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文本 回归本真

2006-07-28雷秀筠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文本

语文课改已成为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很多语文教师都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然而,在此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实在值得思考。

一、忽视文本,舍本求末。

文本即教材中的选文。这些文章皆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但遗憾的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存在这样的不良倾向:

1.“分组读课文”。

面对较繁难的选文,许多教师的开场白往往是:“由于课文很长,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分某组分别读课文的某部分,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概述本组分读的该段的内容(或者是讨论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只能是“瞎子摸象”。尽管老师说:“概括内容时要兼顾全篇。”或者事先铺垫:“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课文。”但他们没有精读全文,有的甚至没有预习全文,如何兼顾?这种所谓的重点解读,对学生个体而言,势必肢解了文意,忽略了整体,漏掉了该掌握的要点,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汲取文章的思想。

2.“大家讨论讨论”。

现在有一种倾向,语文老师怕“讲”课。因为课改的评价机制认为学生应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方法常常是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语段)“讨论讨论”。于是,学生讨论起来了,教室里热热闹闹,似乎学生在自主探究了。但仔细观察就可发现,相当多的同学不能马上进入讨论状态,进入讨论状态后,又不能谈到点子上。而此时,教师显得无所作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讨论不能充分展开,老师就急忙“鸣金收兵”。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这种现象,朱自清当年就痛加斥责,认为是“与文本相去甚远的变形,没有什么用处”。

实际上,“自主探索”并没有错,“讨论”也没有错,关键是如何操作。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题目难度要有层次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千万不可走形式,落了个热闹过后一场空。

3.“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新课改要求老师不可对文本狭隘处理,把文本作为“政治教化、道德渗透的材料”而“科学阉割”。于是课堂上常听到“请同学们就XX各抒已见”。个别学生确实能谈出个人的独特见解。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本任意解读甚至曲解、误读,而有些教师对此“独特见解”不但听之任之、不加引导,反而一概肯定,认为有创意。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向语言大师学习经典的书面语言,挖掘出文本的潜在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是非观念,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

4.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旨在使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并接受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染。教学时应把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放在首位。但遗憾的是,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对文言词的教学蜻蜓点水,以检查带过,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文章的思想探究、拓展延伸上。有的教师把文言文的结构也能教上45分钟。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正反论证已很清楚,何必再花大气力舍本求末?

二、追求看点、哗众取宠。

1.学生的表演

学生的课堂活动老给人做秀的感觉。如教学《名人传序》,一生弹吉它,一生在此伴奏下复述贝多芬的故事。穿插两个学生表演的贝多芬与别人的对话场景。其他同学在下面当观众。表演用了十五分钟,然后老师说:“现在我们学习本课”。观者才大悟,这是导入、引子,为的是激趣与创设情景。

这样的创新浪费时间、矫揉造作,忽视了大多数学生。

2.增大课容量

增大课容量往往采用多媒体。屏幕上打些作者介绍、名人名言、课文结构等文字,加上些漂亮的图片,甚至大段的赏析性语言,甚至教材全文,再加上拓展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运用是:教师读、学生看,以为一读一看就完成了知识的交接任务,这和叶圣陶所批评的“一讲一听,交接包袱”又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岂不是违背了语文教学以“语言”为主体的初衷?

3.教师的“激情”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是得有激情。但这样的激情是否可取?

有些教师在讲台上的表情如秋天的云,变化莫测,一会笑、一会恼、一会恨、一会嗔;课堂动作更是丰富多彩,一会食指直指某人,说:“你给我回答!”一会挥手不屑而失望地说:“你说错了!”一会儿又笑弯了腰,嗔道:“你说的什么呦!”这样的“激情”表演,与文章内容关系并不太大,只会给学生一种“煽情”之感。还是把心思放在语言的锤炼、课堂主导的收放自如上。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语文课改更是艰难,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创新,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雷秀筠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