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泽民决策思想的要旨

2005-05-27王鲁军

决策与信息 2005年1期
关键词:江泽民决策领导

王鲁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又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这既是江泽民对于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又指明了我党领导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决策的过程和原则,反映了我党领导决策活动的内在规律,是江泽民决策思想的要旨与精华。这一决策思想,从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环境、决策目的等不同的方面,特别是决策过程和原则的提出,使决策环节流程化,决策思想系统化,表明我党领导决策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体察民情,全面了解决策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

体察民情作为决策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既是对于我党以往领导方法与领导思想的继承与总结,也具有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

毛泽东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则进一步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决策之初,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即体察民情,认真地对基层的真实情况加以分析。江泽民讲:“我们党过去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现在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江泽民还强调:“这个结合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的。”“历史经验说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了解客观实际,体察民情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研究。

江泽民不仅是调查研究的大力提倡者,更是调查研究的模范实践者。1999年,江泽民为了深入了解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2000年到2001年,为了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推进党的建设工作,江泽民又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实地考察农村、工厂、科研院所,与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老党员、老模范座谈,了解党建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现代领导科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体察民情是决策的基本前提。领导学的基本范畴有四个,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和领导目的。众所周知,决策是领导职能的核心。只有符合客观情况,适应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規律的决策,才具有科学性。可以说,体察民情反映了决策科学化的本质要求。要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必须首先要对领导环境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这是实施领导与决策的第一要旨,是决策的开端。

了解民意,把握人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和利益要求

党的领导与决策,根本上是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人民群众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中国共产党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的意愿才能代表人民管理好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是调查研究的两大目的。江泽民讲“县以上各级领导同志,尤其是一二把手,一定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每年至少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班组;亲自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这样在工作指导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正切合实际。”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决策就不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的放矢,就有了准确的目标和方向。否则,就是盲目决策。

从领导学角度分析,被领导者人数占绝大多数,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对领导决策者不是以简单服从为前提,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领导者组织指挥被领导者;另一方面被领导者的觉悟程度、参与意识、素质状况等影响和制约着领导者的行为。列宁说,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可见,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被领导者处于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的要求相结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的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江泽民也说过:“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被领导者的主体地位。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反映。当前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是不尊重人民意愿,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具体表现。实施科学正确的领导决策,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

集中民智,群策群力,实现决策民主化

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是决策民主化的有力体现。江泽民决策思想中,民主原则贯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特色。

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现在,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战胜困难,谁才能作出突出的成绩。”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通过集中民智,把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应用于领导决策之中,是我们领导决策成功的根本。因此,江泽民强调“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当今社会的进步,是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为基础的。这就要求领导者成为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占有较多的专业知识。集中民智,发挥群体优势,特别是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就成了领导决策的必然选择。

珍惜民力,贯穿领导决策过程始终的重要原则

珍惜民力,所讲的主要是决策成本问题。珍惜民力,是决策科学、合理的重要表现;是现代科学决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决策的—个重要目标。

在领导决策中坚持珍惜民力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在制定、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必须时刻做到珍重、爱惜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指出:“现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群众反映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这必须引起全党上下的高度重视,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越快越好。”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造成决策性浪费的两大根源。决策性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是一种隐形的腐败行为,它与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一样损害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有的领导干部,没有事业心,在其位不谋其政,决策前对上情一知半解,对下情模糊不清,靠拍脑门决策,决策意图与客观实际相差甚远,把人民的血汗打了水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喜欢华而不实的“门面工程”;为了升迁,喜欢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喜欢劳民伤财的“应景工程”。这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领导决策活动不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动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政治形象。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把珍惜民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贯彻始终。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实践证明,我们党只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就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江泽民决策领导
市领导会见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与实践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称职”办公室主任
江泽民专著赠德国总理习近平举动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