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躲藏的天堂”目击耳闻

2002-07-29文图/宋政厚

丝绸之路 2002年7期
关键词:克孜尔龟兹乐舞

文图/宋政厚

新疆库尔勒、拜城、吐鲁番一带的10多处千佛洞,以其独有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特色,丰富了我国石窟艺术宝库,在世界石窟艺术之林也占有突出地位,史学家们因此赞美他们是“躲藏的天堂”。

库车、拜城一带古称龟兹,是我国接受佛教文化最早之地,克孜尔千佛洞就开凿于华夏石窟艺术的首创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后从这里东传,流播于河西走廊乃至中原。历经沧桑,如今已整理编号的230多个洞窟大都坍塌残破,塑像荡然无存,但其存余的近1万平方米壁画所体现的有关我国古代西域的建筑、雕刻、音乐、舞蹈、服饰、绘画及工艺美术等大量形象资料说明,远在1000多年前,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与中国文化交汇,又被当时极富独创品质的龟兹人民熔为一炉,化作风格独特、光彩夺目的龟兹艺术,為后人认识、研究古丝绸之路中段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实珍品。

克孜尔千佛洞就其洞窟的形制和布局而言,为我国石窟建筑所罕见。窟外多有艺术结构的库檐,库门敞开;平面长方形的直洞,被洞中心的塔柱隔成前殿、后室,塔柱两侧形成两条低窄的甬道;窟顶有的像棋盘,有的成斗室,更多的是穹隆形式,据说这种结构适合在沉积砂岩的石壁上凿建;高敞的前殿称作支提窟,供僧徒理佛观像和讲经说法之用,其正壁有雕塑或彩绘的雍容端庄的佛像;称作毗诃罗窟的后室,是表现佛之涅槃、举哀、焚棺、分舍利和起塔情节的僧房,显得阴暗,充满神秘气氛。前殿后室组成石窟整体,也就是一座佛寺。足见当时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龟兹艺术家们以此种建筑手法开凿石窟,安置雕塑,彩绘壁画,突出石窟艺术主题,烘托石窟艺术效果,是石窟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

就洞窟的装饰而言,克孜尔千佛洞又堪称我国的一座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宝库。其特色是丹青神妙的壁画,就像一幅幅装饰华丽的大挂毡,布满窟壁、窟顶、甬道、龛楣,甚至地上也有,但保存完整的已经不多。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显著特点,是构图简练,线条劲力,透视适当,立体感强,且多是以形写神,以实带虚和以简示繁的手法,交代背景,抓住典型情节,凸现主题,以有限的画面,展示无限的空间。利用菱形格形式创作的故事画,就是绘制壁画的画师们匠心独运的结晶。这种以菱形格为基本单元的绘画结构,常出现在洞窟前殿的券顶,其构图形式一般是以约半米见方的各种色块,将券顶划成若干菱格,在每一格里绘上一则佛传故事或千佛菩萨,并配以险山秀水、奇花异木、飞禽走兽,使画面充满浪漫和神奇。

在第17窟见到的“萨王燃臂救商贾”的故事画,即是一幅设计巧妙、剪裁得当、主题鲜明和富有感染力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五百商旅,于一个漆黑之夜,头戴毡帽,脚套筒靴,身着袷袢,手拉骆驼,跟随着燃臂当灯的萨王,安然地行进在一条劫贼出没的峡谷,而谁都面无惧色。另一幅“国王驯象”的故事画也是这般生动、自然:国王驯象受惊,急驰于林中。王骑在大象背上惊恐万状,不知所措。驯象人告诉王说,伸手攀住树枝便可脱险。王从之,化险为夷。画中就有描绘国王攀枝脱险的一刹那情节。类似这种以单幅结构形式描绘出情节复杂的佛本生故事,在第17窟窟顶就绘满了38个菱格。

据县文物所人员介绍,克孜尔千佛洞尽管自5世纪起历经无数次盗窃破坏、战火杀伐、自然剥蚀等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保持着这种不同题材的菱格故事画100余种,且都有着构思新奇、画风粗豪、着色简朴和装饰风格浓厚的特点。

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以菩萨画像最多,菩萨的名称多得惊人,关于菩萨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诸如“八国王争分舍利”、“鸽王舍身济梵志”、“象王舍生济国王”、“台子割肉活父母”、“猕猴王以身作桥”、“熊王舍身活贫民”、“啖子孝道双亲”等等。纵观所有菩萨形象,都体态优美,造型微妙,身上的披巾、颈上的璎珞、头上的宝冠、脚下的莲花、或披或束的发型和独有的抒情程式,使他们披上了“神灵”外衣,富有超人的神秘感。但细细观察,还是当时现实人物的形体和神情的凝聚,具有充满智慧的神态和美的举止、美的风度、美的旋律。

壁画中任务形象十分丰富。第76窟的“降魔变”便是一幅传神之作。画面上的魔女,赤身露体,侧仰头面,其自由伸展的身姿洒脱矫健;其不苟嬉笑的神色,透出十足的傲慢。在一旁观望魔女的三个白发老妪,从不同的视角斜视魔女的仪容。老妪们弯弯的脊背,曲曲的胳膊,自惭不如而又偏要贪婪观望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青春与老朽的对比,令人过目难忘。身若贴壁、呼之欲出的飞天形象,更是惹人喜爱。

壁画中绚丽多彩的龟兹乐舞形象,被探索石窟艺术的专家们视为龟兹人民的伟大创造。史料显示,龟兹乐舞技艺卓著,盛名于世,自西汉起就传入中原,深受内地人民喜爱,上至宫廷,下至平民,都对它十分崇尚。7世纪中叶,随着我国安西都护府移治于龟兹,龟兹乐舞更是进入辉煌时代,成为争芳于我国艺坛的一枝奇葩。如今在克孜尔千佛洞遗存的壁画中,表现龟兹乐舞活动的题材很多,通过这些历史窗口,人们可以寻觅和体察龟兹乐舞的真貌,领略古代西域乐舞的艺术妙趣。第14洞的“合生舞”、第17窟的“鸟舞”、第80窟的“拍手舞”、第160窟的“鹰舞”、第163窟的“钵头舞”、第196窟的“鸽舞”,无不以婆娑优美的舞姿,情谊交流的手势,把观众带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去感受龟兹乐舞的魅力。然而,最能展示龟兹乐舞的基本场面和最能体现龟兹乐舞的演奏形象,以及荟萃龟兹乐器最多的,还是敷在第38窟前殿东西两壁上的4组28身乐伎的生动表演。这支“龟兹乐队”似乎正在向光临洞窟的人们演奏古典乐章。排列整齐的乐工们,有的怀抱箜篌,有的口吹横笛,有的奏排萧,有的弹琵琶,吹奏者运气鼓腮,五指开闭;弹奏者指划其间,巧手轻拨;持鼓者,举在胸前,双手点击。这千姿百态的舞伎形形色色的演奏形象,和五花八门的民间乐器,把《大唐西域记》中对描述的“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时代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壁画中多得惊人的山水树石,也是出于壁画创作者精心的布局。克孜尔千佛洞现存70多个较好的洞窟,除几个外,几乎都在布满窟顶的菱形格中画满了层层叠叠的“圣山”。县文物所的同志告诉我,每个宽43厘米、高46厘米的菱形格中,大约绘有16~18座山峰。如此推算,每洞平均画上了千座山头。再扩大到克孜尔千佛洞全部壁画,则画有“圣山”数万座。“树为山之衣”,山树相依,所画的树约有五六万棵。所以,克孜尔千佛洞有“妙画十万山”和“巧绘十万树”之说。这恐怕是我国哪个石窟壁画中的山水作品都无法相比的。

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的一份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勃兴,这一艺术瑰宝,必将更加光辉灿烂。

猜你喜欢

克孜尔龟兹乐舞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龟兹古乐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探析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李逸之
克孜尔水库右坝肩倾倒体边坡稳定分析
克孜尔114窟与佛图舌弥
龟兹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