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螺丝钉”的故事

2001-09-11于新忠

航空知识 2001年8期
关键词:螺丝钉直升机

于新忠

我,可以修!

“总参优秀士兵”、“总参陆航局优秀志愿兵”、“个人三等功”、“岗位练兵优秀成果奖”……记录着一位普通士兵不平凡的经历。这名战士姓牛,属牛,名奔,是航修厂的普通一兵。牛奔有一股牛脾气,更有一手牛活。提起牛奔,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牛奔,真牛!”

1996年,驻新疆某直升机团的一架米-17在执行任务时旋翼桨叶严重损伤,需要及时抢修。桨叶修理技术含量很高,野外抢修难度就更大了。航修厂接到抢修任务后,立即派牛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在乌鲁木齐车站,接待他的团领导,看到眼前这位由于路途奔波显得憔悴、又瘦又小的士兵,带着疑虑问牛奔:“你就是航修厂的修理人员?旋翼可是个重要部件,俄罗斯专家说了,修复的可能性很小。你这么年轻,能行吗?”牛奔自信地说:“我当了5年兵熜蘖耍叮埃岸嗥桨叶熛热タ纯窗伞!

就这样,一路风尘的他,直接赶到了修理现场。通过对损伤部位的技术分析,他对那位领导说:“我,可以修!”在别人惊异、怀疑的目光下,他娴熟而又谨慎地用丙酮擦拭、调胶、粘接、打磨……几个小时后,这个在别人眼中几乎不可能修复的损伤,被他奇迹般地修复了。身边的人个个显露出敬佩的神色,连在现场的俄罗斯专家也竖起了大拇指说:“Молотец(好样的!)”

旋翼、复合材料零部件修理所用的材料都有毒性。十几年来,牛奔一直从事这个专业,长时间受有毒材料的刺激,他时常进饭堂就反胃。一个大小伙子,体重不到50公斤。有人问他:“你没想过换个工作环境?”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说实话,还没来得及想,十几年就过去了。”

牛奔家里比较富裕。他本来是奔着上军校参军入伍的,但由于长期执行野外抢修任务,他一次次失去了考学机会。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了航空修理专业的中专、大专课程,先后发表专业理论文章10多篇,其中有3篇被全国直升机年会收编,还取得革新成果20多项。在航修厂还有不少像牛奔这样的战士,在一个工种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有的长年累月拆装螺钉螺帽,工作枯燥乏味,却毫无怨言,在专业上仍精益求精。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敬业精神时,战士们答道:“我们机务人员的双手,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个螺钉、螺帽都马虎不得,只有平时练得精,战时才能修得好、修得快。”

只要直升机能尽快上天

周末,一个小男孩独自在营区里玩。有人问:“小朋友,你的爸爸、妈妈呢?”“我妈妈上班了,爸爸修飞机去了。”这个小男孩的爸爸就是厂总装车间主任吴卫东。为了赶修理进度,不知多少个节假日,他都放弃了休息。吴卫东常说:“只要直升机能尽快上天,什么都无所谓。”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要在两个月内对28架直升机进行调试和整机迷彩喷漆。这是一项政治性强、时间紧、标准要求很高的任务。吴卫东接到任务后,把人员分成四个战斗小组,分两条生产线同时进行。别人两班倒,他却连轴转;瞌睡来了打个盹,醒来接着干。为了提神,他还特地从食堂找来一把辣椒。这样,硬是将五天一架直升机的工期缩短为三天两架,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这段时间里,离家较近的他,竟没有进过家门。

吴卫东长年工作在车间,经常在机舱里一蹲就是半天,落下了腰椎尖盘突出的病根。1999年6月,正当他的老病复发用器械牵引治疗时,某集团军一架直升机在大兴安岭进行森林防火中,桨叶遭到损坏需要紧急抢修。接到任务后,他强忍剧烈的疼痛迅速赶到现场,立刻组织实施抢修,仅用六个小时就修理完毕。装机试飞成功了,可他的腰也直不起来了。

吴卫东所带的车间,近年来出色地完成了几十次急难险重任务和上千架次飞行技术保障任务,被评为陆航局“两个武装”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个人被陆航局评为“两个武装”先进个人、“青年成才标兵”,两次荣立三等功。

我的事业在陆航

航修厂机体车间的工作间里,一个身着迷彩的“男孩”正用气钻拆卸直升机蒙皮上的铆钉。她娴熟地工作着,不时用手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师傅,拆完了”,清爽而响亮的嗓音显示了她原来是一个女孩。她就是2000年入伍的地方女大学生胡颖。

胡颖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专业,成为一名军人是她小时的夙愿。1996年高考时,胡颖毫不犹豫的将第一志愿填为军校,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从军愿望没有实现,而是考入了地方大学。在校期间,胡颖曾任系团委组织部长、年级中心组女生部长,连续四年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胡颖入校的第二年,她和校方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签约,由哈飞公司提供奖学金,但她毕业后必须到哈飞工作。哈尔滨是小胡家乡的省城,哈飞公司条件优越,到那里工作对许多同学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但当大学生活接近尾声时,胡颖得知陆航部队到学校特招毕业生,欣喜万分,感到自己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胡颖主动找部队负责招聘的同志问长问短,当了解到中国陆航作为年轻的兵种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后,她立即向学校和签约公司提出解约。当时学校和签约公司都表示不同意,但胡颖没有放弃。为此,她在不耽误毕业设计的情况下,整整用三个月奔波于校方和签约公司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对军营的执著终于感动了校方和签约公司,同意胡颖在加倍付清3万元违约金后,公司同意解约。

3万元,对一个穷学生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许多老师和同学不理解,说她犯傻,不只一次地劝她要慎重考虑值不值得?而胡颖总是很自信地回答:“我学的是直升机专业,陆航的主要装备是直升机,在‘科技强军的时代,我相信陆航更需要我的专业知识。我的事业在陆航,在那里有我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筹足违约金,她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家教;去为厂家做产品宣传;去饭店涮盘子洗碗。当胡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也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军营。

胡颖热爱军营,更珍惜部队的生活。她到陆航后不想留在北京的大机关,而是主动要求到位于中小城市的航修厂。她知道这个厂是以艰苦著称的单位,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在地方大学生入伍集训的三个月中,胡颖刻苦训练,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总参地方大学生入伍集训优秀学员”的荣誉;回到修理厂后,立即投身到工作一线,从最基层做起。

近年来,这个单位从地方接收了16名女大学生,她们都像胡颖那样,为了陆航的直升机修理事业,放弃了女孩子的矜持和柔弱,和男战友一起摸爬滚打在直升机修理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奉献之歌。李丽被评为总参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魏东梅在50周年国庆阅兵技术保障中荣立三等功;张小青修理技术精湛,成为第一个修理单位的女中队长……

志愿兵成长为“土”专家

1998年6月,一架从乌鲁木齐飞往郑州的客机由于发动机温度表指示异常,迫降在甘肃境内某备用的简易机场。机组人员万分着急,但忙活了两天两夜也没有排除故障。

这时一位上尉军官坐不住了,找到机长说:“我是搞直升机电子设备的,让我试试看吧”。他摊开了随机资料,认真查看分析了有关原理图,找到故障的原因,可机上没有备用件。一阵沉思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巡校备件箱里取出一个原器件说:“把它换上试试。”机长用惊异的眼光看着他说:“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能行吗”。他拍着胸脯说没问题。结果试车一次成功,各种参数符合技术要求,飞机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位上尉军官就是陆军航空中心修理厂仪校车间的工程师、电子专家燕智敏。

燕智敏1980年从河南农村入伍,当时只有高中文化。刚进航修厂时,飞机上繁多的电子器件令他眼花缭乱,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燕智敏从基本的原器件识别,从简单的电子线路学起,一学就是20多年。他甚至把家里的房子腾出半间作为自己的实验室。如今,直升机上的电子设备故障不管有多难,他总能解决。

一次,从西方引进的某型直升机锥体振动测量仪发生故障。有关人员咨询厂家,说是需要返厂修理。为了保证该型直升机的顺利试飞,燕智敏在一无设备电路图、二无备件的情况下,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手到病除,为国家节约经费数万美元。

米-17直升机发动机在动态调试过程中,由于无法监控进气导向器叶片的动态状况,需多次反复开车调试。燕智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琢磨,两个月内就研制出了“米式直升机发动机进气道导向叶片位置检测仪”。该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很适合野战抢修。这个设备目前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委员会鉴定,申报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仪器设备校修工程师,燕智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经他校修的设备达1500多件(套),返修率为零。他先后完成20多项科研项目,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20多年来,他一直扎根于航修的第一线,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的电子“土”专家。

在这个单位,先后有53名象燕智敏一样的同志,由士兵成长为干部,取得大专以上的学历,成为各专业的“土”专家。

从“车工一把刀”到专业带头人

23年前,在武空的一次技术大比武中,他荣获车工第一名,被武空工程部称为“车工一把刀”。从此,“车工一把刀”便成为航修厂高级工程师程谟贵的代名词。

今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中国科学管理界的学术泰斗、专家教授们会聚一堂,参加“首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这是中国科学管理界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议。程谟贵作为中国管理创新研究所特聘高级研究员、全国军用橡胶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应邀参加了会议。他研制的“X型橡胶密封圈模具”简化了模具加工的复杂性,实现了一模多腔,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在加工理论方面也有所创新。他撰写的论文《X型橡胶密封圈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在《特种橡胶制品》刊物上发表;他发明的《X型橡胶密封圈模腔深度测量仪》获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程谟贵先后完成科研课题十多项,其中七项获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他参加了“96联合演习”、“9910国庆阅兵”、“砺剑2000”等10多次急难险重任务,出色地完成了技术保障任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程谟贵今年56岁,从入伍到航修厂后一干就是33年,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大校高级工程师,是陆航部队公认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998年,西藏发生百年不遇的雪灾,藏族同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把进藏救灾的任务下达给陆航。可当时的某型直升机已进入大修期,高原性能极不稳定,需要进行深度修理。作为陆航航空修理专业的高级工程师,程谟贵深感责任重大,“时间就是生命”。在该型直升机航材和相关资料缺乏的情况下,程谟贵带领技术人员集体攻关,掌握工艺标准,了解材料性能,设计模具,制定工艺。为了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他常常是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连有病卧床不起的妻也照顾不上。结果奇迹出现了,直升机被他们以最短的时间托上蓝天,顺利进藏执行了救灾任务。

干技术,就要当专业“老大”

高级钳修工程日斌身材瘦小,在空旷的机械加工车间里很不显眼,然而,战士们却喜欢叫他专业“老大”。

1998年4月,一架米-17直升机在大修中,有一个尾桨操纵钢索滑轮固定用的螺栓,几道工序都未发现异常;程日斌却在修理中用肉眼发现了该螺栓光杆部沿圆周有一条长5.5毫米的裂纹。当时,直升机刚开始总装,因裂纹发现及时,补救措施得力,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隐患。

2000年,参加“9910”受阅任务的两架直升机因主机轮轴承严重腐蚀和磨损,需更换。当时因临近受阅,训练非常紧张,上级将任务交给了程日斌,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修理更换。更换主机轮轴承的技术要求很高,而在热态下更换,部队更没有先例。程日斌翻阅了大量有关的书籍,经过两天两夜反复思考和论证,根据不同材质在特定的同等温度条件下不同的冷缩及热胀原理,终于完成了机轮轴承拆装工艺的编写工作,并顺利进行了在热态下的拆卸与更换,为直升机及时投入训练赢得了宝贵时间,填补了我军直九直升机修理的一项空白。

程日斌对陆航部队的主战直升机维修系统各机件的形状、性能、用途都了如指掌;对米式系列直升机所有承力螺栓,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熟练地说出其件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强度、硬度、直径、长度、安装部位及所起的作用。他修改完成了米-17直升机大修工艺14册,编写修理卡片26份,解决了米-17直升机大修钳修专业无资料的难题;他开发完成了某高原直升机操纵系统轴承在冷态下更换新品的修理项目23项,缓解了部分机件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节约经费上百万元。他还设计制造了某型直升机操纵系统轴承滚压翻边工具6套;主发撑杆支座轴承间隙测量工具2套;轴承拔出器1套;直九直升机测量工具2套;米-17直升机轴承固定工具2套,解决了修理专用工具短缺的问题。

程日斌,先当兵,后改工,18年中荣立三等功两次,两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职工。领导评价他:“当战士是称职的,当志愿兵是出色的,当职工是优秀的。”

像程日斌一样,这个航修厂有几十名职工都是由技术尖子、优秀志愿兵转改的,有的因此失去了提干的机会。他们却说:“不比职务高低,只求技术过硬,干技术工作的,就是要争当专业上的‘老大”。

年轻的“专家厂长”

2001年5月,山东威海,一年一度的全军科技进步奖评审会议正在召开。航修厂厂长魏延廷15分钟的答辩,深深触动了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一致表决,通过魏厂长所介绍的《某型直升机性能恢复工程研究》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的主审、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激动地说:“作为一个基层部队,能够完成如此重大的项目,在全军都是史无前例的。”

魏延廷,32岁当厂长,是总参陆航局直属团队最年轻的军事主官。他当厂长三年多来,迈出了坚实的三大步:前年,从俄罗斯米里设计局拿回了该局唯一向国外授权的“米式直升机延寿证书”;去年,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以绝对优势在法国取得了直九“C”、“G”检授权证书;今年,又捧回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不平凡的飞跃,记录着魏延廷作为专家型领导干部不平凡的经历。他从小就向往军营,高考时报考了军校航空修理专业,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航修厂。领导看他是个好苗子,有意把他放在最艰苦的修理一线岗位锻炼。魏延廷当上中队长后,并没有满足现状,又在西安航空工程学院深造了4年,后来又在直升机总装车间扎扎实实地当了4年主任。其间,这个车间荣立了集体二等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魏延廷也破格提升为厂长。魏延廷虽然比较年轻,但老同志服他,“一班人”信他,官兵们敬他。工作再忙,魏延廷都坚持每周有4天时间深入修理一线与官兵一起劳动。战士喜欢称他“厂长师傅”。

直升机上高原保边维稳,结束了我军边防巡逻靠骑马、雪橇和徒步的历史。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从西方引进的某型直升机陆续到了大修期,高原性能退化,故障率增高,必须进行深度修理。在西方对我们技术封锁、航材禁运的情况下,要深度修理国外先进直升机谈何容易!

面对这一切,刚当厂长不久的魏延廷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陆航的航空修理厂,陆航的直升机,我们不修谁修,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在没有技术资料、专用设备、航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他组织了23人的攻关小组,自己任组长,进行先期攻关。他们用了三个月时间跑边防,到部队,上科研院所调研取经;编写性能恢复技术方案,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研制了一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某型直升机机载设备部附件检验、检测平台;对升力系统关键性的部附件形成了深度修理能力;大胆引进先进设备,确定国产代用材料36项,实现了51种零配件的国产化;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开发修理生产线,当年就把某型直升机送上蓝天,为国家节约维修经费2亿多元。

象魏延廷一样,一批高学历的专业人才陆续走上了这个单位的领导岗位,实践着江总书记“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重要指示,给中国陆军航空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带来了新的希望。

摄影:齐金光责任编辑:艾军■

猜你喜欢

螺丝钉直升机
直升机?
直升机
我是小小螺丝钉——走进“3·5”学雷锋日
我家的那颗“螺丝钉”
直升机
做民生永远闪亮的螺丝钉
直升机取票
不做“螺丝钉”
直升机很热等5则
略论“螺丝钉”