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五“患者”等

2007-05-14毛志成等

杂文选刊 2007年2期
关键词:肉麻单位文章

毛志成等

知识五“患者”

毛志成

“知识爆炸”当年曾是个很流行的褒义词,针对的是由“文革”造成的愚昧无知现象。那时,中国确实到了无知的边沿。用之于“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那一点“知识炮弹”,也大多是纸弹、哑弹、死弹、假弹,只能吓人、欺人、砸人而已。用之于益世、益国、益民则毫无能量。因此,中国确实需要一场学习知识、引进知识、创造知识的活动。如果那样的知识形成了“知识爆炸”现象就更好,有利于炸一炸僵死的观念和贫困的经济。

但后来,“炸”越来越成为一种惯性,一种趋时行为,甚而不理会“炸”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甚而为炸而炸,以及用知识去炸人本身,就有些可忧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用知识去“炸”中小学生、青少年,将又重又厚的课本和又多又频的考试像弹雨一样倾泻在“教育阵地”上,致使中小学生叫苦连天。

此外,也“炸”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知识分子,用学历、学位、职称以及十者九虚的论文、专著去炸出他们的功利欲望。

再后来呢,便是去炸知识本身,即:用伪知识去炸真知识,用多余知识去炸必需知识,用无用知识去炸有用知识,用虚奢知识去炸朴实知识等等。

此风流行起来,强劲起来,就炸出了知识分子的五种患者,如“知识呆子”、“知识混子”、“知识油子”、“知识痞子”、“知识疯子”等等。

先说知识呆子。

知识呆子虽然有古呆子、洋呆子之分,但总之都是呆子。古呆子为了显示其有学问,或是靠这样的学问来争职称,捞名气,就将主要精力和兴趣用之于抄录越来越深、越来越偏、越来越冷僻的古史料(包括正史、野史、秘史、外史等等),对现实的知识不感兴趣或不屑理睬。

洋呆子在使劲抄录洋人传记、洋事材料、洋典教条之外,在写文章时最乐于舞弄的是洋概念、洋术语、洋语法、洋文风。

那样的或古或洋“知识”,除了累自己、累读者之外,并无多少实际上的益世益人价值,故而是“呆子”。

这样的人毕竟苦苦地读了一点书,写了一点文章,有的还

不乏并不可厌的“夫子气”,

故而应当给予一点尊重,不能讥之过甚。而下面的“知识分子”就不甚可爱了,如“知识混子”、“知识油子”、“知识痞子”、“知识疯子”等等。

“知识混子”首先因为他并无真正的知识,连正正经经的书也没读过几本,只是将一些走马观花、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学问,四下里卖弄。

“知识油子”的油滑。也首先不在于他并无真知真识,而在于他将其仅有的那一点知识和文笔侧重于用之于媚势、媚时、媚众,是各种形势下的不倒翁、获宠者。

“知识痞子”的痞性特征有三:一是没有是非标准、善恶观念,惟以“贩文”为业;二是出语必刁,四下里乱攻乱骂,没有起码的厚重文德;三是他攻击的对象大多是仁者、义者、弱者,而对真正的恶者、凶者则不敢置喙。

另外还有一种“知识疯子”,特点是无限追求“非正常”:以思维的非正常为深刻,以情感的非正常为个性,以行为非正常为超脱,以语言的非正常为才气。

上述的五种“知识”和“知识分子”,都是病,都是患者。正常的社会,最需要的是健康的知识,而对病态的知识则要控制一下它的“爆炸”。

【原载2006年第10期《民主》】

关于“称呼”

蒋子龙

近接一老同志来信,里面还夹带着几个已经拆启过的空信封,信的措词相当严厉:“我压抑了很久,终于还是决定给您写这封信,请教一个问题:像我们这样一个所谓文化人聚集的地方,现在到底变成了一个什么单位?我在这个单位里又算个什么?近几年来,单位给我下开会通知,编辑部给我寄刊物,甚至是在年节寄来慰问信,信封上都一律只写我的名字,连个称呼都没有。我不敢指望单位能称我一声先生,难道却连当个同志的资格也没有了吗?我想单位里对您还不至于这样吧?那么能否告诉我在咱们单位里有哪些人还享受同志待遇,有哪些人像我一样已经不在同志之列了?但我至少还是个老人,这一点好奇心还希望能得到尊重。”

读罢信我哈哈大笑,对方身为“老同志”,却许久不被人称为“同志”,这滋味竟然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我每天差不多会收到一捆邮件,在信封上加称呼的很少,不只自己单位的来信是如此,就是外地乃至一些著名的大报、大刊的来函,也多是光秃秃地只写名字。我早已习以为常了,倒是看到很客气地加了称呼的信函,反会有所警觉,因为那多半是向你推销什么产品,或者是请你参加一个莫名其妙的活动,分不清是善意还是陷阱……

我想只要把我的这些空信封打包寄给那位老同志,或许就能化解他胸中的怨气,这至少说明我跟他享受同等待遇。其实能直呼你名字就算不错了,如果再把网上的称呼,诸如“老B4D”、“恐龙”等甩给你,你又能如何?

称呼原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貌,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桥,“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安。”(荀况)所谓“构建和谐社会”,最起码的也要讲究一点文明礼貌,若连与人相处的基本规矩都不懂,社会还能谈得上和谐吗?倘是对面交谈,有时可以省略称呼,一打哈哈就过去了。而写信省略称呼,难免会显得生硬。

书信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性格,一个单位也一样,从它发出的信函、文件可看出这个单位的素质和品位。无论是单位或个人,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按过去的老传统,写信不仅要有称呼,而且称呼的等级很多,在称呼后面还要加上敬辞,诸如先生大人、仁兄大人、阁下、足下等等。

礼貌原本是人类共处的一把钥匙,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打通心灵,相互产生好感。而商业社会的律条是:“投入什么也别投入情感,谁投入情感谁先输”。人家既不想给你以好感,也不想对你有好感,当然也就怎么省事怎么来了。

话虽这样说,却不可否认一个事实:省略称呼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社会潮流,反映了现代社会伦理的变化。无论朋友、同事、比你年长的或比你年轻的,乃至部下、晚辈,在直呼你名字的时候都不必大惊小怪,想得过多。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能否消除那位老同志因称呼问题所造成的心中不快?

【原载2006年8月31日《沈阳日报》】

美文腔、肉麻派与点子狂

一笛风

时下一些报刊的文章,有三个毛病,我称之为“美文腔”、“肉麻派”与“点子狂”。

先说“美文腔”,也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这类文章看上去是完美的,但美得令人不舒服,就像人工的假花。它们以一个故事开头,或是历史的,或是外国的,或是动物植物的,故事说得声情并茂,然后就来感悟了,然后就来总结了,然后就搞出一番深刻的人生道理了,然后就让我们恍然大悟或感动得热泪盈眶了。这类文章是没什么害处的,却都是些纸房子,是不能安身立命的,风一吹来,它就会哗啦啦地倒掉,那些玩意只是一些人混稿费的产物。

再说“肉麻派”。肉麻派的文章大抵是指情感类文章,它的源起是好的,那来自于浪漫敏感的心灵。一个包子里的爱情了,红烧肉里的亲情了,一首歌里的友情了……但写着写着,就走向肉麻、走向造作、走向瞎编了。一个可能和老公吵得昏天黑地,精神出轨得没了边的人却能写出与老公恩爱得要死的文章;一个可能对婆婆横眉冷对的儿媳却能写出对婆婆比对娘还要好的文字;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丫头可能愣在那装白领,搞小资情调;一个离了婚对儿子不管不问的父亲,却能写出责任感强烈得一塌糊涂的文章。这类文章行文造作,语气夸张,刻意营造一种温馨美好的欢乐氛围,初看还觉得不错,但看得多了就让人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了。

最后说说“点子狂”类文章。这类文章大抵是指市井笔记,俗称段子。编辑的用心是好的,让老百姓自己写自己看自己互道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这类东西通常要追求点新奇怪特,要有出人意料和令人发笑之处。但平凡百姓的普通生活中哪里天天有这些事呢,于是一些写手天天挖空心思托着脑袋想,实在不行了,就互相复制,就抄袭了。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笑话台历,我都不敢去看它,因为随便翻到哪一页,你都能在所谓的市井笔记中看到它们的踪影,这让我对那些写手的人品产生强烈的厌恶。

这三类文章大行其道,我认为是很不正常的,它们不仅不能反映我们纷繁斑斓的生活,反而给我们的生活穿上了一件伪饰的衣裳,它们掩盖了我们的苦恼,稀释了我们的欢乐,它们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向往和精神的诉求,它们让我们昏昏然、飘飘然,以为我们过的就是那样的生活,而生命的质量就在这样的昏昏然与飘飘然中悄然地下降。

【原载2006年11月30日《广西政协报》】

福建省厦门吕丽妮荐

猜你喜欢

肉麻单位文章
新语
肉麻得要命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最浪漫的事就是老了依然很肉麻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