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思维解放与个性化作文

2006-07-28李健秀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创造性中学生个性化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在写作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展示个体差异的基本属性,本来是没有必要刻意提倡的。但当它由于来自外力的干预(比如僵化的教学模式)被扭曲甚至缺失的时候,当一个个原本具有差异的思维在所谓“定向发展目标”的束缚下丧失了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个性时,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干预活生生地扼杀了学生健康积极、具有创新和探求精神的个性时,对整个社会特别对教育者而言,呼唤个性的回归,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一、思维解放是个性化形成的基础

勿庸置疑,中学生习作中的“假、大、空”以及“无病呻吟”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产物。统一的思维模式、统一的行文标准、统一的价值观和审美规范,必然使学生丧失自我、怀疑自我,亦步亦趋地按照 “权威”设定的框框和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以及应试教育要求进行写作,在这种背景下,上述现象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有人将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总结为“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现象。究其根源,正是应试作文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深入思考和感受后以自己的独立视角和语言写下来的冲动,使学生把反映心路历程的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机械的文字堆积。可见,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从宏观环境到个体习惯进行系统的转型和调整,这个调整既是一个适应性调整过程,也是一个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个性化写作的适应性调整需要从作文教学模式和解放学生思维入手正本清源,而战略性调整则在于从根本上改革急功近利、抹杀个性的应试作文考核、评价标准。问题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独立性和创造性权力归还给学生,这是个性化作文得以实现的前提保证。

思维既是人类语言的一种隐形的、潜在的内部形式,又是学习语言的内核,是将外在的语言化作个人精神底蕴的过程和策略,这种表里如一达到协调的保障就在于解放思维,跳出障碍,实现思维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面对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涉及到甚至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要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写作中提倡个性化,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写作中的再生性思维,而是首先要继承和发扬已有的优秀写作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如关于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自然景物的描写,关于基本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看法等。因此,尽管在语言表述上可以海阔天空,但民族文化中长期形成的思想精髓和优秀的价值观不能背离,这种写作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

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写作,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练习写作,对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

二、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

即中学生写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尽可能减少封闭性,减少过于苛刻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往往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既要遵循这个规定,也要符合那个条件,既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条条框框多如牛毛。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多少,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学生如果在写作过程忽视了这些形形色色的要求,那么作文成绩肯定不会理想,当然教师更不会容忍学生的这种行为,因为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唯成绩论英雄。然而这种写作标准和考核要求付出的代价是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虽然近几年在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话题作文,在命题思路上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取消了许多束缚考生手脚的限制条件,体现了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趋向,但总体上看,在应试教育导向下作文的考核、评价仍然存在严重束缚,包括字数限制、文体限制等。

个性化作文的开放型首先应体现写作形式即文体的开放。在训练中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选文体。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选择与之相应的文体。文体的开放性必然带来文体的多样性、丰富性。 其次为内容的开放性。个性化作文不论古今中外,社会、自然、现实、虚拟、事物、言论,只要有所想所感,均可入文。再次为写法的开放性。在写作方法上,由过去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变成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性和行文的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手法充分地表达思想,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发挥创新意识、展示创新能力。

2.灵活性

个性化作文的核心在于体现“个性”,而灵活性是个性化的题中应有之意。灵活性首先意味着要不拘一格而又准确地把握选题的内涵和外延。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求在写作前确立写作意向,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即所谓 “立意”。“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达。作文立意的诀窍有人总结为“准、深、稳、新”四个字。准,即切题不跑题;深,即深刻不肤浅;稳,即稳妥不走险;新,即新颖不俗套。为此,在作文中必须灵活地进行思维,包括多向思维、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等。尽力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以期寻求与他人不同的思维角度,异中取胜。

当然,创新离不开借鉴 ,古人强调写文章要“善偷”,是指要灵活借鉴他人立意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构思以及语言表述的精致,而不是生吞活剥,更不是照抄照搬。不少投机取巧者,没有真正吃透古人“善偷”的精髓,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

3.创造性

个性化作文在于给学生创设更大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情境。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学生可以大胆设想,任意驰骋,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在主客观世界的交汇中爆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新颖的思想,新奇的构思,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包含“质疑——构想——实现” 三个环节,这是一个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思维过程,往往催生出发明和创新的成果,因此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这种写作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发明和技术创新,只要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表达,丰富的材料,也应看成是具备了创造思维的特质;能够在他人想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写出个性来就是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因此,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较低,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三、个性化写作的思维训练和习惯养成

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量变累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即便思维得到了解放,但真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流利地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大量训练。这种训练包括读、写、听、说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上述四个方面的积累再加上对自然、对社会的勤于观察和独立思考,才能在个性化写作的原野上纵横驰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

1.观察、体味和随时描写的习惯

少年儿童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感觉系统的发展先于词语系统发展,感性认识的形成先于理性认识的形成。如果离开了对生活的充分体验,离开了感性认知能力的积累而过早地强调和追求理性认识,结果决不会写出内容饱满、充满思辨意识和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传统作文教学的失败,常常忽略学生真实的感觉,作文教学强调统一要求,群体客观“观察生活”,关注的是指导写作的规律性知识。常常脱离学生的感觉体验,过分强调审题立意、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既定模式。而个性化作文教学应突出个体主观反应、“体验生命”的重要性。成功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是学生的感觉在先。只有建筑在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个性的作文,才是一种有真意义、有真价值的作文。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才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观察、感悟生活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只有身体力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会发掘生活的本质,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如果将这种冲动随时用语言记录、描述下来,日积月累,便会在思维和写作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写作不仅仅要求将现象随时记录下来,还需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本质的归纳,并给予合理的定位,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个别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这就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内涵。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包括直接的、间接的,现实的、想象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各方面的生活;唯有体验、接触生活,观察细致、体验深刻,为生活所触动,内心生发情感和表达欲望,才能及时将情感真实地写出来,这样的作文也才能妙笔生花,左右逢源。

2.多思、善辨的习惯

写作是将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通过自己的能动思考反映出来的一种复杂脑力劳动,是感情和理性相互结合的产物。所以,个性化写作指导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多思、深思、善思。

中学生的作文大部分之所以流于一般化、形式化,主要原因在于追求统一模式。然而认识事物的角度往往可以从不同侧面展开,“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进行适度的反思和超越。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产生新的看法。如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人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视角独特,耳目一新。

若想写出不流于形式、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的文章,就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即你要比一般人思考得更深,看问题的视角更独特,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最常见的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有人从作者当时的处境出发,得出文章“表达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上而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的看法;近来又有人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视角出发,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角色冲突和角色适应导致的心理紧张和茫然”,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不可避免的矛盾。可见,深入思考就特别要注意思考的联想性与深入性,思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二者的质量。从中学生的文章来看,联想角度的平庸,视野的狭窄以及内容的肤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看到星星月亮,就想到故乡亲人;提笔写母爱,便把母亲描述为下岗工人、重症患者等以求得母爱的“非凡”。这种联想是正确的,这种认识也没有错误,但由于远离真实,凭空联想,因此尽管语言表达上“声泪俱下”,却仍然不能打动读者,因为他清楚你在演戏,而且大部分同学的演技如出一辙。所以,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借助教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分析、比较,从同一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多动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从各个方面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也许这是彰显习作个性的前提。

思考还要讲究方法,思考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批判思考,即判断是非对错的思考;另一类涉及创意思考,即提出新意念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创意思考是批判性思考的基础和延伸。因此掌握以思辨为特征的“批判思考”的方法,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其方法的关键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恰当提出“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这两个问题。要判别一个言论,一种生活现象的是非对错,首先必须知道那言论、那现象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弄清有什么根据。养成问这两个问题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培养起一种“批判思考的警觉性”,这可以说是学习基本思考方法的最重要的关键。

四、个性化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模式转变

传统的作文课型是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当堂完成。为了让学生真正在宽松的心境下展示自我,应打破原有的作文课型,采取符合文章自然生成规律的做法。具体就是不设专门的作文课,而是在布置作文(不是命题作文)后,给学生一个开放、观察、感悟的机会和时间,把作文延伸到课外去完成,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尽情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在命题形式上改变教师命题学生写的陈旧方式,采取以学生自拟题目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命题形式。命题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当然,这种作文的具体组织形式需要教师精心安排,并不见得为了寻找素材,而必须一窝蜂地跑出校园。

同时,作文的评价、修改尽可能实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办法。个性化作文的灵活性、开放型和创造性特点,必然吸引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激发这种兴趣的诱因产生于中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思辨性和自我意识。因此,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而教师的角色则是适时点拨,正面激励,最终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目标。

(李健秀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语学校)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中学生个性化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