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2006-07-28袁丹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教材思维语文

“悟情悟理悟无字之文章;品诗品文品有字之美味。”意思是读书的目的是为人生而课本的作用是工具。语文被誉为“百科之母”,它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任务。但多年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系统,突出工具特性,其结果造成一代代人继承、延续、加工、完善所形成的一套套固定的模式,教师习惯了这样的教学:让无数的学生在同一规定的时间,用同一种规定的方式,读同一篇规定的课文,听同一种规定的分析,记同一个规定的结论,做同一道规定的练习,考同一规定的试题,得出同一规定的答案。只要记住,不要创新;只要熟背,不要深思;只要会考,不要会用。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解决生字、词—分段—逐段分析—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形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局面。虽然有的教师也改变了一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但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只要学生把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回答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千篇一律,处处都问,时时都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成了“惰性思维”,不想 主动发问,主动思考,这就会造成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意识浅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常规思维不会有创造,创造需要的是与常规不同的新思维新方法。不能一味因袭传统,囿于成见,要敢于向传统挑战,突破框框,开拓新天地。创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做出新的成绩。决不能总让学生重复僵硬刻板的教材,决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跟在考试后面亦步亦趋的木偶人,而必须培养出充满活力的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当然,创造不等于胡来,必须持有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发现问题:

发现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催动力。如果没有发现,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失街亭》一课学习后,有学生提出:关羽在赤壁之战时立下军令状把守华容道,马谡在北伐时立下军令状驻守街亭,他们都没有完成任务,而为什么一个是“戴罪立功”,另一个则是被送上断头台的结局?由此看来,诸葛亮斩马谡是“徇情枉法”。教师针对这一富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应从两者的后果来帮助学生分析: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这对刘备有利,给东吴孙权留下一个强硬对手,而刘备正好利用这一机会来扩张自己的地盘、丰满自己的羽毛。马谡失街亭,正是诸葛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时,他需要一支号令严明的军队,马谡被斩是形势所需。明白了后果,对一个不斩一个被斩的原因就清楚了。因此,斩马谡不是诸葛亮“徇情枉法”。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帮助他们分析,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准确掌握知识和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变“死学”为“活学”。教师要善于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探求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提出问题: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层面。其次是设疑要有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比如读《薜谭学讴》后的启示,顺向(本义)构思:1.学无止境;2.教人者,必须晓之以理,导之以法;3.好花需遇好园丁;4.满招损,谦受益。逆向构思(向相反方向思考):1.博采众家,增长才干:2.不要迷信权威:3.社会是个大课堂。教师必须完成“知识、能力、悟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的任务,对现行教材深入挖掘其创造性内涵,选择新的视角,得出新的见解,从而打破“纲本”意识,冲破“方圆”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废除绝对与教材内容相一致的老框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三、研讨问题:

语文教育,忌“一言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要构建、营造 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不断校对自己的想法,增强对自己思维的批判性。研讨问题,要求教师要巧设问题意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所需。在教学中可诱导启发学生坚持不同见解,展开研究讨论,在教师的诱导作用下攻克一个个难关。古希腊普罗塔戈3000多年前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创造思维的火把需要教师用创新之火去点燃。点燃,是鼓励,是引导。引导学生去怀疑,怀疑书本,怀疑教师,怀疑“真理”。培养一种敢于质疑,甚至藐视否定的精神。引导学生发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泥土中的金块和芜杂中的真理,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引导学生去创造,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开辟自己的心灵空间。

从语文教育的现状看,长久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处于一种积重难返的局面。由于教材在编排上过于注重题材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及思想性,在教材的编排的体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是以知识的内在规律为序,而是过于强调外在特征,教学中知识、能力、方法混杂在一起,显现出一种散漫无序的特征,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历史原因的,纵观中国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在目标与方向上始终是摇摆不定的,这必然影响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的设计和引导。近年来,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教材统一编写委员会,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允许部分地区使用自编教材,打破了教材一统的局面,一定程序上改善了语文教材系统性、科学性差的缺点,但根本改变尚需时日。

(袁丹文 贵州省遵义县团溪中学)

猜你喜欢

教材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