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谭嗣同故居

2007-07-03

小学生导刊(中年级) 2007年5期
关键词:光绪帝浏阳河谭嗣同

小 文

提起浏阳,很多人便会想到那首婉转动听的《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

说到浏阳,人们会想起漫天绽放的五彩烟花。不错,浏阳有一个当之无愧的美称——“花炮之乡”。

浏阳人杰地灵,是全国有名的“将军之乡”,王震、胡耀邦等伟人都从这里走出。

山灵水秀的浏阳,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在熙熙攘攘的浏阳市中心,车水马龙的正北街上,默然耸立着一栋高大肃穆的明清风格的木结构房子。这就是著名的谭嗣同故居。它无言地诉说着伟人的故事,默默地传递着我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浩气长存的大夫第

谭嗣同故居气宇轩昂,非常大气。走进故居,谭嗣同铜像目光如炬,浩然正气犹存,让人肃然起敬。

故居里挂着一块醒目的“大夫第”的匾额。原来,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考取进士,后来当上了湖北巡抚,位高权重。皇帝命他将住宅改为“大夫第官邸”,简称“大夫第”。

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十几岁才第一次回到浏阳老家。从此之后,就一直住在大夫第。这里留下了他救国救民的足迹和感人的故事。

感天动地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为了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积极宣扬维新变法的主张,不断往返于京城(现在的北京)和湖南各地。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相继逃亡海外。当梁启超约谭嗣同和他一起逃走时,被谭嗣同严词拒绝。他坦然坐在自己居住的浏阳会馆里,等待官兵到来。1898年9月28日,年仅33岁的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临刑时高声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为了唤醒自己的同胞,谭嗣同视死如归,放弃了逃跑的机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壮烈行为解释了爱国的真正含义,实在是可歌可泣。

友情链接:

“戊戌六君子”: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志士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多次向光绪帝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接纳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于1898(戊戌)年下诏变法维新,史称“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变法后,遭到慈禧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们囚禁了光绪帝,并捕杀谭嗣同、林旭等六名维新派的主要人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事件。

石菊影庐

菊花石是浏阳有名的特产,产于浏阳河上游。岩石色泽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清晰可见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洁白晶莹,奇趣天成。谭嗣同喜欢舞文弄墨,又特别欣赏菊花石坚不可摧的品格。他收藏了各式各样的菊花砚,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石菊影庐”。

谭嗣同自幼博览群书,特别喜欢阅读西方的科学书籍。他曾在浏阳创立算学会,提倡新学。为了寻求救国真理,接受和传播新知识,经常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地读书写作。他能诗善文,在这儿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著作,如《石菊影庐笔识》《仁学》等。

英雄语录:

在牢房墙壁上,谭嗣同题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逃跑,傲然宣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猜你喜欢

光绪帝浏阳河谭嗣同
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演奏版本研究
浏阳河的气质与灵魂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光绪帝死因成谜
光绪帝死因成谜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光绪幽禁做点心
长沙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全桥合龙 今年底投入使用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