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尚的品质 优良的作风

2004-11-30贾春光

中国民族 2004年11期
关键词:全区宁夏粮食

贾春光

敬爱的杨静仁同志离开我们三年了,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他的领导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中的优良作风和杰出业绩,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里追忆一些往事,以寄托我们的怀念。

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智慧和革命胆识

杨静仁同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面对宁夏遭受严重灾害,农业减产,粮食十分紧张的情况,在一次毛主席主持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停止从宁夏调出粮食(当时宁夏每年调出五千万斤粮),并且向中央借3000万到5000万斤粮。经毛主席同意,从中央调了3000万斤粮。当时宁夏全区人口约200万,调入和停止调出两项合计为8000万左右,这样就给全区每人平均增长粮食40多斤,相当于当时两个月的口粮,这对安排群众生活,缓和粮食紧张,渡过暂时困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个时候粮食问题压倒一切,产粮多少调出多少,就是衡量一个地方工作好坏,领导政绩如何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向中央提出停止调出,要求调入粮食是要有相当的政治勇气的。

“文革”之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关系到清除“左”的影响,解放思想,恢复党的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的一件大事。当时尚在中央领导岗位上的一些同志,不让中央部门和地方领导同志对此表态。杨静仁同志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意识到这一讨论的重大意义,他不顾禁令旗帜鲜明地站了出来,在1978年接见国庆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讲话中,明确表达了对这一讨论的支持,随后又在一些会议上,结合民族工作的实际,多次讲了这一讨论的重大意义。在拨乱反正中,他坚持用实践来检验民族工作战线许多被颠倒了的是非,摘掉了强加在民族工作部门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大帽子,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

杨静仁同志坚决维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着力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民族工作中来。他在1979年5月举行的国家民委第一次民委会议上提出的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总方针,充分体现了三中全会的精神,并且首次提出了“现代化非常需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非常需要现代化”的观点,明确提出民族工作也要实现重点转移,把工作重心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协助有关部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牧区、山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他的支持下,国家民委和各地民委大力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全国的民族工作较快的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崇尚实际,勤于调查研究

杨静仁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并且身体力行:1954年对西康藏区、彝区的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开展这些地区的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1958年他对宁夏宗教问题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作了《宗教压迫是压在回族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的发言,为随后开展的反对宗教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和封建特权的斗争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静仁同志在担任宁夏区党委第一书记时仍然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为农村工作、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政策性的措施,都是调查研究之后提出的,符合群众的要求,效果很好。

三、卓越的领导才能

杨静仁同志长期担任领导工作,无论是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把手,还是担任国家民委主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都显示了善于把握全面,紧紧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领导艺术。他在主持宁夏工作时期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至今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

1961年,43岁的杨静仁同志被任命为宁夏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军区政委,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区)一把手。当时的宁夏,农业减产,基建战线过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村人口每月口粮只有15斤,有的地方饿死了人,人民的吃穿用都很紧缺。在1959年开展的“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反坏人坏事”等运动,伤害了一批干部和群众,因此,当时的宁夏是困难重重,政治经济形势都很严峻。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杨静仁同志坚决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大力气抓农业。他从调整社队规模、坚决纠正“共产风”、适当放宽“小自由”等方面调动农民积极性;从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类地区的生产方针、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制定各种有效的增产措施、动员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去政治运动扩大化的错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统一战线、知识分子等政策,团结全区干部和回汉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全区政治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的农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1965年粮食产量达到了8.32亿公斤,比1960年增长了378.3%,并且再度调出粮食支援国家。

杨静仁同志在以主要精力抓农业的同时,统筹兼顾,适时地抓了工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等工作,全区呈现出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城乡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干部群众心情比较舒畅的大好景象。

1966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该报记者汪琦、金凤、国卿东写的长篇报道《宁夏在踏踏实实前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高潮中看如何冷热结合》,报道说,宁夏“全区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形势之中。在这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很见效,全区连续三年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都大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日报》同时还配发了题为《求实》的社论,社论指出:“宁夏的同志在生产高潮中处理某些问题时,具体分析矛盾,实事求是地解决矛盾,表现了求实精神,对人民有启发”。

宁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战胜严重困难,恢复发展生产,迎来政治经济的大好形势,固然是党中央正确领导,全区干部群众艰苦努力的结果,但在这一过程中,全面主持宁夏工作的杨静仁同志功不可没。应该指出的是,此前杨静仁同志并没有负责一个地区工作的经历,他能在如此艰巨的任务中发挥出卓越的领导才干,是很值得我们钦佩的,我相信宁夏的广大干部和回族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从以上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杨静仁同志无愧于邓小平同志的评价:“杨静仁这个人是有马列主义水平的”。我们广大的民族工作者,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应当向杨静仁同志学习,从他的事迹中汲取教益,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全区宁夏粮食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宁夏
宁夏
宁夏
蓝光TOP5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