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隆平:实现梦想的背后

2006-10-08辛业芸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6年10期
关键词:超级稻杂交稻亩产

辛业芸 魏 科 雷 蕾

编者按:三湘大地,曾遍涌几多风云人物,几多英雄豪杰。然千古风流浪淘尽,唯今朝俊杰各领风骚。犹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院士、“送子娘娘”卢光绣教授等等科学家们,他们视事业高于生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湖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强有力地推动着“建设创新型湖南”的进程。

在湖南省第9届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将从本期开始,以“喜迎党代会、创新在三湘”为主题,陆续推出袁隆平,黄伯云、何继善等45位院士、专家以及基层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报道他们的成功之道在哪里,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们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要让湖南的山记得他们,让湖南的水记得他们,让湖南的子子孙孙永永远远都记得他们。

曾经听过这样的笑话,说的是年过七旬、又瘦又黑、满脸皱纹的袁隆平经常被前来采访的外国记者当成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而当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杂交水稻时,他们才醒悟过来这就是采访对象。

也许,他们的确不能在第一时间认出这位貌不惊人,却有着千亿身价的中国“农民”,但他们一定知道这个“农民”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美梦——“梦里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上面结的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好美啊!”

袁隆平笑称这也只是个理想,要实现还有些早。但谈及梦想,应该提到的还有他的两个愿望: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实验田亩产达到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然而就在前不久,袁隆平在参加中国第三届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时透露,超级杂交稻第三期增产目标(亩产900公斤),有望于2008年提前实现,那么这意味着袁隆平的愿望是否就要实现?这个梦想实现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不满足现有成绩”

在采访过程中,“永不满足”是袁隆平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不满足”,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1964年,他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而其课题组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

1986年,袁隆平又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促使杂交水稻一步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博得了世界同行的赞誉,更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但成功面前,袁隆平并没有满足。1997年,他又提出了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高度抗倒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即“超级稻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总理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已于2000年实现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从2003年起开始百亩片示范种植,到2004年全面达到目标,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年;2005年,在湖南会同县种植的千亩示范片喜获成功,2006年已开始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稻的选育成功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被国外专家惊呼为“奇迹稻”、“冲击波”。难怪袁隆平欣喜地说:“我们的超级稻计划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所晚了7年,但现在,我们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如今,“不满足”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杂交稻亩产900公斤的科技攻关,计划到2010年实现目标。对于实现这个目标,76岁的袁隆平显得信心十足,他说:“我最近到示范田里看了看,今年水稻长势喜人,预期亩产目标可望实现,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有望在2008年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这对于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必将起到重大作用。”但当记者问起他是否满足于这一成绩时,袁隆平摇摇头:“原来我觉得可能到实现亩产900公斤的时候,我就满足了。但从理论上看,地球上水稻亩产目前的最高极限应该是1500公斤左右。所以现在我们的目标是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可能看到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我就满足了。”

可又有谁相信,当有一天这个目标真正实现的时候,袁老这个在科学研究上上“永远不满足”的人真的会满足吗?

创新精神助其成功

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与前两期的育种方式不同,它创造性地采用了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并已在小面积达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院士说,杂交水稻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必须依赖种质和技术两方面的创新。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常规育种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潜力已得到充分发掘。因此,如果要实现第三期杂交稻的目标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也就是需要引进基因技术、分子技术。所谓分子技术,袁隆平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就好比请外援一样,将其他生物中的有利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提高其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其产量。

其实,不仅仅是第三期超级稻创新运用了新技术,袁隆平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他的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他创造性的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得两系发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后来又研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杂交水稻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不断的创新,体现了其非凡的经验智慧和设计思想。

永远的布衣风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风趣的袁老笑称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的确,所有见过袁老的人都为他旺盛的精力折服。如今,年过?0的他每天都要下田观察,不论日晒雨淋,从不间断。在田里见到的人说他比农民还农民,袁老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以农民自居,他说:“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的生活。”

他的助手说,袁老师身上有一种布衣风范,有一种身为科学家全神贯注搞科研的劲头。为了科研,袁隆平辞去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董事长一职,又宣布自己不再担任省农学会会长。对此,他说自己“是研究员,不是演员”。

他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无数的光环笼罩在他的头上。但他从不看重名利,他曾说:“金奖、银奖,不如9亿农民的夸奖”。他时刻关注三农问题。他曾经对隆平高科的负责人说,农民的种子价格要定得低些,要让利农民,要少赚农民的钱。

尽管他有着千亿的身价,但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从不讲究吃穿。有一次,他花100元买了7件衬衣回来,还和大家吹嘘可以穿好几年。

正是这样,袁隆平用永不满足的科研态度,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带着永远的布衣风范一步步接近自己“禾下乘凉”的美梦。

猜你喜欢

超级稻杂交稻亩产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我国超级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3.5亿亩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安徽合肥杂交稻种出口量全国第一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
2009年全国超级稻种植面积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