为,无论是从技术成熟度,还是从设计背景来看,评估ZBD97步兵战车水上机动能力的参照物,最合适的莫过于ZTS-63A水陆坦克。不过鉴于前者并没有像后者那样在车首和车尾加装大型浮箱等措施,估计其水上推进速度应该比ZTS-63A水陆坦克稍逊一筹。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是,ZBD97的水上推进速度应该在20公里/时左右。对于这一评估的意义,笔者会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从ZBD97步兵战车的侧后方看上去,整车线条是很有意思的,整车明显带有前倾,这总让人感觉该车载员舱十分短。根据笔者现场目测,发现ZBD97载员舱的长度和三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并肩而立的宽度相近,如果车内为两排座椅,其载员舱内搭载的士兵数量应该为6名。考虑到车体后部喷水推进器的进水通道势必通过载员舱两侧下部,其坐席应该是相对而坐,这样可以将坐席下面设计进水通道,最大化地利用车内空间。这里有必要多罗嗦几句的是:以往我国陆军作战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使用的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载员舱一般搭载8~13名士兵,而ZBD97压缩搭载步兵数量,则极有可能意味着我国陆军最小作战单位——步兵班的编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里我们先看一下原有战车战斗编制,以我国ZSD89式装甲输送车(WZ534)为例,其搭载编制为2+13(即两名乘员和十三名步兵),乘员是驾驶员和车长,分列驾驶舱前后,载员舱13名步兵分三列(左5右5中3)乘坐,高射机枪手不占用乘员编制,下车作战时和其他12名成员一同下车编入战斗小组。与ZSD89车体底盘完全相同的ZBD90,在撤掉12.7毫米高射机枪塔之后加装了ZPT90型25毫米机关炮单人炮塔,其编制改为3+8(即三名乘员和八名步兵),车长和驾驶员的位置没变,乘员编制增添了一名不下车作战的炮长,下车作战的步兵班编制为8人。而我们可以看到ZBD97的驾驶舱还是串联双座,炮塔变成了双人炮塔,这在我军的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发展历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那么ZBD97的搭载编制会不会是4+6呢?显然不是!我们可以看到ZBD97驾驶舱后座的舱门前没有任何潜望观察镜,而侧面车体上赫然有一组观察窗和射击孔,传统的供车长通讯电台使用的天线基座,却由驾驶舱后席转移到炮塔的右席。由此我们不难判断,ZBD97步兵战车驾驶舱后席乘坐的应该是一名步兵,而不是步兵战车的乘员。也就是说ZBD97步兵战车的编制应该是3+7(三名乘员和七名步兵),其搭载人员布局和BMP-2步兵战车完全一致。有幸的是,在成就展的最后一个展出日,工作人员在检查ZBD97步兵战车的时候打开了其后舱门。尽管时间短暂,但是我们还是清晰地看到,其载员舱正如笔者最初设想的那样:6名步兵分列两侧相对而坐。

在没有详细数据的情况下,对一款地面装甲作战装备的防护能力进行评估十分困难。ZBD97步兵战车的真实防护能力,恐怕只有在若干年之后才能得到可观的评估依据。不过众所周知,东方设计风格的地面武器装备素来把火力诉求放在首要位置,机动性次之,防护性能的诉求往往居后。不重视人机环境的传统在近些年中国地面武器的设计中得到长足改进。事实上,作为一个强调水上机动能力的地面武器装备而言,对其防护能力有过高的期许是不现实的。ZBD97的全车装甲应该以抵御12.7毫米高射机枪的打击为主,在安装了一面大型防浪板之后,其前部装甲如果能够抵御20毫米机关炮射击的话,那真可谓是“善哉,善哉!”。只有某些西方军事观察家对东方地面武器装备“不重视”防护能力的设计风格大加指责,笔者以为其认识更多的不过是片面深刻。在现代高科技高透明度的战争中,如果不能做到“先敌发现、先发制人”,恐怕也就只能得到“发现即被毁灭”的命运了。当然,ZBD97步兵战车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安装了光电干扰/激光告警设备,对于光电制导反坦克导弹/智能弹药有一定的预警和干扰能力,有了主动防御的技术基础。

设计思想评估

也许有读者较为疑惑,在上文中笔者为何没有对ZBD97的火力性能进行评估。众所周知,随着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的引进,国内军事传媒对其火力打击能力已是分析再三。与其全无新意地重复前人之路,笔者更愿意从整体设计上对ZBD97的作战背景进行一番探究。

坦诚地讲,尽管我军从成立迄今已八十年了,其中不乏闻名世界的经典战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军地面擅长于以步兵和摩托化步兵进行作战。虽然解放后装备了先进的地面武器,然而我们毕竟没有真正的大型装甲集群作战经验。对于步兵战车的研制与使用,可以参考的战斗经验更是寥寥无几。第一代步兵战车ZBD86严格的讲是对前苏联BMP-1步兵战车的仿制,其装备的意义不在于技术性能有多么先进,更多的是对步兵战车协同坦克作战理论的探究和实践。而ZBD97步兵战车的战术思想则意味着我军新时代地面作战理论的发展。

上溯到2004年的北京国际军事后勤技术展览会,国内有关厂家展出的一款水陆两栖油料补给车和BMP-3步兵战车的底盘甚为相似,一些人认为这和我国发展的新型步兵战车有极深的渊源。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水陆两栖油料补给车的设计。该车动力舱在前,驾驶舱在动力舱左侧,为串联双座。其中后座舱门前方安装有一个高射机枪塔,外侧安装有通讯设备天线基座。车体后部为油料储藏舱,有一扇右开尾门。从整车布局来看,该车和BMP-3步兵战车动力舱后置、载员舱前置的设计大相径庭,和ZBD97步兵战车极为相似,甚至二者的车首设计如出一辙。但是对于履带式车辆来说,往往其负重轮的布局决定了履带式车辆的机动能力和整车重心布局。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款水陆两栖油料补给车和BMP-3步兵战车的负重轮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二者第一负重轮和第二负重轮、第四负重轮和第五负重轮之间的间距较小,并且这种间距几近相同;第二负重轮和第三负重轮、第五负重轮和第六负重轮之间的间距较大,间距也几近相同。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二、第三负重轮看成一组,把第四、第五、第六负重轮成一组,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分列完全一致。而ZBD97的负重轮设计和以上二者截然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BMP-3步兵战车的底盘和水陆两栖油料补给车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但是与ZBD97步兵战车之间的渊源恐怕相去甚远。随着与ZBD97同底盘的维修/补给车出现在作战部队的行列,更加彰显出2004年北京国际军事后勤技术展览会上的某型水陆两栖油料补给车,其更多的应该是我国军工部门在消化吸收BMP-3步兵战车基础上研制的外贸车型。该车型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新型步兵战车的研制提供了借鉴意义。

既然BMP-3步兵战车底盘与ZBD97步兵战车底盘之间的渊源相去甚远,那么前者的设计思想对后者的技术评判还有意义吗?笔者以为,这两种步兵战车采用了相同/相近的战斗部,只有真正理解了前者的设计思路,才能对后者有一个客观深入的认识。众多军事观察家在研究BMP-3时,往往对其强大的战斗部火力组合深究其理入木三分,而对车体两挺航向机枪的作用则浅尝辄止。那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此前相关的军事观察家对BMP-3战术意图的设定:从该车动力系统后置、过于强调水上机动能力和战斗部独一无二的强大火力来说,应该是前苏联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停止发展水陆两栖坦克之后,把水陆坦克的功能“嫁接”到步兵战车上的结果。但是如果简单的认为BMP-3是“水陆坦克和步兵战车二合一”的话,那么BMP-3驾驶舱的设计则显得匪夷所思。我们来看一下BMP-3步兵战车的驾驶舱设计:驾驶舱在车体前部中央位置,呈弧线型排列有3个座席,中央为驾驶员座席,两侧的座席分别搭载一名步兵,并分别控制车体两侧的航向机枪(航向机枪的射界可以在小范围内活动)。以公允的眼光来看,BMP-3战斗部的30毫米副炮与当时西方主流的25毫米主炮相比,在火力性能上已经明显占优,再加上了100毫米主炮并配备上炮射反坦克导弹之后,其打击能力无疑已是“惊世骇俗”,何必在车体前方再加装两挺航向机枪呢?这种貌似画蛇添足式的武器布置究竟有何用意呢?

在西方著名军事杂志《简氏国际防务评论》上,著名的军事评论家奥戈凯威斯(R.M.OGORKIEWICZ)曾经这样评论:“某些俄国军事专家称BMP-3步兵战车为‘世界上最优良的装甲车辆之一。但是从更务实的角度上来说,BMP-3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极端例子,即试图让步兵战车平台担负多重角色,即便是这些角色都不是特别突出”。如果从这个思路上来看,BMP-3扮演的角色绝非“水陆坦克和步兵战车二合一”那么简单。考虑到该车在诡异的驾驶舱结构和战斗部密集的武器布置之外加装了两挺航向机枪的设计,又赋予了BMP-3以坦克火力支援车的角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BMP-3步兵战车有着“步兵战车、水陆坦克和坦克火力支援车三合一”的作用。关于BMP-3的战术意图不是本文所探讨的,笔者在此不厌其烦地剖析BMP-3的角色,在于追溯我国兵工系统在对其技术吸收借鉴的同时摒弃了哪些角色。也就是说,ZBD-97步兵战车采用了与BMP-3迥异不同的行走系统和总体布局设计,在于二者不同的作战背景构想。

从军事后勤装备展览会展出的水陆两栖油料补给车的样车和《引进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技术论文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我国要完整仿制BMP-3步兵战车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之所以没有在ZBD97步兵战车上继承BMP-3的底盘设计,而采用了主流步兵战车的底盘结构,应为摒弃“坦克火力支援车”的角色。也就是说ZBD97相对于BMP-3来说,简化了武器系统的复杂构造和繁赘的战术意图叠加,使前者真正回到“步兵战车”的角色。也许有些军事爱好者难免疑惑,即使“强调”ZBD97步兵战车的本色,为何又采用了BMP-3强大的战斗部,而没有采用我国研制用于装备ZBD86B步兵战车、ZBD03伞兵战车和ZSL92改进型轮式步兵战车、主炮为30毫米口径的新型炮塔呢?这是由我国新时期陆军部队作战的任务或使命所决定的。基于我国的现状,新时期发展装备必须服从跨海登陆作战的要求。

战术运用

从上个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期的十几年中,我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登陆军事演习。这充分展示了我军新时期建设中取得的长足进步,但是其间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具体来说,部队整体登陆速度较慢,空中多层次支援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亟待提高。这才有了近些年来我们不断看到一大批新型登陆作战武器陆续装备部队,例如类似美军AAAV的中国新型两栖突击车车族、ZTS63A改进型水陆坦克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新型装备和传统装备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之处。

首先,从我国现有两栖登陆装备来看,我国新型两栖突击车车族的水上机动能力据推测应该大于30公里/时;ZTS63A改进型水陆坦克的机动能力勉强接近前者的标准;而ZSD63装甲输送车、ZBD86步兵战车、ZSD89装甲输送车、ZSL92装甲输送车等传统装备的水上速度远低于以上标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登陆的坦克部队和装甲人员输送部队的机动能力存在很大差距,很难实现在登陆过程中协同作战。事实上,步兵如何有效支援先头的快速突击力量,是我国这个把登陆作战视为陆军战略任务的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尽管新型两栖突击车车族虽然具有可观的水上突击能力和兵员搭载能力,但是考虑到该车高昂的造价和复杂的水上机动辅助设备,广泛装备于陆军部队并不现实,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该车图片多是海军陆战队的涂装。而ZBD97步兵战车出色的水上机动能力应该能够弥补老式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的劣势,协同ZTS63A改进型水陆坦克作为第二波登陆攻击力量。

其次,尽管我国已经装备了以“雷石”-6为代表的精确打击弹药和WZ-10新型武装直升机,但是应该看到我军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能力还有所欠缺。更何况在获得滩头阵地的控制权之前,不具有水上机动能力的ZTZ96/99主战坦克、PHZ89火箭炮和PLZ96型122榴弹炮等重型装备是很难施展拳脚。面对诸多的岸防火力点和装甲车辆,ZBD97既可以使用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发射反坦克导弹攻击敌方坦克,或使用高爆榴弹对混凝土构造的敌火力点或者是集结步兵进行毁灭性打击;同时也可以用30毫米副炮对低价值轻型装甲车辆和高度威胁的空中目标进行有效打击。显然ZBD97这种强大的复合攻击能力,要比只有一门30毫米主炮的ZBD86B步兵战车更适合支援水陆坦克的快速突击。一旦ZBD97接近或者登上滩头,所搭载的步兵可以根据车长的作战指令随时快速遂行下车作战任务。相比较而言,BMP-3步兵战车由于其兵员座席过于分散和迁就发动机的布局致使尾门狭窄,给士兵执行上下车作战任务带来了不便。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ZBD97具有着极强的登陆作战色彩,并且兼顾着传统步兵战车的战术运用特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我们只看到南京战区和广州战区的地面部队率先批量装备了ZBD97的原因吧。毕竟这两个战区担负作为先锋部队和主力军统一祖国的作战使命。

总体评价

事实上,从步兵战车诞生的那一刻起,东西方对于步兵战车的作战使用和设计思路一直存在着迥异的理解。随着VBCI加入法国陆军行列,西方国家的步兵战车彻底完成了重装化的进程,而由于前苏联解体导致的种种混乱,致使东方步兵战车的发展失去了主导力量,我国在借鉴和吸收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战略目标研制出的ZBD97步兵战车为世人所瞩目。从该车的表现来看,基本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在地面武器发展上的成就,迎合了当前地面部队机械化作战的国际思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ZBD97步兵战车上还存在着迁就登陆作战和南方水网地区作战致使被动防护能力有限的弊端,在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上更有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ZBD97步兵战车应该只是一个“阶段车型”,而非“目标车型”。也许在其基础上的改进工作已经陈列在设计师们的案头。(编辑/桅子)

猜你喜欢

步兵战车
“地表最强”两栖战车多项性能居世界第一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囧版三国之无敌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