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出版社“资金进入”问题的思考

2001-12-31张合运

全国新书目 2001年11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社图书

张合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出版业同样也面临市场进入的问题,尽管我国出版业有其特殊性,可能是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但外国同行业竞争中国出版市场的现实将不可避免。外国出版巨头依靠其强大的资金优势,与国内的出版社抢占出版资源,争夺高素质人才,分割图书市场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适应变化,因势利导,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壮大自己,其中“资金进入”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谓“资金进入”是指出版社应从目前资金不足、运转不灵的现状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吸纳社外资金进入出版,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借船出海”,走大投入、大产出、合作发展的路子,增强自身实力。“资金进入”应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内行业外资金,包括国有、民营、个体等;二是境外资金,也包括港、澳、台等。所谓“进入”一是对出版项目的“进入”;二是对出版社的“进入”。

近几年来,许多出版社都在积极探索,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寻求合作,也有了一些好的做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步履艰难,发展很不理想。本文试从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出版社的管理和出版社内部的管理模式,是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如总量控制、专业分工、行业主管等。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后,就显得很不适应。出版社从资本运作上来看,与一般的商品生产企业并无区别,只不过是生产文化商品的特殊生产者,必须符合生产、流通、消费的一般规律。

1.政策不明,体制不顺。借别人的钱,合作干事,互惠互利是众人皆知的好事,但在出版社却不容易。到目前为止,对能否把社外资金引入出版经营,参与出版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十分明确的政策。也由于政策上的不明朗,许多出版社不敢引进,胆子大的也只是“只干不说”。如果说项目合作上有所突破的话,那么出版社参股经营,合作合资,社外资金进入出版全过程目前还不可能。

2.观念陈旧,机制不活。不论是出版主管部门和出版社的经营者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过分强调出版的社会职能,没能从商品生产的规律出发,认为放开了,就管不住了,宣传阵地作用会弱化;对出版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依法管理,规范运作明显不足,造成出版社有时无所适从;出书范围的划定,选题层层审批,想做的项目不是掌握在出版社这个生产经营者手中;融资困难重重,本来是自己的好项目,有时主管部门硬要拿给符合“范围”出版社,令人尴尬,“资金”不敢进入。加上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也必然会给“资金进入”带来困难。

3.险大利薄,信心不足。图书生产是个点多线长、“风险大”、利润不丰的特殊行业。从全国来看,图书利润又过分集中在教材上,一般图书利润很薄。因此,出版社热衷于抢占教材、教辅市场,持续多年的“教辅大战”就足以说明问题。而新华书店也主要是靠发行教材、教辅来“维持生计”,对一般图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此外回款周期长,拖欠款严重。这种现状对投资者的积极性严重挫伤,信心不足。

4.渠道不畅,盗版猖獗。我国图书发行主要依靠新华书店系统,2000年新华书店系统销售数量占全行业的96.37%,而且发行网点达13353处,遍及我国城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该系统退货大量增加,拖欠款现象普遍。民营渠道存在不少“人去楼空”现象。尤其是市场的不规范,好销的书被盗版,滞销的书又压库,使出版社库存逐年加大。上述现象的出现,占压了出版社大量资金,要寻求社外资金来“解套”就不那么容易了。

5.存有顾虑,力度不够。从主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如果行业外资金大量进入出版,表面上看是项目合作,但如果涉及面大,程度加深,搞不好就会失控,决策权掌握在投资者手里,很可能会违规操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版社的社会职能和宣传阵地的作用。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由于专业分工和对出版管理中变数较大,投资者拿来的大项目、好项目,若选题批不下来,投资者不满意,甚至要撤资,搞不好“煮熟的鸭子飞了”。顾虑重重,缺乏吸引力,积极性都不高,因此,“资金进入”的力度明显不够。

市场的要求

以资金为纽带,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自愿联合经营,产权多元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出版产业需要。

1.“资金进入”是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出版社要形成产业,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运作,图书的生产销售也必须遵循商品生产的规律。出版产业的形成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来吸纳资金,依靠资本的运作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供、销体制,走以内涵式自我发展的路子。资源的配置是市场化的,而非行政行为,更不能把出版社当成某种附属物。

2.“资金进入”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的竞争是产品、技术、人才的竞争。出版社单凭某一种图书的销售,而不把图书、印刷、设备供应、声光电一体化等形成综合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的。要形成“综合实力”,没有大的资金支持和储备,是难以在市场中保持不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资金是竞争的先决条件。

3.“资金进入”是出版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增强综合实力,形成集约化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是出版经营者的共识。但关键是如何建立现代企业集团,如何既要保持社会主义出版的特色,又要真正形成实力强大、“运转灵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出版经营实体。绝不能以行政色彩很浓的所谓的“集团”取代现行的出版社,不可“拉郎配”和“包办”,而必须以利益为纽带,以资产重组为手段,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团。“资金进入”客观上会促进资产的重组和企业间的兼并、合作与发展,势必加快出版的集团化。

4.“资金进入”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趋利避害是投资者共同的准则。“资金进入”必然要求出版社内部的运作和对出版社的管理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并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合理地配置资源。目前出版社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和人事、分配、劳动内部机制显然有很多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就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也只有在不断地适应中去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出版社才有出路。

5.“资金进入”是出版社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出版业是一种垄断行业,出版社在垄断利润的保护下,有区别其他行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是政策性的,是不稳定的。一旦缺少政策的保护,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准入后,这种优势将会消失。出版社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必须壮大自身实力。要突破图书单一品种的局限,不断向印刷业务、纸张批销、连锁经营、电子出版和报刊媒体等多种综合经营模式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书为主多元化经营的格局。要形成这种发展态势,单靠自身资金的积累与滚动是远远不够的。

立足现实,大胆试验

出版社的发展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时间上来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出版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实。因此,既要有积极的态度,敢闯、敢试,又要注意节奏,不可一哄而上,盲目推进。

出版社是特殊的商品生产企业,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又具较强的社会职能,同时又是党的宣传阵地。但这种鲜明的特性与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经营出版社是不矛盾的。如同外贸进出口企业的经营一样,哪些东西可以做,哪些东西不可以做,都规定得十分明确。这类企业经营也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但这丝毫不会改变它们经营的性质。出版社也是如此,决不是把出版社当作企业了,图书市场就混乱了,“资金进入”了,出版社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外贸进出口企业不可能进出口毒品,出版社引进了外资也不会出版国家明令禁止的出版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加入WTO后,出版的管理部门和出版社自身都必须把出版当作产业来发展,把出版社当作经营实体来看待,进行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因此,明确定位,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资金进入”上来看,一是行政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制定关于引进社外资金进入出版的产业政策,为出版社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应从中国出版的现状出发,联合有关部门颁布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在加入WTO后的合理保护期间内,鼓励民族出版业的发展。二是出版社也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争取社外资金更多地参与出版,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

加入WTO后的中国出版,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时代。我们既要积极思考,又要冷静面对。因此,对许多问题的大胆试验,就显得十分迫切。

(本文作者系海天出版社社长)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班里有个图书角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