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点

2004-09-03曹杰斌

中国经济信息 2004年17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农村

曹杰斌

我国投资效率这几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已显示出其不可持续性。原有的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点——固定资产投资、外资的直接投资和净出口已无法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五年里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持续稳定的增长。纵观国内经济便会发现我国的居民消费有一个较大的成长空间,它将是我国经济又一轮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动力。居民消费不足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居民消费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政府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其间GDP增长了60%,出口增长了140%。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四大贸易国。在未来的5年里这种增长速度能否持续以及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点在哪里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途径和可持续性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引入外资和促进出口增长的方式来促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前这种驱动型增长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1.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投资效益明显降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有限的扩张空间。199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33.6%,2000年占到了36.4%,2003年占到了42.9%。如果这一势头继续下去的话,到2010年固定资产将占到GDP的一半以上。在历史上,没有那个大国是这种情形,只有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才出现过这种情形。我国消费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就有缓步下滑的倾向。在这种投资不断走高而消费走低的情况下,势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更大过剩和产品的更多积压。同时,2004年的第一季度投资的异常增加使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局部偏热的情况。这说明我国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区间有限,过高的、效益低下的投资只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过度地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致使其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而其投资效益却明显降低。我国投资一直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效益已经很低了,而近几年,各地方政府为了扩大本地区的发展,不断地制定出鼓励投资的政策,投资自然加快。但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监管不严,城市的重复建设和与本地区经济不符的建设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未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反而导致了经济的非健康发展。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了26.7%,2004年仅第一季度投资增长就达到了43%。无论是从能源供应的角度还是从消耗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我国经济目前所无法负担的。从2000年至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分别是9.3%、12.1%、16.1%、26.7%。这种投资大幅度的增长并未带来GDP相应的增加,从2000年至2003年,我国GDP的增长幅度较为平缓,分别是8%、7.3%、8%、9.1%。投资增长快,但投资效益却明显降低。低效益的投资无法给我国经济带来稳定持续的增长。

衡量投资对GDP的贡献还可看两个数,一是弹性系数,指投资增加1%GDP增加多少。最高是1999年,其弹性系数是1.29;2002年是0.49;2003年是0.34。也就是说投资增长1%,GDP仅增长了0.34%,这说明投资效益在下降。二是转换率,指投资有多少在第二年可以转换成GDP。最高的是1992年,转换率为0.45,即投入1元第二年有0.45元转换成为GDP;1999年转换率为0.2;2003年为0.2,也就是说投入1元钱,GDP第二年只有不到0.2元。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投资效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种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所引起的GDP的增长的可持续性已无法继续。

2.出口增速挑战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我国近几年一直实行的是鼓励出口的政策。1997年我国出口占GDP的20.2%,2003年占到了29%。但出口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且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将使我国的经济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3%,2002年为50.07%,2003年为60.03%。同时,我国近几年对外资的引入也不断加大。外资不大会流入需要高资本投入的基础设施部门,而主要会流向出口部门,因为出口部门的投资回报要远远高于基础设施部门。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的比例不应过高,依靠外国借款来支持国内投资的风险系数相当高。因此依靠外资来延续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简而言之,如果未来几年我国的出口增长无法保持现在的速度,那么投资驱动型增长将不可持续。

3.促进国内消费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我国国内消费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农村消费具有很大的增长余地,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在近10年内具有可持续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是64.7%,90年代是59%,2003年已下降到53.8%。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支出大约占其GDP的2/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而我国的消费远远低于这一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提高是一个稳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促使我国GDP稳定增长。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购买力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购买力。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其账面差距是3.2∶1。如果把农民40%的实物收入扣掉,加上城市居民的隐形福利,实际的差别大约是6∶1。2003年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农村只增长了6.8%,比城市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50.2%降到2003年的35.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农村消费却仅占全国消费的1/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政府目前正努力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计划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购买力稳步增强,购买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我国消费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个稳步的过程,在这一期间内,我国GDP的增长就会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所占份额最大,一般占到60%左右;在GDP的新增额中,消费虽然不如投资和出口变化活跃,但它是增长较为稳定、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从1997年到2002年的消费率分别是58.2%、58.7%、60.1%、61.1%、59.8%、58.4%。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看出,消费率的波动幅度不大,较为稳定。因此,消费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消费的增长能够促使我国GDP实现稳定增长。

第三,消费合理增长可以促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居民消费行为的率先变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生产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市场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快消费体制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使消费对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促使我国经济合理发展。

促进国内消费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它为我国GDP在未来几年里的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影响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因素

消费的另一面是储蓄,随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储蓄率在不断上升。我国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家庭储蓄存款从1997年占GDP的比重63%上升到2003年的83%。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占消费的比重大致在80%左右,是消费需求的主体。因此,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应当着力解决如何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居民消费水平增速缓慢和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可以把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三大类:

一、从消费主体看,存在着收入影响、分配影响、预期影响和消费观念的影响。⑴收入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尤其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不仅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也造成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占有的消费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⑵分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大,造成农民实际购买力过低,从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发展。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在城镇内部已经出现了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消费倾向也不同。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是工薪阶层,他们衣、食已经不成问题,但住、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满足;低收入阶层虽有着较强的消费倾向,但由于受收入水平的制约,消费需求也不断下降。

⑶居民收支预期变化对消费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是收入预期不确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企业体制改革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不乐观。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结构中,工资等持久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临时性收入比重增加,这种情况也不能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二是支出预期不确定: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革成本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预期不明,同时住房商品化、教育体制改革也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⑷消费观念的影响。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是我国居民长期持有的消费观念,大多数家庭无法接受负债消费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强于其他国家。从较长一段时间观察研究居民整体的消费行为,居民消费存在周期性特征。在某个时期,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形成巨变期(西方称为消费革命),如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耐用家用电器的消费热潮。在下一个巨变期到来之前,居民偏重储蓄消费处于低潮。

二、从消费环境看,存在着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由于一些现行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发展。如住房消费、移动通信消费等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市场交易中缺乏诚信,失信行为普遍;信用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失信并不承担责任或承担的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不得不设置复杂的消费信贷条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了部分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对处罚企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

三、从消费的客体看,我国一些消费品无法有效的满足居民需求。一些居民特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如药品、医疗、教育等,由于价格高、质量低、服务差等原因,不能有效地满足居民消费需要。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消费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国内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新消费ABC
居民消费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