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寡妇——祈祷在死亡中超生

2006-05-14王谢恩

知识窗 2006年9期
关键词:恒河寡妇薪水

王谢恩 李 黎

在古老的印度社会里,由于宗教迷信,男女极不平等,身为人妻者,只是丈夫的财产而已,一旦丈夫死去成了寡妇以后,她们就被当成女巫,遭众人唾弃。因而悲祷求超生,便成了印度寡妇痛苦灵魂的唯一宣泄渠道。

“神阿,请让我快点死去吧!”

天刚破晓,曙光映出了恒河水中一个个白色的身影。她伫立河中,紧闭双眼,两手合十,开始了一天虔诚的祈祷。像站在周围的所有年轻和年老的女子一样,她祈求神灵应允她唯一的心愿——快快地死去!

3年前,这位名叫德惟卡的女子从加尔各答附近的小村落,来到这个称为“圣城”的地方,希望能在这里升入天国。她相信,在恒河岸边死去就可以得到“超生”,并随之化解身上所有的罪过。

“我14岁嫁给了比我大24岁的丈夫,他1996年死于肺癌,从此,祖宅里的人对我恨之入骨。他的家人告诉我,我被老天爷诅咒,所以我必须得离开那儿。思来想去,我没有别的地方去。我的婆婆变卖了我的全部家产,然后给了我一张单程到瓦伦那西城的车票。她指着我发誓,如果我敢回来,她会把我弄瞎。”德惟卡眼睛凝视着地板,回忆着自己的悲惨遭遇。

悲哀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我刚来到这里时,人们当我得了麻疯病,对我吐口水、骂脏话。我在供奉‘卡里神的庙门口行乞,可已经有早几年来的寡妇占据了最好的地盘。”

当了8个月的乞丐后,德惟卡在纺织厂找到了工作。尽管疟疾刚刚好,身体很虚弱,但她必须坚持每天织15个小时的毯子,绝无假日。她的薪水是一天20卢比,只有一般人薪水的1/3;此外,她还得付出一半的薪水作为与另外两名寡妇合住的小屋的租金。

她认识到,“无论在哪儿,人生都是一样,要忍受的多,可享受的少。”

“我应当感谢神赐给我这个工作机会,但是每天晚上,我还是求神让我早点死去。”

在瓦伦那西,有1.6万多个有着同样遭遇的妇女。

在古老的印度社会里,一旦丈夫死去,悲凉的寡妇得爬上亡夫的火葬柴堆,跟着一起活活烧死。自从1829年英国殖民者命令严禁殉葬后,信仰印度教的寡妇的命运便是逐出家门,另外夫家的人很可能会骗她去自杀。寡妇离奇地惨遭不测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做饭时不慎引发大火被烧死等。

寡妇是进入天堂的钥匙

从那时起,寡妇如潮水般涌向印度教最神圣的净土,号称“光明之城”的瓦伦那西,而在这里,遭社会唾弃的寡妇唯一的目标就是“等死”。信步走在通往恒河的蜿蜒长巷里,举目所见是青一色的寡妇——或弯腰、或直立、或祈祷、或歌颂。她们都穿着简单的花色或白色纱丽,每个月会有人来替她们修剪头发,但她们不能化妆,更不允许佩戴任何首饰。她们的生计靠前来这个城市3300余座庙宇朝圣的信徒以及一些慈善收容所来维持。虽然政府曾尝试给她们发放补助金,但等待救济的寡妇人数过多,无法应付,因而有些活活被饿死。对于多数寡妇而言,找一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有些不肖商人会趁机大肆剥削她们的劳动力,付给寡妇们超低标准的薪水。

有些年轻的寡妇到这里时还抱着婴儿,而孩子的际遇和母亲一样,而且注定从小不能受教育。跟妈妈的大部分是女孩子,因为儿子通常被看作是夫家的财产而留下。

近些年来,印度的传统观念沦丧,更有一些不肖的成年子孙将年老的寡妇赶出家门,叫老妈到“光明之城”早早地去“光荣了结残生”。这些年迈、濒死的寡妇来到瓦伦那西,必须预付足够的葬礼尸布和火化的开销,方能寻到栖身之地;也有运气好的找到救济性质的“安宁院”,住进去后不再进食,好死得快些。死后的寡妇被裹上棉尸布,以过肩的高度抬过迂回的巷子,送到恒河岸边搭好火葬台。不到3个小时后,她的骨灰已经撒进了浑浊的“圣河”水中,算是到达了她一生的最终目标。

瓦伦那西已经夜幕低垂,城里大大小小的庙宇里响起吟唱之声。少数的寡妇有幸被僧侣选中去吟唱圣歌,每天可以得到两个卢比。当吟唱声逐渐深入夜幕,寡妇们的白色身影又出现在恒河之中,再次向神灵表达宁死勿生的心愿。

猜你喜欢

恒河寡妇薪水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恒河边上
完形填空二则
恒河风情录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印度邮局提供恒河水快递业务
恒河
幺叔
死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