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升值的背后
2003-06-15薛军礼
薛军礼
五丈原依然神秘——古原如旧,庙宇森立。有所变化的是多出了一条盘山公路,几道拾步路阶,以及些许水泥抹面的广场。现代化的建筑无可挑剔的洒脱,然而,游人的心境似乎并不为这个,而在于落叶秋风中感受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精神。
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否认。可诸葛孔明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明知不可为,却躬身为之,崇尚一个忠字,追求一个义字,似乎才是后人尊崇他们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为失败者建庙立祠并不是时尚。单单一个蜀汉小国,人口不过百万,且偏处西南一隅,却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诸庙兴建民间。这其中惟诸葛孔明名气最大,被神化成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此等等,除民族文化推崇的“忠、孝、节、义”的成分外,怕还是诸葛一干人的“忠诚”被历代皇帝看中。从西晋开始,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给诸葛亮的名气注水——唐封武灵王,宋赐英惠庙,元追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朱元璋加以帝王之礼,钦定“帝王庙”。到了清代,诸葛亮更是身价倍增,其庙一修再修,春秋祭祀成规。康熙皇帝直抒胸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毋庸置疑,诸葛亮一生力行一个“诚”字。刘备托孤时,他表示要“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一死”。日后辅佐刘禅,果然是“惟知嗣君之当辅,而不复知有其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等耿耿忠怀!——阿斗虽庸弱,并不感到来自强相的威胁。而刘、关、张、赵,更强调一个“义”字。赵云虽未能赶上“桃园结义”,但他千里迢迢投奔刘备,同样情同手足。蜀汉的五位开国元老,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精神信念,几乎涵盖了正统道德观的全部。这些忠、孝、节、义的思想品德,自然是封建皇帝最需要的。不以胜败论英雄,而以“忠、义”授尊称,恐怕也只有蜀汉的五位元勋享此殊荣。而此后的千百年里,“忠、义”不仅维护了皇权的统治,也深刻影响了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
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倘若超越极限,就会走向反面。刘备正是过分地牵挂了那个高傲自大的二弟关羽,连蜀汉的安危也不管了,发兵讨吴。结果,被东吴的新生代陆逊打了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连老命也丢在白帝城。张飞亦然,屠夫本性不改,下场更为悲惨。正由于这样的故端,才给一个“义”字做了大大的注脚。诸葛亮比刘、关、张高明一些,可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还错用了一个马谡,冤杀了一个魏延。但诸葛亮的忠诚把一切瑕疵都掩盖了。要说英雄,曹操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刘备等辈均为其手下败将。曹操还是文学家,开慷慨苍凉一代诗风。但曹操动不动拿献帝开涮,后来的皇帝怎能看得顺眼?更不用说为他立庙建祠了。
答案大概得从“忠、义”说开去。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但他是打了败仗逃跑时,被对手擒拿斩首的。张飞被手下兵士要了小命,至少是治军无方。刘备只会哭,看不出有什么经国治世之方。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义”,这怕是后人为其立庙祭祀的因由吧!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他一生的忠实写照。因此,历代皇帝为其加冕,当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诸葛亮忠于刘备,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那个时代,仍有其合理性,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即使到了今天,他那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仍然被人们敬仰。这恐怕是五丈原游人如织的缘故吧!
伫立于威仪、森然的诸葛亮庙前,俯瞰五丈原下的万家灯火,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诸葛武侯当年铺架于渭河之上的浮桥,早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代替。而魏蜀两军昔日搏杀的黄土小道,也被西宝高速公路掩盖。高速公路上飞驶的形状不同的汽车,是开向祁山大寨,还是驶入蜀府成都,诸葛武侯当年虽有制造木牛流马之聪明,可否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