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管”

2006-07-27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同源

薛 莲

[摘要] 本文通过对“管”词义项的梳理,寻找“管”词发展的源流和线索,并揭示汉语“义相渗透”和古人的表象思维对词汇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管 同源 假借 义相渗透

“管”是汉语常用词,在诗文中经常可以见到。如“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春望》), “十分春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黄庚《江村》),“几时不属鸡声管,睡徹东窗日影偏”( 元好问《榆社硤口村早发》)。查《汉语大字典》知上述诗句中的“管”分别为管状乐器、理会、统辖义,此外,“管”还曾有钥匙、馆舍等义。众多义项看似相去甚远,透过诗句,从造字及词汇发展角度看,其源流有迹可循。

就字形看,管从从官。甲骨文、金文中有“官”,未见“管”。官,甲骨文、金文均从宀从,上古为见母元部平声字。宀会建屋于之意,为师旅止息之处,则于所建之屋舍当为官舍。如《礼记·玉藻》:“凡君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注:“官,谓朝廷治事处也。”后世写为“館”(馆)。陈梦家谓“官假作館,《说文》:‘ 館,客舍也。《广雅·释官》:‘ 館,舍也。古有侯官、公之館设。”

朝廷治事处谓之官,朝中治事亦谓之官。《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史记·孝文记》:“五帝官天下。”这里由治理义又引申出管理义。《礼记·王制》孔颖达疏:“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后写作“管”(“管”本义为竹管,这里为假借用法)。这是今天“管”的常用义之一。《商君书·修权》:“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中,以便一国之私,此国之所以危也。”今天“官”的官员义古代写作“倌”。《说文通训定声》:“倌,小臣也,从人从官,会意,官亦声。《诗》:‘定之方中,命彼倌人传:‘倌人,主驾者,盖掌巾车脂辖之事。”由于“官”的处所义、管理义分别由“馆”“管”承担,“官”转而承担了官员义,而专为官员义造的“倌”没能通行久远,后世仅作为一种称呼,如“老倌”。由上可知,“管”的管理义为假借义。

就词源看,“毌”“管”“关”三词同源,上古音均为见母元部。

甲骨文“毌”作 申 ,象以丨穿物以便持之。《说文》:“毌,穿物持之也,以一横贯,象寳货之形。”后作“贯”。“贯”从毌、貝,会意,毌亦声。《广雅·释言》:“贯,穿也。”《礼记 ·礼器》“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可知,“贯”有贯通无碍、贯穿义。“管”从, 官声,本义为竹管。其中空无碍的特征与“贯”的贯通义相通。《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

上古竹管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管”在上古曾专指一种乐器。《说文 ·竹部》:“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段玉裁注《风俗通》:“‘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物开地牙,故谓之管。‘物开地牙四字有脱误,当作‘物贯地而芽,贯管同音,牙、芽古今字。”古书多云十一月物萌,十二月物牙,正月物见。这种气候应指上古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那里夏历十二月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呈现出万物复苏的气象。段玉裁关于“管”的注解说明了贯、管的音义有密切的关系。许慎的《说文解字》竹部乐器词有十三个之多。各种乐器或单用竹管(如“箫”),或叠用竹管(如“竽”),所用管或大(如“笙”),或小(如“篎”)。因此,“管”又为管乐器的通称。如《白虎通·礼乐》引《乐记》:“土曰埙,竹曰管”。由乐器管状之形类推,“管”又引申为笔。古代的书写工具为毛笔,笔杆用细竹管制成,故称“管”。如明徐渭《拟上督府书》:“生叨奉管豪,辱下客,愧古国士风流。”在现代汉语中,“管”的笔义已经消失,但在“管”的量词用法中仍有保留,如“一管毛笔”。

關,简体为关,金文写作闦,小篆作關。金文、小篆門部内的结构都与“毌”同义。又《说文通训定声》:“毌,穿物持之也,毌象寳货之形,两贝为朋,一横贯穿之。指事读若冠,按小篆亦作串,又变作丳 。”《通俗文》:“ 丳,门楗也,又串,门串也,按此字实即毌之古文。”“关”本义为门闩,即门插,它是横插在门扃之中,使门从外面无法推开的工具。按古代门制:门扇两枢外门框上各钉一短木,其上有孔,将门关插入两孔中。为了固定使关不滑动,又在关上设孔,楗上下穿过关(楗是垂直插进关中的木橛)。在笔者家乡的农村,这种装置至今还可以看到。“关”“毌”上古同音,“关”横贯两枢,在门上的形状为 卝 ,与“毌”本义相近。又“关”“管”上古同为见母元部,文献中常常互用。《吕氏春秋·孟冬》:“修楗闭,慎关籥。”《淮南子·时而训》:“修楗闭,慎管籥。”“管叔”《墨子》作“关叔”。可见,“管”“关”上古存在同音借用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通假。上述文句中“管”实为“关”。说到“籥”,有必要对其作一简单交待。此处的“籥”字应作、后又作“鑰”“钥”。“籥”本义为书页,因音同,被借作“龠”和。“龠”为乐器。,《方言》五:“户,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广雅·释室》:“投谓之。”《说文通训定声》:“按者以直木贯關下插地也。”可知,“”即“楗”,“管籥”即“关楗”。汉儒董仲舒曾以乐器之形释“管籥”,今天既无实物证明,也无考古发现,且汉人今文经学派索解多有乖戾,从词汇发展及运用的特点看,“管籥”作“关键”解似乎更符合实际。

“关”为门闩,将两扇门联系起来,由此引申为“贯穿、联络”。如《礼记·杂记下》:“见轮人一起杖关榖而輠轮者”。因“贯穿、联络”使两件本不相关的事物有了联系,由此又引申为“牵连、涉及”义,如“息息相关”。“管”借用为“关”,在自己的义项发展中具有了相似的引申方向。但由于假借义“管理”的影响,使得这种引申具有与“关”的引申不同的特点,即“管”的“牵涉、关联”义更多地表示主观世界里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牵涉关联。如“管”引申出“理会、顾及”义(“十分春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见黄庚《江村》);又引申出“牵涉”义(“去不去管我什么事?” 见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进一步虚化,产生了介词用法,在口语中与“叫”配合使用,用来称说人或事物。如“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在现代汉语中“管”还有连词用法,与“不”组成“不管”,表示对相关关系加以否定。如“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从以上对“管”的义系梳理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词义系统的复杂性。一方面音义相生是上古词汇产生的主要途径,故求源需循声。另一方面,义相渗透是“管”词义形成的重要因素。“管”字本义产生的引申义非常有限,其大量义项均因借作它词受它词感染而形成。这也是孙雍长先生在《训诂原理》中所说的“在实际语言活动中,任何一个语词都随时随地同其他语词发生语法或语义上的关联,词义之间不可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甚至不与词义发生关系,而只是语音关系、语法关系”。我们亦可以感受到古人朴素的思维方式——表象思维对汉语造字、用词的巨大影响。古人给事物命名主要靠联想,形态上的联想和声音上的联想,二者往往一致。毌、关、管三词同源,毌为象形字,似一串物之形。门闩在门上的形状以及视线上下穿过竹管也似一串物之形。这种表象联想形成的声义相通成为“管”假借和引申的基础,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词义。这也说明因同源而产生的词的假借义对词义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清]朱峻声.说文通训定声[M] .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4]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汉语大字典[M].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

[6]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考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

[7]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

(薛 莲,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同源
从两道高考题谈“同源”法构造函数的应用
残酷与诗意,凄美与团圆
陈建良
同源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特殊圆问题
形异法相同,同源构法成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马五哥和尕豆妹》与《三娃尔与莎燕》爱情悲剧的同源探析
同源异义形容词辨析
用“三看识别法”鉴别细胞分裂图
同源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