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航天事业追求“零缺陷”人生

2006-03-10

企业文明 2006年2期
关键词:载人研制航天

王 玖

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隆重表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有功之臣,航天四院因出色完成逃逸系统动力装置四个型号十台发动机的研制重任,获得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二十余个奖项,其领头人——

在火光迸发的这一刻,周为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大厅。1秒、2秒……他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感觉每一秒钟都如重锤敲击着心坎。

当火箭托举着“神舟6号”升空120秒时,逃逸塔与火箭顺利分离,大厅里掌声骤起,现场火箭系统几位责任人纷纷起立向周为民致以由衷地祝贺。

周为民的眼睛湿润了。他和他的研制团队再一次不辱使命,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为了这一刻,周为民带领中国航天四院的科技人员殚精竭虑,用最严、最细、最慎、最实、最透、最精的工作,以零故障、零缺陷的质量目标苛求自己,历经多少个白夜、多少次攻关克险,付出了无数心血、智慧与汗水。终于,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堪称世界上最完善的载人航天逃逸救生方式的奇迹!

历史的机遇慷慨地垂青于早有准备的头脑

早在国家863计划讨论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之时,面对这项与大京九和三峡工程同列为我国跨世纪标志性工程的“鸿篇巨制”,始终以“强国强军”为己任的四院人就开始考虑固体发动机能在这项中华民族的“跨世纪工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载人航天工程不同于一般航天工程的特殊之处,其中之一就在于必须确保宇航员的绝对安全。而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的逃逸救生技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政府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伊始,就庄严地宣称:“我们不仅要有高可靠、高安全的‘神剑、‘神舟,还要有万一遇到意外紧急情况确保宇航员安全生还的一流的逃逸救生系统。”

得知这一信息,四院人激动不已。他们将目标锁定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逃逸系统动力装置研制生产上。逃逸救生系统是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万一发生紧急意外情况,确保宇航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的可靠保证,其工作时要求在瞬间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与以往每一次工程竞标不同,这次,四院人没给自己留退路。为了在方案评审中占绝对优势,四院的技术人员从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开始,就着手搜集材料、设计方案,并率先取得了演示验证发动机试车的成功。随即,他们又先人一步做出了大量预案报告和技术总结。终于在方案评审中,他们以绝对优势击败了所有的竞标单位。

接受了重任,就等于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希冀。从此,航天四院人踏上了艰辛的超常设计和研制之路。

毕业于国防科技工业大学固体发动机专业的高材生,年仅30岁的周为民这时刚取得四院固体发动机专业硕士学位不久,作为四院科技质量部技术处的负责人,他参与了逃逸系统发动机的项目论证,也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光辉演变。

善于把不断挫折转化为再生的企业财富

逃逸塔不仅外型很特别,结构也很复杂。整个逃逸系统的动力装置由四个型号大小10台发动机组成,分别是主逃逸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偏航俯仰发动机和高空逃逸发动机。

面对这种异型的东西,四院的火箭发动机专家们也曾“迷惑”过。当时仅从非常有限的国外报纸、杂志上偶尔看见过,甚至都搞不清哪个是发动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四院的设计人员在俄罗斯交流考察,与俄方人员谈起发动机时,仅一个发动机外壳,人家张口就要80万美元。四院人毅然决定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路子。他们不信中国人就搞不出来!

经过艰难地选型、研制、试验,到1995年4月19日,主逃逸发动机第一次试车。这是整个逃逸系统10台发动机中尺寸最大、形状最复杂,也因此是研制难度最大的逃逸发动机。大家对她充满了希望。然而,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摄氏3000多度的高燃速火焰瞬间将4个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全部烧穿,四射的火焰将整个试车台烧成了一片火海。试车的惨状让在场许多人流下了泪水。

面对此情此景,尽管设计和工艺人员事先已经考虑到了这种特殊要求发动机燃烧室的烧蚀和冲刷环境会很恶劣,并采取了较传统发动机绝热层厚得多的绝热方法,但事实证明,传统的绝热方法和材料对这种要求异常苛刻的特殊发动机是根本行不通的。四院领导和型号两总连夜召开故障分析会,研究后决定,从设计、材料、工艺、技术等多方入手,多管齐下,成立10多个工艺技术攻关小组协力攻克难关,而攻关的重头戏在43所。

当时已升任43所所长的周为民,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了主逃逸发动机前燃烧室壳体绝热这项整个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关键的技术攻关。当时,距总体要求结束方案阶段的时间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上上下下千百双眼睛在看着他,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周为民把这项技术攻关作为全所型号研制“短线的短线”,自己亲任攻关组组长,同时落实专人负责限期完成,并同这些责任人逐一签定了“百日攻关”责任书。那是怎样寝食难安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啊!攻关组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的工人师傅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时值一年当中最为酷热的季节,有时他们一连工作了好几天,却毫无进展。为了得到每一项试验的准确数据,工作到深夜成了攻关组的家常便饭。

发动机贴绝热层全是手工活,材料的气味特别大,还得弯着腰干,一些人因此呕吐不已。材料贴好后要固化,若产生气泡或脱粘现象,就得用小铲一点一点抠挖下来,重新粘贴,不少工人为此手上磨起了大大小小的血泡。主管工艺师王庆利当时已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齐吃住在车间;工人宋可为动脑筋、想办法,带病坚持工作,一遍一遍地琢磨新材料的成型工艺。

那一阵子,周为民几乎每天都要到实验室、车间,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有时在实验现场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看着攻关组同志们疲惫的神情,想着责任令任务的倒计时,他深深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那段时间,本来就清瘦的他更瘦了。

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没日没夜的艰难鏖战、多少次模拟试验,新的绝热材料和工艺找到了,并于4个月后的8月31日成功经受了再次地面热试车的考核,试车结束后界面解剖结果表明,绝热层不但没有烧穿,还有相当的余量,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此时,距总体要求的转段时间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整体研制进度没有受到影响。

此后,四院人不断改进,继续完善,发动机的可靠性指标持续提高。逃逸系统其它几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也都很复杂与艰难,但是,就如同解决主逃逸发动机的难关一样,难题都被一一攻克。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四院人相继攻克了瞬时大推力特种固体发动机设计、超高强度钢异型机械加工、高燃速推进剂配方及工艺、高燃速发动机抗冲刷抗烧蚀绝热防热,高燃速大推力发动机装药及精密测试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难关,把10多项中国之最有的甚至是世界之最,写在了中国和世界航天史上。

伴随着逃逸发动机累累硕果的研制历程,周为民由43所所长升任为四院副院长,并兼任逃逸系统发动机行政总指挥。能够将自己的青春、事业甚至全部心智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作为全系统最年轻的“少帅”,36岁的周为民深感自豪!

以严细慎实作风创造高质量高可靠性产品

是啊,高科技的航天产品对技术状态的苛求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任何一点疏忽和错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是救人的,人命关天啊,同志们。”在几千人的职工大会上,周为民历数载人航天发射史上的灾难性事故: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失败,半年之后向媒体发布了令人绝想不到的失败原因,仅仅是因为发动机里数万个接头中有一个稍稍长了半毫米;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也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载人航天史上这样惨痛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因为深谙此理,周为民处理质量事故毫不留情面。“出了质量问题,唯你是问!”“出现低水平重复性质量事故者视同下岗!”“成功后,我重奖你们!”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生硬,其实就是军令状!一次,一位为产品倾尽了心血的老师傅,在检查一批螺栓时,居然出现了漏检事故。周为民挥泪斩马谡,严肃处理了这位老师傅,并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质量整顿,复查了上千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规程和元器件,事后,周为民找到那位老师傅力陈其中的利害,老师傅老泪纵横地说,我知道,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将来都有可能是对航天员甚至整个载人工程的犯罪啊!在四院,只要一提“载人航天”,那真是字字千钧!

高质量的产品有赖于严格的管理,而严格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周为民成立了行政、技术、工艺并行的三套指挥系统,编制了周详细致的质量保证大纲,建立了层层责任制,构筑起了政令畅通的垂直指挥系统,使得设计、操作、检验等各工序环环相扣,职责明晰,并针对载人飞行的全过程加严了质量控制措施,杜绝了质量管理“真空地带”的出现。他亲率四院试验队多次奔赴位于茫茫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参加了“神舟”飞船逃逸系统“0-0”高度飞行试验,以及从“神舟”1号到5号的所有飞行试验。在靶场工作实践中,他积极探索质量管理新思路,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率先推行表格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重视,目前已推广到其他研制队伍中应用。

全员“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全过程严密控制的防范措施,确保了发动机不带任何疑点出厂、“零缺陷”交付总体。从“0-0”高度,到遥一、遥二、遥三、遥四,再到首次载人飞行和多人多天飞行,“神舟”飞船6次振翼高飞、6次胜利凯旋。四院的产品次次“零缺陷”,实现了交付合格率100%、飞行试验成功率100%的质量目标。

由于增加了逃逸系统,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指标由0.97提高到了0.997(现实中无法达到100%)。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高可靠的逃逸救生系统成为宇航员放心大胆去巡天的“定心丸”。

在10年树人中顺利实现科技人员新老交替

在先后担任过技术处处长、研究所所长以及副院长、院长的周为民看来,型号研制重要,但人才培养更重要,人才有了,就有了后备储蓄力量,也就不愁后续发展。企业要想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人才,“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大机会。”在担当院长重任后,周为民经常说,作为跨世纪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一项很重要的使命是要培养一支跨世纪的年轻人才队伍。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他像重视产品质量一样重视年轻人的培养。经过老同志耐心细致地传帮带和10年实战经验的锤炼,如今传承了先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的一代年轻科技人才已经茁壮成长,并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四院,逃逸发动机研制队伍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甚至是一线工人都顺利完成了队伍的新老交接,为新世纪航天固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周为民自豪地说,10多年的研制历程,我们在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的同时,也为我院固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一支年轻的有理论、有水平、有能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一线技术工人队伍得到了锻炼培养并迅速成长起来,四院人的安全意识、质量理念和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这些都是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

把自己一生“零缺陷”交给航天事业

在又一个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之时,刚届不惑之年的周为民携着继往的辉煌——他因出色参与和组织领导了多项国家重点武器型号和载人航天工程逃逸系统发动机的研制生产,先后被授予了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陕西科技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殊荣,并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项。最近全国总工会又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带领四院受表彰的科技人员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神舟6号”庆祝大会,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又要开始新的征途。

载人飞行试验的成功仅仅是我国航天未来“三步走战略”迈出的第一步;第二步要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重道远。四院人将继续参与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接受新的挑战,面临新的考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为民说:他的目标是把自己一生都“零缺陷”交给航天事业!

(责任编辑:李万全)

猜你喜欢

载人研制航天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