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现代价值

2004-08-14杨朝明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28期
关键词:德治论语孔子

杨朝明

孔子文化浩如烟海,我们要做的是:科学地取舍,古为今用

孔子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突出价值,其中荦荦大者,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自强不息。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闭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四、德主刑辅。如何处理德、法关系,是古今中外政治家、思想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基于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体认,孔子认为德治是政治的根本,盛德薄刑才能使天下大治。孔子重德,但不排斥刑法,以刑罚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古代文献留下了孔子这方面的大量精到论述,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于猛。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孔子家语·刑政》记孔子说:“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用刑以德为前提,刑只使用于愚顽不化的人。如同古罗马谚语说:“没有社会道德,法律有什么用!”

五、推己及人。1993年8月,“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通过并发表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其核心内容是把传统“金律”作为世界各主要文化类型共同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之一。该《宣言》指出:“数千年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隔膜和复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世界许多宗教的教义都有教人向善的类似表述。在中国,孔子继承中华上古文化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明确提出的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原则,最具典型意义。仅仅在《论语》中,就记有两次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行为方面,孔子极力反对损人利己、乘人之危、欺诈残害他人,渴望一种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

六、和而不同。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和而不同”是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西方学者汤因比等称其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而不同”孔子还表述为“和而不流”(《礼记·中庸》),它可用来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它不仅主张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主张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协调。(作者系曲阜师大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德治论语孔子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荷叶礼赞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