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炼热点话题,引导古今对话

2006-12-30胡素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利己四海孟子

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不仅仅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的对话,更确切地说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我以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结合作者的时代正确地理解文本,切实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站在读者的时代合理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超越作者的写作意图。惟其如此,一千个读者眼中才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尊重学生个性,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及创造性作文思维的目的。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才能避免出现人云亦云,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索然寡味的局面。为此,我在上《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试着提炼出几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古今思维大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文思维和文言文阅读兴趣。

话题之一:“不为”与“不能”

孟子:“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新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教师:“孟子在齐宣王面前摆出了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不为与‘不能,齐宣王不能区别,你们能否结合学习生活将这两者区别一下?”

学生甲:“‘不能的意思应该是能力达不到而做不成。比如,我的学习基础很差,父母却希望我明年考上重点大学,这是我能力所不及的,我‘不能。”

学生乙:“我知道了,那‘不为就是能力达得到而不去做。纸屑入纸箩,不随地吐痰,及时完成值日工作,这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有些人做不好,是‘不为。”

教师:“我让大家早读课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好文章朗读,每周写一篇800字左右的随笔,好多同学面有难色,是‘不能呢,还是‘不为?”

全班(笑):“我们以前没这个习惯,是惰性造成的,应该是‘不为吧?”

孟子:“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教师:“‘不能与‘不为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学生丙:“我知道了,‘不能强调的是客观原因,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为则是强调主观不努力,也就是在‘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况下却‘随以怠,导致‘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教师:“说得好!那么世上‘不能的事与‘不为的事总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泾渭分明的吗?”

学生丁:“我以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人是具有潜力的,有些看似‘不能的事,在人类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面前,可以通过‘为而化为‘能,古有‘嫦娥奔月‘不能的神话,现有‘杨利伟上天的‘可为的现实;另一方面,有些原本能‘为的事,由于人的惰性或者懦弱,会因为长期‘不为而变成‘不能,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就如刚才老师提到的朗读与写随笔的事,我们每个人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为什么到了高三了,早读课未见琅琅书声,写随笔比生孩子还难?‘不为只是用来遮羞的借口,其实从我本人角度,是因为长期埋头于无休止的理科题海,不开口,不练笔,原先的‘不为现在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不能了!”

学生戊:“我以为刚才的同学太谦虚了,他其实挺能说的,一开口就说了那么多,简直就是一篇议论文!”

教师:“对啊!平常你们不是总说作文难写,议论文尤其难写的吗?今天大家讨论的内容连缀起来,岂不就是一篇以‘不能与不为为话题的议论文?”

全班(笑):“作文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教师平时上课的口头禅)”

话题之二:“保四海”与“保妻子”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教师:“善于雄辩的孟子在这里又摆出了两组概念——‘老吾老‘幼吾幼与‘老人之老‘幼人之幼,‘保妻子与‘保四海;大家说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甲:“‘妻子在古文中一般指‘老婆儿女,这里应该借指‘家人;‘四海无疑相对于‘家,指的是‘社会或‘国家。一般人都能‘老吾老‘幼吾幼,也就能‘保妻子,因为那是‘利己行为;很少人能推广到‘老人之老‘幼人之幼,从而很难做到‘保四海,因为那是‘利人行为。”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从孟子观点中引申出了一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利己与‘利人。使我想起了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三则材料: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一千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如果你们是当年的考生,不知大家如何理解这三则材料?”

学生乙:“材料1中的‘小新无疑是个‘利人的同学,材料3表明,能够做到‘利人的人是很少的,而材料2表明大多数人自己做不到‘利人,却希望别人都有‘利人思想,这其实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

教师:“说得好!对材料的理解很到位。那么,抱着‘利己目的希望别人都能‘利人的人,他的‘利己目的最终能达到吗?”

学生丙:“很难!概率几乎等于零。这种人太可怕了,千万别让我碰上!”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笑了,大家议论纷纷。

教师:“那么,你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丙:“同学之间互相帮忙,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必须懂得助人。如果不想助人,就甭想别人帮你!”

教师:“其他同学的想法如何?”

学生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教师:“有何区别?”

学生戊:“‘人人为我是‘利己的,‘我为人人是‘利人的。说白了,作为普通人,最终的目的难免‘利己,但应以‘利人为前提,而不是倒过来。否则‘人人为我,谁来做第一个‘人人呢?”

学生丁:“我的想法其实和他一样,只是刚才说错了。应该是先‘利人后‘利己。”

学生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觉悟不高,我就知道‘利己,但我既不‘利人也不‘损人行不行?”

学生庚:“看似行,其实不行,除非你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人是社会的人,当今社会,连地球也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与‘己关系越来越紧密,‘小我与‘大我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冲突的。如果不以‘利人为前提,想‘利己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师:“这话好象谁说过?”

全班学生:“孟子曰:‘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教师:“‘事实胜过雄辩,谁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辛:“制作‘金华火腿的厂家为了获取暴利,利用死猪腿并在制作过程中放敌敌畏;制作‘松门白鲞的厂家为了有好卖相,在制作过程中也放敌敌畏。制火腿的自以为不吃火腿,却有可能吃白鲞中毒;制白鲞的自以为不吃白鲞,同样有可能吃火腿中毒。当今市场上有太多的‘毒大米、‘毒面粉、‘毒蔬菜……甚至连婴儿吃的奶粉也因为有毒而吃出‘大头娃娃来。人人都想‘利己,到头来却是‘害人‘害己,一出家门,就跳进了相互设置的陷阱。真是‘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啊!”

学生壬:“对啊,如果反过来人人都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厂家都为消费者着想,商家都为顾客着想,岂不是人人都能吃上‘放心菜,穿上‘放心衣,过上‘放心日子了吗?也就达到了‘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理想社会了。”

教师:“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

全班学生:“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这又让我想起了2002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的材料: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如果你们是当年的考生,又该如何理解这则材料?”

学生癸:“‘救人可以‘救己,‘利人也可以‘利己。”

教师:“不知不觉,我们又完成了一篇口头作文。你们看——”

全班学生(笑):“作文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对话式口头作文教学容易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话题又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来,能起到走出课文,引进生活,从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同时,从经典文言文中提炼热点话题,也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胡素娥 浙江省温岭中学)

猜你喜欢

利己四海孟子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巅峰对决,四海争霸
歌飘四海
以壶载道 艺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