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的身份

2006-04-17夏俊山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06年3期
关键词:眼光测验笔画

夏俊山

语文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老师说:“错,是‘○。‘○没有笔画。”“‘○是阿拉伯数字……”有同学小声质疑。

也难怪学生质疑。汉字是方块字,由笔画组成,“○”是无法分析笔画的,它没有笔画的起迄,无法分解出更小的单元,因此严格说来,“○”不是汉字。但是,现在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并把它归入“难检字笔画索引”的一画下,注释为“数的空位(同零)”,多用于数字中:三○六号,一九九○年。可见,老师说“○”是汉字也是对的。

看来,“○”的身份挺复杂。其复杂性还表现在“○”的起源上。“○”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的故乡在中国。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的记载,只不过当时“○”的意思是“暴风雨末了的小雨滴”。魏晋时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刘徽注《九章算术》时,对“○”的解释非常清楚。我国古书里缺字用“□”来表示,数学上记录“○”时也用“□”来表示。由于我国古代用毛笔书写,用毛笔写“○”比写“□”要方便得多,所以“○”逐渐变成按逆时针方向画“○”。

“○”同“零”,《诗经》三○五篇,也可以写为三百零五篇。但“零”不等于“○”,如“零件”不能写成“○件”,“鸡零狗碎”不能写成“鸡○狗碎”。

“○”又可看作是一个“圆”,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一)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像作文,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像成一轮满月……这一年的考生要是不会把“○”想像成不同的圆,那结果就可能是在得分栏中打个圈。

有篇题为《智力测验》的小小说更是围绕“○”做足了文章:电视台搞了一次智力测验,题目是围绕黑板上的“○”,回答这是什么?

先测验机关干部。机关干部看着圆圈儿直纳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科员用请示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用擅长领会意图的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局长听完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

又测验大学生。面对黑板上的“○”,冷场半分钟。大学生们纷纷叫嚷起来:“这算个啥问题呀?还要考我们大学生!”“只有傻瓜才回答这样的问题!”……

再测验初中生。一位尖子生规规矩矩地举手,然后站起来回答:“这是一个零。

最后测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看了看黑板上的圆圈后,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是个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鸡蛋!”……

后来,电视台播放这个智力测验的节目时,加了个标题: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面对“○”,我们真不应该丧失想像力,丧失思考。要知道,“○”还可以读作“圈”。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不会写字,被杀前的画“○”是不可读作“画零”的,就是画圈了(实际上是画押,具有签字的效用)。清朝殿试的考官被称为读卷大臣,看到中意的文章就在卷面上加一个“○”。阅卷大臣共8名,因此最好的一本卷子就可能有8个“○”,这便是压卷之作。现在进行选举投票时,都要在自己同意的人姓名后画个“○”,“○”又代表了一定的态度、判断和权利。

总之,“○”有多种身份,它应用范围广泛,价值宏大,我们干什么都要从零(“○”)开始。(编辑文墨)价值宏大,我们干什么都要?

猜你喜欢

眼光测验笔画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一笔画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心态决定眼光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
想着孩子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