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2006-04-19邹婉玲麦才淞朱志辉

计算机教育 2006年4期
关键词:学年教学计划学分制

邹婉玲 麦才淞 朱志辉

学分制是近二十年中国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热门话题。这一制度利于学生发掘潜力,优化知识结构,符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培养文理兼顾、形成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涉到课程建设、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等方面的改变。如果只是简单的运用学分的计算方式,或增加一些选修课,这只是走向了学分制的表面。这也是许多学校的学分制流于形式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漠视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国外的成熟经验生搬硬套,也会出现管理上的问题,使学分制实施不下去。要使学分制真正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所用,必须研究与解决上述学分制实施的症结,根据中国的国情,改革与创新在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作者在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实践,探索在中国推行学分制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1学分制的实质

虽然从表面上看,学分制只是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计算从“学年”变成更小单位的“学分”,但却是教学管理的深刻改变。因为从“学年”到“学分”,侧重点从“时间”转移到了“课程”。实施学分制,或是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意味着什么改变呢?如表1所示。

学分制下的一切教学组织工作围绕“课程”这一中心展开:教学计划由“课程”组合而成;学生能否选读某门课程受限制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深浅以及是否需要先修读其他课程,而不受专业限制。时间观念在以“课程”为中心的思维下十分淡化,因此,维持固定的学年、固定的班级、固定的课程这种制度是肯定行不通的。

2观念的转变是成功实行学分制的先决条件

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学年制教学体制根深蒂固,要从实质上推行学分制必须使教育的策划者、实施者以及受教育者均及时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学分制的真谛,这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先决条件。

例如教学计划观念的转变。教育是有着明确目标的培养人的过程,要有详细的计划、有序的实施。教学计划一直被认为是这样的法规性文件。但传统的教学计划与学期挂钩,对每学期上的课程作了时间上的绝对限制,过于僵化,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用同一张课表、随同一个进度。

实施学分制,教学计划在内容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强调的是“课程”而非“时间”。学生在使用自己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可以不与学期绝对挂钩。课程的修读时间由课程决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并在不违反课程的先修条件下自由改变课程的学习时间,自主安排学习的时空,并可跨专业、跨系选课。因此教学计划从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

由于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成为学生了解专业性质、明确就业方向、帮助策划修读进程、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文件,因此用“人才培养方案”称呼更为准确贴切。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学习指导。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改革,构建适合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体系则是提高“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实行学分制必须充分重视的实质性工作。

3 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实施学分制的绝对保证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集体协作的活动过程。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涉及整个学校改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牵动全校的每一管理环节:对教师质量的高要求,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学生组织形式的变化,必须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不统一的上课时间必须改变全校的教辅与后勤服务的时间与质量;选课制的实施必须改革教学计划的理念和教材供应的模式;弹性学制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教材与学籍管理的灵活性需要财务管理跟上步伐;学分制环境下的全校各项管理急需高性能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帮助……要同时实现所有这些改革与改变,缺少具有绝对权威的、强有力的指挥是根本不可能的。华软学院在短短的三年里,已使上述改革逐步得以实现,可以说,集权式的指挥行动与管理,是学院较顺利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经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技术支持

学分制是一种更灵活的课程运行机制,对教学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操作无法满足对非固定班级学生的动态性管理要求;常规的人力调配方式也不能适应大量选课对有限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分配;基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软件无法跟踪动态的选课和由选课派生的各种相关管理。这些需求催生适合中国高校学分制管理的,符合科学化、规范化要求、能满足自由选课和排课需要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

华软学院在对当前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及国内高校各职能部门使用的管理系统软件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管理,非管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新思维,并将这研究成果贯穿于华软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中。学院自行开发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以创新的“心块联动”结构模式为基础。在此模式中,数据是核心、功能是模块。该系统目前除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核心数据库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适于学分制的各种管理模块,如“新生报到”、“收费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教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考试管理”等等。自试用以来,确实极大地支持了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教学信息管理、自动排课、教学资源管理等等问题,为学分制下的教学及相关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5 保证课程选修的数量和质量是贯彻学分制的精髓

学分制源于选课制,学分制的优点之一是通过选修课是否受学生欢迎来体现的。因此,实施学分制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课源”充足的、多样化的 “课程超市”,并在学生“选购”课程时提供有效的“导购”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自主组织的“课程套餐”中获得最佳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成才的个性化和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在国内实施学分制的高校中,较多的是开设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供同学自选,能打通专业,打通文、理、工科间的学科壁垒,实行全校课程通选的学校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公共选修课的提供基本上是基于学校单方面根据经验或自认为对学生兴趣的了解。但学生的兴趣千差万异,不可能全部由我们预先想象;同时,大学资源也白白浪费了。因为大学之“大”,应该体现在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专业和专家,有多种千差万异的课程和学术活动的同时存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大学生不能自由选择适合的、不同学科的选修课,只限于在本专业/学科的小圈子里选修、或修读一些公共选修课,则大学生就没有体味大学之“大”。实行学分制,就必须给予学生起码是本大学以内的课程的选择空间,只要符合课程学习的条件,就有可能作为选修课被选读,而不因为专业而受到限制。

通过三年的努力,华软建立了一套选课排课系统,该系统以“课程”概念为基础,以“课程信息”为核心,通过学生网上选课的程序,由自主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负责自动排课,保证老师、学生不撞课,并由此确定学生的个人课表(7000个学生,7000个课表)、老师教学班花名册、教材订购与配送、考试资格、学费管理等等。在三年的办学过程中,已为近2000名学生成功转了专业,使他们在更利于个人成才的专业上学习与发挥;指导了数万人次进行了跨专业选课。学生无限制的全校通选课程选课意向达到99%以上的满足率。这些学生在宽松的择专业、择课氛围下增强信心,自主学习,取得较理想效果。

6正确面对新挑战、重视师资队伍的再培训是选课制健康发展的保障

学分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校跨专业、跨系选课使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坐在同一课堂上,这无疑给习惯了对同班学生实施划一教学方式的教师增加了新的课题。而且随着选课的进行,动态的需求变化迅速,需要教师调整教学任务,对教师队伍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外,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该研究边缘、新兴学科,开出高水平的、具有前瞻性和交叉性的选修课。因此,知识面广,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进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教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选课制度得以维持的保证。

此外,围绕学分制还有许多非教学工作需要教师的参与。

长期以来,班级是学生的最重要群体。学分制下,专业班级淡化,代之是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这种组合打破了原学年制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集中管理,这是我国与国外不一样的学生管理模式,根据在华软的实践经验,这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适合于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因此,应该努力探索适应学分制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为了适应这种学生工作的需要,华软学院在原有的辅导员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班主任管理制度。根据专业班级淡化的特点,辅导员的工作阵地从班级转移到宿舍,班主任则把握学习阵地。班主任一律由专业教师兼任,除了凝聚该班同学外,负有指导学生认识学分制、接受学分制并正确运用学分制给予的权利等职责。因此班主任实际充当着学分制实施的导师作用。正是这支将教学、导师、班主任工作一肩挑的教师队伍,使华软学院的学分制推进得有声有色。

7学分制的实施需要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具体支持配合

学分制的实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在各高校继续探索自身如何使这制度的实施更完善的同时,也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为学分制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在某些实质问题的处理上给以政策性的支持。如改变过去按学年制颁发毕业证书的做法;取消与学分制精神不相符的结业与换发毕业证书的规定;修改毕业生人事、档案、派遣的管理;允许学生按意愿、按程序转专业;制定适应学分制的收费管理模式;以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探讨校际学分互认及转学的管理规程,并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邹婉玲.信息化管理,非管理信息化——教学管理新思维.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2)

2 柢新生等.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J),2005(3)

3 丁全忠.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5(3)

4 易佑民等.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国高等教育(J),2005(10)

猜你喜欢

学年教学计划学分制
初中生体质健康实施运动干预的实践研究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优化材料力学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英国公布2015—2016学年公立学校督导结果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女生玛丽莎Ⅰ
新课标对教学计划灵活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