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生求职,如何应对“灰色技能”的挑战

2006-11-13风生水起

青年时代 2006年6期
关键词:灰色用人单位毕业生

风生水起

“灰色技能”——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

山东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张小姐,虽然在大学期间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并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可这样的条件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是她要求太高吗?其实不是,她只想应聘一份行政秘书的工作,对薪酬的要求也不过分,但她总是通不过用人单位的面试。原来,这些单位在面试中总会问她是否会喝酒、唱歌、跳舞等,而这些,她一样都不会。她委屈地说:“我原以为只要勤奋学习就可以了,没想到找工作还有这么多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供大于求的环境下,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有时甚至让人匪夷所思。除了基本的学历和专业要求之外,诸如喝酒、唱歌、跳舞之类的“灰色技能”也大行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

从社会原因分析,大学生热衷“灰色技能”其实是一种无奈。今天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安静的“象牙塔”。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出现矛盾时,人总要想方设法去适应社会。作为一个“人”的大学生,也面临着这种“异化”和“适应”。尽管有些学生不喜欢交际应酬,不喜欢走后门、托关系,不喜欢喝酒抽烟、化妆打扮。但面对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他们只能去积极适应,否则就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容纳。因此,“灰色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真才实学——抵制“灰色要求”的有力武器

“灰色技能”不是忽略知识学习的借口。如果仅仅为了修炼“灰色技能”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愚蠢行为。

“灰色技能”不是职场上的“长效药”。由于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渺茫,于是寄希望于“灰色技能”,企图用它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没有过硬的一技之长,或许他们可以依靠“灰色技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份工作,获得一时的成功和得意,但这并不代表着长远和良好的发展。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触,大学毕业几年后,同学们之间的位置要重新洗牌,很多昔日“能歌善舞”的风云人物已经风采不再,“真才实学”才是获得成功的最好武器。在求职过程中,如果毕业生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这无疑也是片面的。在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甚至是“灰色要求”下,大学生首先应该看到自己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今,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都是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工作的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多学习,多积累,要始终记住,真才实学才是获得成功的正确途径和有力武器。

摆正心态——消除“灰色心理”的必要条件

“灰色技能”和“灰色要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主观上,一些毕业生自身存在的“灰色心理”难以消除,才是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灰色心理”的具体表现有:求职中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害怕面对用人单位,企图在求职中走捷径,寻求社会关系,消极等待别人帮助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对前途感觉很迷茫;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等等。

“灰色心理”是可怕的。很多大学生由于“灰色心理”的影响,单纯地把希望寄托在“灰色技能”上,结果由于能力欠缺、性格内向、交际能力差等原因,在就业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成为“就业困难户”。其实,他们所缺少的并不是所谓的“灰色技能”,而是自身能力和“真正”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灰色技能”有时只是部分毕业生素质不高的幌子和怨天尤人的“借口”,而“灰色心理”才是求职路上真正的绊脚石。心态决定命运,毕业生应该摆正心态,把求职的功夫用在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素质的真正提升上,积极消除“灰色心理”的影响,充满信心地迎接求职路上的挑战。

编辑/潘玉

猜你喜欢

灰色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浅灰色的小猪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