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赏析 语词的更新与滥用

2007-05-14欧阳蒲柳

杂文选刊 2007年24期
关键词:糟粕语词杂文

欧阳蒲柳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更迭,必然要出现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语词等,这些新鲜的文化符号有的会沿用开来,有的会以讹传讹,有的更贴切人们的生活,有的却使文化意识粗鄙化……

比如“打扫卫生”,我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特意在课堂上纠正:“卫生”是保卫生命的意思,如果前面加上动词“打扫”,那就与卫生的本义相反了!然而,几十年过去,如今“打扫卫生”已然成为普及的口头语了,这是约定俗成的例子。

黄集伟的“语词笔记”正是收集了近些年的新生语词,经过筛选,刻意指出其精华与糟粕部分,以丰富人们多姿多彩生活的文化表达和纯洁祖国的语言;具有匠心意味的是,他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释义,而是写成一篇篇非常规杂文,让读者不是读枯燥的语文知识,而是演绎提炼语词的时代文化和语词的畸形变化,生动而形象地诠释这些语词的社会效应和垃圾污染,以引起人们的激赏与关注。

前些年由一条“人民铁路人民建,建设铁路为人民”曾演绎出“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建设城市为人民”等语词,此等标语口号不仅是废话,且污染人们的眼球,由于此类口号被人们不屑一顾,它们已由衰颓逐渐自惭形秽,眼下几近绝迹。最近几年,手机频现“××人民欢迎你”之类的标语口号,这种语词的出现,有可能像传染病迅速蔓延开来,这无疑是文化贫瘠的昭示,是“舆论一律”的再版,是“克隆”习俗的延续,是民族惰性的表征,对此,似应解剖它们深层的“病理”。

一旦出现新语词,一窝蜂地滥用,被看作是近些年的时尚与时髦,像“就是说,就是说”,像“怎么说呢,怎么说呢”,像“然后,然后”……手机普及了,大人、孩子充分利用手机发短信,又成为新时尚、新习俗,于是便出现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于是便“创造”了一系列的“今天是XX节,我用心灵之纸折成最美丽的康乃馨,献给XX,祝X幸福、平安!”之类问候语词。如果仅出现这一种句式,可能让人觉得亲切、新颖、温馨,而一旦造成声势,都依照此类语词,形成潮流、风尚,千篇一律发些类似的短信,岂不成了短信灾难!

网络语言并非全是垃圾,它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新颖的语词,这是网络功绩之一。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谚语、俚语、歇后语,乃至“大款儿”之类的新语词,不仅会丰富我们的语词文化含量,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多样化的反映,而小品中的“但是、可是、可但是”之类的噱头和“相当的××”就既不是戏也不是什么新语词,而是败坏语言纯洁的赝品了。

网络语词、短信语词、小品语词、口头语词,都会随着生活的丰富而多姿多彩,它也会因生活的枯燥而呆板,“文革”期间的新语词多伴恐怖之语境,近年来的一些新语词大多刚刚出现就被人们所接受、所喜欢、所应用之,但与此同时也有乱编滥用之弊端,毫无章法的语词,折射出社会生活规律与规范的贫血,对此,传媒有责任有义务辨别和论证其精华与糟粕,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任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语词不推广,那是浪费;任畸形的、糟粕性的语词泛滥,那简直就是祸患。

“语词笔记”写成非常规杂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杂文的题材确是十分广泛;也许,作者并未意识到他写的图书是非常规杂文,出版社的CIP数据标注也是“小品文”,其实,小品文即含括于非常规杂文。另一个启示是,杂文的形式确是多种多样,在文学艺术各门类中,杂文的形式可谓之最。有些内容和题材,假如能够写成生动、新颖、活泼的杂文,也许就耐读了。这是杂文创作应传递出的信息罢。

2007年11月22日

猜你喜欢

糟粕语词杂文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发光的语词(三则)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画与理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