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之心

2007-05-14周建莹

杂文选刊 2007年6期
关键词:师父资助境界

周建莹

一位十九岁少女,三年前患结肠癌做了手术,三年后癌细胞全身扩散再次被推进手术室,医生说她只有十几天的生命。绝望中,她想起了爱她的人们:亲友、学校和社会为家境贫穷的她,三次手术付出了十多万元费用。她想到了回报:“妈妈,如果我死了,想捐献身上有用的器官,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她向自己的母亲提出请求。

母亲的心碎了:“女儿啊,癌细胞已全身扩散,所有器官都被破坏不能用了。”她黯然无语。

然而,她在病痛中却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坚韧。数天后,又向父亲提出:“我的器官不能用了,但眼角膜能用,遗体可送医院或学校作研究。我只有这个心愿,求你们答应我。”

为了她的这一心愿,父母亲为这事开始四方奔走。也就从那天起,她的精神好了许多。“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不在乎长短,关键是要做点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因着这个信念,她对生命的价值有了超越年龄的感悟,脸上有一种圣洁的光彩。

她的坚持终于得到回报,心中的愿望可以了却:一家眼科医院同意做角膜移植手术;一所医科大学接受遗体捐赠。对她来说,听到这消息,无疑比任何药物都有效,她的疼痛似乎有所减轻,竟不用再打止痛针了。

两天后,十九岁的她满含着爱心、深怀着希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以自己年轻的生命、独特的方式感恩社会给她的爱,回报大家对她的帮助。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用纯洁的感情、朴素的行动告诉人们:生命在于它的深度,而不在于它的长度;生命的境界在于感恩和尊重,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和回报。

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处世之道和做人的境界。我们单位有一位已退休的厨师,那时退休工资由单位发放,六十余岁的他替八十余岁的师父领了工资后,坐车往师父家送。师父子孙满堂,这事其实完全可由子女代劳。以后工资在银行提取了,但这位七十岁的徒弟还是每月坐车去探望九十岁的师父。他说:“一朝为师,一生为父。”这种朴素的感恩之情完全摈弃了功利之心。

一位低调的老人无偿献血,默默救活了一个孩子。那是二十四年前,一个刚出生的男婴患黄疸型RH溶血症而生命垂危,那位上海建筑工人无私捐献出五百毫升鲜血,小生命得救了。二十四年后,为了一声“谢谢”,一家三口千方百计、长久寻觅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的“上海叔叔”。为了二十四年的感激,全家特地从苏州赶来上海面谢恩人;为了铭记恩人张瑞林,父母给孩子取名张瑞德;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妈妈的叮嘱二十四年没有中断:“你这条命是上海好心叔叔给的,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他!”

感恩,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它正越来越多地感动着社会:一位受资助的外地农村学生,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便赶赴上海探望资助人,“我有钱了,终于可以来见您了!”他懂事地说;一位下肢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受到丛飞六年七万元的资助,终圆大学、文学创作梦,如今也像丛飞一样资助着六位贫困儿童;在初中老师关爱帮助下重拾自信、在乡亲们和社会资助下,考上北大的穷困生刘默涵,穷且益坚,打工、筹款,建立“默涵助学金”,资助了三十七名贫困学生;感恩社会,是上海二百零八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是数十万之众的各类社会服务团体,是骨髓库六万一千自愿捐赠人,是支撑起全市临床医用血量一半江山的无偿献血者。一颗颗感恩的心,温暖了为之付出无数爱意的心。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他人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是对现在拥有的珍惜,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一颗感恩之心。

[原载2007年1月24日《解放日报·朝花》]

猜你喜欢

师父资助境界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师父穿越啦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
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