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娃哈哈”之争留给民族品牌什么

2007-07-07马红漫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6期
关键词:宗庆后娃哈哈合资企业

马红漫

备受关注的达能与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之间的矛盾,在经历短暂的“五一”休假沉默后再次爆发。5月9日,达能集团正式启动法律程序,要求娃哈哈合资企业的董事长宗庆后代表合资企业起诉“未经合法授权”、“非法销售”与合资企业相同的“娃哈哈”品牌产品的杭州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

在外资汹涌的并购浪潮中,民族品牌的生命力受到了拷问。“娃哈哈”将何去何从成为了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也由此引发了对民族品牌发展轨迹的讨论。

并购危机下的民族品牌

实践证明,如果一家企业试图进入一个新兴市场,其在品牌拓展上无疑将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而且还可能遭遇原有市场中各种力量的排挤。因此,许多外来企业往往选择运用资本的力量拓展品牌。近年来,达能集团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上攻城略地,主要依靠的就是资本力量。

现今,位列世界500强的达能集团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除了已收购娃哈哈的39家企业和乐百氏98%的股权之外,还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以及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同时,达能还收购了乳制品企业蒙牛50%的股权和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均是行业的排头兵。

杭州娃哈哈与达能集团的合作始于1996年。最初,杭州娃哈哈是合资公司最大的股东,握有49%的股份。其余的股份由达能与百富勤分获。然而,令中资企业始料不及的是,由于东南亚金融风暴,百富勤将其股份转让与了达能集团,使后者一跃成为了合资企业的控股股东。原有股权平衡的打破使得杭州娃哈哈丧失了主导性的发言权。

然而,杭州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并没有把控股权旁落他人看得太重。这位曾创建遍及中国软饮料销售体系的民营企业家,对于自己在合资企业中威信自信满满。以至于当达能集团要求以协议的方式给“娃哈哈”商标的使用设定门槛时,这位豪爽的企业家也草率同意了。殊不知,正是由于10年前的这一纸契约,宗庆后实际上失去了对“娃哈哈”商标的控制权。如今,达能集团以“娃哈哈把合资品牌应用在非合资公司”为由,强行要求以40亿元代价收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资产的51%股权。此举引发了达能集团与宗庆后之间的剑锋对决。

市场规则考验民营企业家

由于软饮料等领域是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所以业内的并购行为应当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已成为民族品牌的集体写照时,本土企业面对外资的强力收购,能否能够驾驭市场规则、增强法律保护意识,依然成为来自现实的严峻考验。

其实,在以“逐利”为本性的商场上,中外企业最初能够“你情我愿”地联姻,背后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本土企业垂青外资在技术、管理、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本土企业可以获得快速壮大的便捷通道,以便于更好地走向国际化道路。然而对于外商来说,却期望着利用合资的机会,实现铲除中方知名商标障碍、进而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因此当合资成为现实后,迥异的追求目标就会引发双方激烈的利益冲突。

当初,达能集团与杭州娃哈哈在签订合同时就预先埋下了伏笔,而内资企业则误以为只要掌控实际经营权便可以高枕无忧。于是,在合资合同中,杭州娃哈哈欣然同意了不生产经营与合资公司竞争产品的承诺;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杭州娃哈哈也认可了达能的要求,即在其他产品上使用娃哈哈商标时,必须得到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宗庆后对个人权威的超然自信和对法律规则的默然,最终导致达能集团现今能够倚仗这些条款,要求强行收购效益颇佳的娃哈哈旗下子公司。

事实上,除了合资目标的冲突外,中外企业之间文化反差往往会成为双方反目的导火索。一般而言,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执行层面的文化,重管理、讲规则,与民营企业讲激情、靠亲情的创业文化格格不入。宗庆后一直都牢牢掌握着合资企业的经营主控权,认为跨国公司都是纸老虎,甚至驱赶走了代表外资利益的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业务管理中的正面交锋直接触动了达能集团的利益。

长期积蓄的矛盾令合作双方几近“诉诸公堂”的地步,若合作破裂,则会是“双输”的结局,这将意味着达能本土化策略的失败以及娃哈哈经济利益的重创。

尴尬的内外资博弈之路

其实,娃哈哈品牌之争的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之中。对于达能集团而言,娃哈哈只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工具。达能之所以千方百计地要握有“娃哈哈”这一知名品牌的使用许可权,并不是仅仅为了利润分成,它更看重的是能否将“娃哈哈”真正纳入其版图之中,为其全球战略所用。而若宗庆后另起炉灶,达能只会得到一个空壳公司和一个备受抵制的品牌,其当初的收购努力将化为灰烬。而对于宗庆后而言,他虽然曾做客新浪高调向达能挑战,但是,这一危机公关实际上并没有化解娃哈哈被外资收购的风险。

品牌使用权是一种“无形”的权益,对企业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持久的,它的长足发展不可能永久依仗领军人物的个人魅力维系。民营企业家“重经营权益、轻品牌权益”思维很可能给外资吞噬民族品牌以可乘之机。无论中外双方博弈的结果如何,民族品牌终究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实施表明,在愈演愈烈的外资并购风潮下,一批民族品牌已经快速地从市场上消失了。

为此,我国于去年开始实施《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在本土的并购行为进行了一定量化的限制。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公开回应达能收购娃哈哈一事时称,商务部将严格按照规定行事,既要增强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的信心,同时也会按照规定保护中国企业的权利。商务部对此事中立的态度表明,政府的相关政策只能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民族品牌的保护仍需要本土企业亲历亲为,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责任。

除了提升品牌价值认知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外,本土企业在实践中也应有一定的技巧,以排除外资实质性入侵的潜在危机。在市场经济下,民族品牌的永续发展仍需要尊重法律、遵循规则。而品牌的掌门人也需要淡化“个人崇拜”的思想,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外资合作中力争做到“合资不合牌”,清晰划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界限。

达能集团与宗庆后之间的商场博弈仍在继续。但显然,经验丰富的外资在法律层面明显占有上风。可见,民族企业不掌握品牌主动权的后果便是受制于人,民族品牌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窘境。

猜你喜欢

宗庆后娃哈哈合资企业
矿泉水瓶的秘密
娃哈哈:向左还是向右?
宗庆后这次真的改口了,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娃哈哈困局:老司机碰上新问题
宗庆后
“我不想做娃哈哈继承者。”
中国铁建将在阿尔及利亚成立合资企业
宗庆后:开明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