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还是“口述的”?
2006-11-24张小峰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扬子晚报》2006年8月31日A1版刊出的“《东京审判》剧组与幸存者会聚本报”的照片,附有图片说明,原文如下:
昨天下午,电影《东京审判》剧组导演和主要演员刘松仁、朱孝天、林熙蕾等来到本报与10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面。听着真实的受难经历,主创人员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图为刘松仁给幸存者赠送《东京审判》一书。
这则图片说明有两个地方的用词值得讨论。其一,图片说明在“受难经历”前加上修饰语“真实的”不妥当。“真实”是和“虚假”相对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似乎还有“虚假的受难经历”。什么是“虚假的受难经历”呢?一种可能是有的讲述者讲了虚假的历史,另一种可能是《东京审判》讲了虚假的历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亲身经受了这段刻骨难忘的苦难,他们的讲述不容置疑;《东京审判》的相关内容,也有铁的事实作为证明,无可否认。既然两种可能都不存在,这则图片说明为什么要强调“真实”呢?看了后面的详细报道,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以前主要是通过“资料、图片和记录片”来了解这段历史的,并没有直接接触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揣摩这则图片要说明的本意,想表达的应该是“听着幸存者亲口讲述的受难经历,主创人员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正因为口述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所以才会使主创人员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其二,这则图片说明的最后一句话中,“赠送”和“给”的搭配不够自然。“赠送”含有郑重义,一般和“向”搭配;“送”比较随便,一般和“给”搭配。
(张小峰,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