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艺术

2006-07-28徐永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松鼠阳台课文

课堂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段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导入课题,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景等。总之,为更好地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予以诱导。课堂导入艺术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它的具体作用如下:

一、激励作用

所谓激励作用,是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情感。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真诚中产生。”也就是说追求真理、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需要情感。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更为纯正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求知欲,造就他们自觉的学习动机。

二、启导作用

顾名思义,启导作用是指启发作用和引导作用,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作为课堂导入,“启”多适于艺术性,“导”多适于科学性,通过恰当的导入语,启发学生,调动情绪;同时还要有及时地引导,让他们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从而纳入教师正确有序的教学程序轨道。

三、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导语对整个教学过程与环节有一种或明或暗的定调和指示方向的作用,使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顺着这个轨道进展下去,直至达到教师预先规定的所有目的。与此同时,它在教学内容上有时又做了总纲式的说明,起到了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有以下六种:

1.直观导入法

以具体的实物、图片资料、动画作为教具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文章所介绍的对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这一教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用得较多,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如我在教《松鼠》一文时,首先出示松鼠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片,描绘松鼠,并用一个词语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学生观察描述后,能准确找到漂亮、美丽之类的词语概括。然后肯定学生对松鼠外形的把握,引导他们寻找作者布丰笔下的松鼠除了外形漂亮之外,还有哪些特点。挂图既是实物图片展示,又是一个媒介,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问题导入法

教师预先编排一个或几个连贯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形成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辩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枣核》的导语设计如下:我们吃枣时,吃进去的是枣肉;吐出来的是枣核。这不能食用的枣核我们一般当作垃圾处理,作者萧乾侨居美国的友人却再三托付他,要作者从故土捎几枚给大洋彼岸的他,而且得到时友人如获至宝。这几枚枣核对友人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又能有什么用途呢?这样的迷团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学生解疑的欲望。又如教《明天不封阳台》时,这样导入: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住房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房屋装修,愈加精美。你家的住房有阳台吗?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封阳台?你认为阳台该不该封,为什么?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展开辩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此蓄势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看看作者封不封阳台的态度及其理由。这样“串问”步步深入,以疑开路,教与学均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疑才有动力,有疑才有进取,以疑作导,抓住了关键。

3.趣味启发法

借助于名言、故事、谜语、诗歌、歌曲、幽默等导入新课,不仅显得新颖别致,而且能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空间,在愉悦中解疑,在笑声中求知。如教《出师表》援引三顾茅庐的故事导入,教《阿里山纪行》播放歌曲《高山青》导入,教《竞选州长》,则不妨幽默一下。有一则轶事:马克·吐温走在一个巷子里,迎面过来一位傲气的富翁,巷子很窄,要过去,须有一人让路。富翁看了一眼马克·吐温说:“我从来不给蠢驴让路。”马克·吐温听了笑着说:“先生,我和你正相反,请你先过。”如此幽默导语,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讽刺的作家,再进入课文学习,无疑会加深印象。

4.文学常识导入法

从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文学体裁的介绍引入对课文的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讲授《谈骨气》时,可以设计简介写作背景导入课文,在讲课之前,揭示作品产生的直接原因,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题。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包括论点、论据、论证和基本结构等。《谈骨气》也可以考虑向学生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以之为引子,引导学生按这一提示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等。又如小说的分析,首先要掌握小说的有关特点,主要是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然后就从这特点去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既条理清晰,又能把握住小说的要点,真是恰倒好处。

5.审题释义法

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或者线索,或主要内容往往凝聚在题目上,所以从课文的标题分析入手,由此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分析,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怀疑与学问》可采用这种方法导入,出示标题后,让学生明确议论话题——怀疑与学问,思考这二者有何联系,从课文中寻找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此举有短兵相接,一针见血之意。开头抓住要害,直奔题旨,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类比联想法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课文与课文之间,课文与生活之间,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导入新课。学习《背影》时,可由《春》导入,它们有共同的作者——朱自清。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读书,你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从前的书和现在的书有什么不同,今后的书又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们一起学习介绍书籍演变历史的说明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导语由读书联想到书籍,进而了解书籍的演变及以后的发展——缩微图书。自然贴切,逻辑性强。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便于进入所讲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化、科学化的深入,课堂导入越来越得到重视,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同时,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一定文化素养、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青年学生,更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良好的导入,它如熊熊大火之火种,无尽的兴趣因此点燃,一浪又一浪的思维为之掀起,知识真理的大门向之敞开。

(徐永玉 江苏省如东华丰中学)

猜你喜欢

松鼠阳台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阳台上》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