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大代表挑刺是“技术”而不是“艺术”

2007-06-08邓海建

法治 2007年2期
关键词:挑刺职能部门议案

邓海建

各地“两会”期间,相对于温婉宏大的报告叙事,更令老百姓新鲜和感动的是代表和委员们敢于、精于“拍板挑刺”。逻辑上说,“挑刺”是一件好事,起码彰显着我们人大代表的独立思考和民声代言意识,但在各地两会风起云涌的“挑刺花絮”里,当“挑刺”这种职责常态被用来应景般贩卖,怕是难逃作秀的嫌疑,搞不好成了自己弄的一个冷笑话而已。

在渐成风气的“人大代表挑刺”这个光彩夺目的命题上,有三重话语需要我们厘清:一是如果说政协委员们“民主监督”的身份归置更适合“挑刺”的话,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怕更应着眼于“建陶”、而不能一味热衷“解构”。气势汹汹的诘问虽有力但未必有现实意义,所以说,人大代表的质疑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质疑、建设性的质疑,而不是问到人家脸红就取得了最终胜利。人民,是冀望代表们代表自己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就算是代表人民来开“辩论会”也得以“民生疾苦”为价值旨归。二是人大代表“挑刺”的对象到底是报告中的字眼还是职能部门的实际工作?这个问题很复杂,玩文字游戏或逻辑游戏是省时省力,又似乎还很得人气,但若真正要对职能部门的工作“挑刺”,没有调查没有分析没有脚踏实地的辛苦哪还有发言的底气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的“挑刺”日益趋同日益宏观日益抽象,这应该不是一个好现象。第三,“挑刺”之后或之前,我们的代表还提交了多少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议案?或者在议案递交后,有没有以“挑刺”的精神来关注其落实的情况?

“挑刺”也是一种监督,是一种“和而不同”的话语表达,应该说,它也是中国民主建设进程中一枚可喜的音符。但,人大代表的“挑刺”应该是一门“技术”——是建立在民主、科学、实践、审辨基础上的“技术活”——而不是游历在公众视野的粉饰或裁量后的政治行为艺术。

编辑:黄兴旺

hxw1005@sohu.com

猜你喜欢

挑刺职能部门议案
往届两会提案议案回访
检察版(十)
挑刺儿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美国会通过1.15万亿美元支出议案
挑刺泻毒并点灼配合针药治疗30例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马英九勘灾遭绿营“挑刺”
欢迎来“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