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东北外贸发展“龙头”

2007-03-05夏德仁

中国海关 2007年1期
关键词:总值龙头外贸

夏德仁

大连已与世界17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关系和航运往来,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港、最大的粮食码头和石油码头。

对外开放以来,大连坚持把又好又快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抓住沿海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双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兴贸、市场多元化”两大战略,抓住“政策、市场、服务”三条主线,坚持“贸工、贸农、贸商、贸科”四个结合,发展壮大新型出口产业基地,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外贸质量和水平,全市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出口15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再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成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龙头”。

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大连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外贸发展竞争力。

注重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外贸发展优势。大连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均居全国前列。大连拥有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最大的造船厂、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同时内燃机车、数控机床、工业制冷设备、中央空调成套设备、船用柴油机、柴油汽车发动机、录像机关键件、DVD机芯等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大连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良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造船”四大基地。石油化工、现代装备制造、造船已经成为大连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市成品油出口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2.5%;机电产品出口7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5.3%;船舶出口7.4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7%。大连利用服装企业众多,借助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这一国家级展会扩大服装出口,出口额已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4.2%。

注重把港口优势作为外贸发展的重要条件。大连地处环黄海和渤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背靠广阔的东北腹地,与日本、韩国隔海相邻,与渤海沿岸各城市共同构成蓬勃发展的城市群。近年来,大连实施港航立市战略,全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先后建成了大窑湾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提高了国际物流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为大连及东北地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功能完善的物流平台。大连已与世界17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关系和航运往来,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港、最大的粮食码头和石油码头。2006年8月,国家批准大连建立大窑湾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保税港的城市。保税港作为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大连的对外贸易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新一轮外贸发展的助推器。

注重把软件产业作为外贸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大连把软件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国际化。以大连软件园为载体,大力扶持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积极吸引国际著名软件企业来连落户。同时,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原则,规划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构筑亚太地区重要的软件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集聚区,IBM、GE、戴尔、SAP、HP等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大连先后被国家命名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6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到600多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销售收入145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2006年,国家又首个授予大连“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为我市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注重把招商引资作为外贸发展的推动力。大连把吸引外资同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相结合。至2006年底,已有83个国家和地区来连投资。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1962家,实际使用外资222.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4家在大连投资设立了170个企业。THK在大连设立了中国投资公司;戴尔、通用电气、罗宾逊全球物流、爱立信、首创安泰保险和日本财产保险等6家企业在大连设立了地区总部;大九国际、爱丽思欧雅玛等9家企业在大连建立了物流中心;松下电器、埃森哲等10家企业在大连设立了研发中心;外国及港澳台企业在大连设有1920家办事处。2006年,全市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继美国辉瑞、固特异,德国大众、蒂森克虏伯,日本东芝、佳能、万宝至马达、通世泰建材,法国道达尔等企业之后,韩国STX、德国西门子、肯沃基、英特尔、Avaya、埃默森、得固赛等为代表的诸多大项目、大企业成功落户大连。外商投资已渗透到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医药、装备制造、房地产、商品零售、金融保险、宾馆酒店、服装加工等各个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已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0%。随着众多外商投资企业陆续开工投产,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大连的产品结构,扩大外贸出口。

2006年,大连积极营造外贸发展竞争力,不仅使进出口总值从1985年开放之初的8745万美元发展到293亿美元,增长335倍,而且对外贸易的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出口商品已发展到21大类、3000种。其中,出口超亿美元的商品37种。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2.9%,成为我市出口的支柱产业。拥有大杨、冰山、达伦特、珍奥等4个中国出口品牌,瓦轴、冰山、机床、大化等6个辽宁省出口品牌。

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已与17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贸易往来,形成了以日本、美国、欧盟、韩国、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覆盖率逐年提高。

出口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对外贸易企业达到6241家。国有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2.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0.4%。民营企业出口额逐渐攀升,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5.3%,在扩大出口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全市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贸易格局。

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出口已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3.4%;一般贸易的出口数量逐年上升,占全市出口总值的31.3%。保税区仓储转口、服务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逐渐形成规模。

今年,大连要在巩固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全面振兴、增强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功能,加快保税港建设,着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外贸发展竞争力;依托大连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出口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软件外包、动漫产业、国际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领域的出口;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带动技术和设备出口;加大高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出口规模,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均衡发展,使大连成为拉动中国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中心城市。

猜你喜欢

总值龙头外贸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11581.9亿元
超级龙头股反抽优势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龙头咬龙尾
我国去年贸易额跌13.9%
上半年财政收入总值14306.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