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

2006-07-28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生命文本思维

许 刚

一、教学民主,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客观物质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场 ”。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信任,教师善于营造自由、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地体现,这时,往往学生会积极思维,师生双方思维创新的火花也就会不断地迸发。这一切,教学民主至关重要,因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教师如何做到教学民主?我认为首先就是教师要摈弃一些陈腐的教育观念,努力树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与师生观。在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一个共享、共建、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教材是一个对话的文本,是一个学习的载体,教材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工具。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力求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有意义地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走下“圣坛”,自觉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引路人。其次教师要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差异,切实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主张的那样,在课堂上,我们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工具”;还给学生学习的“评议权”;还给学生学习的“提问权”。在课堂上应该允许有学生的多种声音存在,比如:讨论的声音、质疑的声音、发表不同观点的声音等等。只有教学民主,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智慧生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二、精读探究,合理设疑,为学生思维的拓展预设空间。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自主的人,对于“文本”的理解,肯定有“独特的阅读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倡导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父亲的形象?”答案有“父亲是一个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父亲是个胆小、对我老不放心的人”等。对于这种有“另类”感受的答案,教师哭笑不得。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着力描写父亲“蹒跚”着“爬过”铁轨为“我”买橘子的情节,是在表现父亲对“我”的“无限的体贴”、“细致的关爱”,浓浓的父爱、拳拳的亲情就流淌在父亲的一系列“笨拙”动作中。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类情况一定不能一带而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与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同时,要善于设疑,合理设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设疑:“父亲的身材与为我买橘子的系列‘笨拙动作,对表现父亲的形象有何作用?”等。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有效参与中盘活思维。

1.创设一些模拟的生活情景。在常态教学中,我们发现:上课开始,学生的思维趋向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还沉浸在课前的活动、思考中;有的学生处于等待状态;也会有一些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进入到了教师即将新授的课文中。所以,如果教师有一种方式或方法,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到积极的有方向的思维中来,这肯定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常规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的导入,特别是“设置情景式”的导入,无疑是最有效的点拨手段,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

请看案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位老师执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这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我想为大家读一段她写过的话,请大家打开笔记本,拿好笔,闭上双眼,开始记录……

(全体学生都照老师说的,闭着眼睛静静地边听边记。)

师:(朗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头的那段话)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并不感谢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健康,直到我们生了病……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哑默会教导他喜慕声音。

(看得出来,学生们越记越困难,但他们始终都紧闭双眼,在他们不曾经历过的“黑暗”中,感受着海伦的文字,静静的,默默的。)

师:同学们刚才几分钟里经历的,是一个盲聋哑人在她从2岁到88岁的漫长岁月里天天、时时、分分、秒秒所必须经历的;同学们刚才听到并且努力去记录的也正是这位盲聋哑人在她无声无光无语的世界里对于人生的严肃思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海伦·凯勒是利用这假定的三天光明思考人生和表达她对人生的思考,利用这假定的三天光明来与读者进行有关人生的对话——全文以与读者对话的方式来写作,文中多次使用“你们有视力的人”等称呼呼唤读者,将自己作为一个盲人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热爱与正常人对于世界的漠然作对比,劝告人们要珍惜生活,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真正地体会到文本的这层深刻含义呢?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导入”点拨,设置了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来切身感受一下什么是“失明”。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视觉的珍贵,至少在感觉上有了类似“盲人”的感觉,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到了海伦·凯勒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创造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辉煌,对于她在无声无光无语的世界里奋斗一生并且成就卓著的经历油然而生敬意。教师的这一点拨,无疑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更多更深层次的含义奠定了基础,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开始工作。

2.利用资源,为学生思维训练提供载体。在课堂进程中,随着内容的广度、深度的加宽加深,学生思维常常会出现“阻塞”,像行进在上坡度的汽车,进程缓慢,此时,教师善用、巧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积累,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教师的点拨逐渐向理性认识过渡,教师巧妙有效的点拨好似汽车的“加速器”。学生的思维加速运转起来。

请看案例《生命的意义》。

当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保尔那段“名言”时,一位老师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突然间离开了缆索,急速坠落。几个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

老师动情地说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了韩红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同时屏幕上显示歌词:

就是那个秋天/再也见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样走远/留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听歌曲时,许多人在啜泣。以下是师生在音乐声中的一段对话。

师: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我,我……(泣不成声)

师:(示意坐下)你是潘子浩。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试。

生:(满含热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好好珍惜自己,生命太宝贵了,我不能随便对待它,要好好活着,做出一番事业。有朝一日,我在走进天国的时候,父母会对我说,孩子,你是有出息的。

师:(片刻的沉寂的,缓缓地)太感人了。这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保尔关于生命思考的那一段,是否会有更深刻的感悟?请再来读一读吧。

(学生开始投入地朗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平常,教师在教这一课时,常会在朗读技巧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技术指导”表面上也能使学生朗读“到位”,同时接受老师的“大道理”。然而,这种“到位”是机械模仿的、感性的,思维是停滞的,不发展的。而且这种“不够味”的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也无多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而言,解读“生命的意义”,而且是理解保尔从他的种种经历出发所体会的“生命的意义”,应该是有难度的。学生对于“生命”只有模糊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使嘴上会说“要珍惜生命”之类的话,也只是缺乏理性认识的认识。老师的做法可谓匠心独运。利用“潘子浩事件”以及韩红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歌曲作为点拨学生思维的材料,让学生真正动了情,特别是“换位体验”的运用,学生更进一步“经历”了对生命的感性体察,进而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学生的情感被打动了,思维被激活了,与文本的有效对话顺理成章。

四、课堂教学要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十分重视用人文内涵丰富的文本材料对学生精神领域进行熏陶感染。然而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何把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他人的间接的体验、体察、体会、感觉、感受、感想、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语文课程中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1.在社会调查活动中,激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内化人文精神。新教材中关于“感受自然”、“环境保护”、“珍惜生命”的课文,学生缺乏兴趣,学得枯燥乏味,更谈不上思维训练。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激活课堂教学。比如:进行“家乡的春天”的活动。这个活动与教材“感受自然”、“环境保护”相切合。活动分三大块:“感受春天家乡的美丽”、“亲历家乡环境的污染”(我们的家乡是化工之乡)、“我的心愿”。学生分三组,一同活动,各司其职。每一组学生对自己的选题,共同讨论、交流,写一篇作文,在课堂上出现。其中有两篇文章获“国土杯”竞赛二等奖。同时,把初一教材上相关课文归类,一气教完。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乐于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把思维引向深入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浓厚,思维积极性大增。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结合新课程的“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故事新编交流会”、“演讲”、“辩论”等活动。这类活动可以与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寻找切合点。比如:“综合性学习”中的“莲文化”、“黄河——母亲河”等等。这里不再举例阐述。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学生“学会思想”,我以为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因为,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思想贫瘠的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许刚 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