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字的史诗

2006-06-28

全国新书目 2006年12期
关键词:旧货代代传国家图书馆

方 怡

本栏目每期推出10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从馆藏新书中挑选。本刊聘请顾犇(国家图书馆图书采编部主任)、梁爱民(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采选组组长)、曹玉强(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数据组组长)、万爱雯(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书目数据著录总审校)、姚蓉(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组总审校)担任专家小组成员。

北京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后面有一个弘善批发市场生活区。这是一个简易房搭建的生活区,在30乘50平方米的面积里,盖了四排简易房,两排房之间的距离,不到两米。几十位走出黔东南山寨,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卖绣品的苗族女子就住在这里,这简陋的住所,就是北京最大的苗族刺绣工艺品集散地。《安神大吉: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群落考察随笔》一书的作者以社会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进这个生活区,进入这些苗族绣女的生活,采访了潘凤、潘玉珍等十几位苗女,和她们一起聊天、喝酒、吃酸汤鱼,听她们唱古歌、讲故事,又进一步走进潘凤的家乡贵州六合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苗族的生活画卷。

贵州是西部穷困省份,六合寨又是少数极贫村之一,苗族人一直在为脱贫致富而努力,但她们不是来卖菜、卖水果,她们卖的是绣片,是本民族的工艺品。她们不但卖,也在绣,每到双休日,她们是市场上的摊贩,其余五天,她们是手工艺人。她们还能唱自己民族的古歌,甚至于几天几夜都唱不完;能讲本民族的远古的故事,这种传说了几千年的类似于神话的民间故事,在今天汉族百姓口中已经基本失传了。她们把这些故事绣在衣服上,诺亚方舟的故事,靠希伯莱文和后来的英文流传下来,而央公借着葫芦逃脱了洪水之灾的故事,在没有文字的苗族人这里,是靠古歌、靠普通苗家妇女绣出的衣服,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在苗族姑娘的盛装上,还绣着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和苗王务茂席的故事,苗族的绣品是“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人走到哪里,就把自己民族的史诗带到哪里。现在,这些苗族绣女又把这些古老的史诗带到了北京,带到了潘家园旧货市场。她们在北京的生活环境这样艰苦,而且经常几个星期生意不开张,但她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匮乏。她们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苗女们说:一个是刺绣,一个是苗歌,这是我们的传家宝。

苗族人最早的祖先是蚩尤,蚩尤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为了求生存,开始了大迁徙,从华北到华东到西南,过黄河过长江到清水江。他们虽然没有文字,更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但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绣女指着自己穿的苗衣袖子上的三条花纹说:这一条就是黄河,这一条就是长江,这一条就是清水江。在漫长的苦难迁徙中,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部族的神话和史诗,并将这些神话故事绣在衣服上,代代传承;编在故事里,代代传说;编在古歌里,代代传唱。这些“有声有色”的神话和史诗实际上成了苗族人精神愉悦的源泉。

跟苗族同胞相比,我们汉族的普通百姓,有多少人有自己的民族盛装?有多少可以穿着自己的盛装尽情歌舞的节日?我们的节日和长假,除了吃喝,几乎找不到有我们自己特点的娱乐形式。难道现代化就是要以感情匮乏、疏离和冷漠为代价吗?潘家园苗族绣女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此外,书中一百多幅彩色图片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安神大吉: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群落考察随笔》,杨群,耿默著,作家出版社,2006.1,38.00元)

猜你喜欢

旧货代代传国家图书馆
红船
爷爷带我看红船
潘家园旧货市场掠影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高校校园旧货市场系统的研发
瑞金四中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演讲比赛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国家图书馆农业部分馆成立
祝大彤赠书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